-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轉化與創新:邁向對話的文明:2016嵩山論壇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47269
- 條形碼:9787507547269 ; 978-7-5075-472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轉化與創新:邁向對話的文明:2016嵩山論壇文集 內容簡介
嵩山論壇由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河南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金會、鄭州嵩山文明研。究院聯合主辦,河南省登封市人民政府承辦。來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專家相聚嵩山之一麓,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開啟了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的對話與交流。 未來的文明應當是對話的文明,不應是封閉孤立的,更不應是對抗沖突的。對話的文明,基于文明的對話,通過對話使得各文明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和他文明的意義。文明的發展不是某一文明戰勝其他文明,或少數幾個文明主宰全球文明的走向,而是一個命運共建、繁榮共享的過程。由此,各文明自覺地完善自我,對外開放,逐漸形成為對話的文明。經過幾個世紀的劇烈變化,人類迫切需要建立一個文明對話的機制,這是邁向對話文明的重要一步,而每個文明自身的轉化與創新,正是邁出這重要一步的關鍵所在。
轉化與創新:邁向對話的文明:2016嵩山論壇文集 目錄
“對話文明”如何可能:一種儒家的視角
現代世界的轉型和文明對話的障礙
“天下為公”的中國——在儒家、馬克思主義與民主之間
文明相遇、交融與共存的模式
第二部分 世界文明的創造性轉化
論華夏文化的本原性及其普遍主義精神
關于文明的本質的思考
多元、對話與民主
“道”與“心”:中國文化之中的宗教寬容精神何以可能
論儒家倫理的普遍性追求及其經濟基礎
合道性論綱
第三部分 中華文明的創新性發展
“文化中國”芻議
中國傳統儒學的內在價值論
論王陽明之理與人類主導地位的確立
從天性與氣稟的雙重關系看朱子工夫論中“體認”與“求放”的根本特征
道物無際——道與萬物的先在與同在之辯證關系
第四部分 邁向對話的文明
中西之學與世界哲學
一帶一路與對話文明
中國哲學之“道”及其真善美價值理想
重申家庭:對話性文明的“儒家一猶太教”范式
不同文明之“尚中”“尚和”思想的傳承與對話
啟蒙語境中儒學的命運與現代性
對話:華夏文明與世界文明
轉化與創新:邁向對話的文明:2016嵩山論壇文集 節選
從政治的角度看,民主的基本要求是:一、公民有參與立法和制定公共政策的機會,公民有抗議法律或公共政策之不公的權利;二、領導者(或治理者)的權力(特別是*高權力)是由被領導者(或被治理者)授予的,這在制度上體現為定期選舉。唯有民主政治才可能確保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公平(只可能有大致的公平,沒有什么絕對的公平),因為唯有民主政治才能讓不同階級、階層、行業、地方、民族、性別的人們的利益和權利訴求在立法和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得以體現。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就是對話,立法過程應是不同階級、階層、行業、地方、民族、性別的代表的協商過程,而協商就是對話。 法治的優點就在于它比人治更能保證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公正,其基本要求是人人依法辦事:各行各業守法,老百姓依法辦事,警察依法辦案,公務員依法行政,法官依法判案,*高領導者依法行使*高權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任何個人或集團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權利。形諸文字的法律和政策具有超越個人意愿的客觀性,依法辦事就可避免個人或幫派的徇私舞弊。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法律有權威,從上到下或從下到上,多數人守法。但只有正義的法律才可能有權威。恰在這一點上,我們能看出法治與民主的內在關系,或看出法治對民主的依賴。因為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條件下,才可能制定出正義的法律,在獨裁或寡頭政治的條件下不可能制定出正義的法律。這里的正義是現代平等主義的正義,而不是儒家的或柏拉圖的正義。平等主義的正義預設人人平等,拒斥“生而知之者”(“上智”)與“困而不學者”(“下愚”)之間的嚴格劃分。僅當各階級、階層、行業、地方、民族、性別的人都有代表參與立法過程時,法律才可能為所有人分配比例適當的權利和義務,并成為正義的法律。 政治對話不是羅爾斯“無知之幕”①屏蔽之下的對話,也并非有個普遍的語言規則就足以促進對話。對話能否進行依賴于參與者有沒有對話所必需的德行(virtue),如真誠、包容、謙遜等。有成效的政治對話必然要求對話者有做出必要妥協的大度。正因為如此,政治家應該有比普通公民更多的德行。 制度主義者總認為,有了一套合理的制度,例如民主法治,社會就趨于公平,天下就會永享太平。他們厭惡這樣的說法:在一國實行民主法治,該國公民必須達到民主法治所必需的素質。可是,民主法治確實需要一定的國民素質。其中*重要的莫過于公民道德的核心——正義。正義是人的底線道德,是與法律直接相連的道德,是國家應強制公民遵守的道德,嚴重違背正義的行為就該受到法律的制裁。一個人若能習慣性地尊重他人的權利,習慣性地遵守正義的法律,他就是一個具有正義德行的合格公民。民主法治是優良的還是劣質的,直接依賴于一個社會有多少具有正義德行的合格公民。對一個合格的公民(即一個有正義德行的人)來講,心中的法(道德律)就與外在的法(合于道德律的成文法)合一了。試看今日中國,合格公民占總人口數的比例有多少?可能沒有任何人和機構做這方面的統計。但由權力腐敗、行業腐敗乃至社會腐敗的現實看,這個比例堪憂。馬一浮很久以前說過的話似乎仍適用:“今日之禍,不患在朝之多小人,而患在野之無君子。”在這種情況下,*合理公平的制度也沒有多少人自覺遵守。有正義德行的人是敬重法則(道德律以及合于道德律的法律法規)的人,國人中許多人仍未養成敬重法則的情懷,他們太“聰明”,太會變通,太會隨機應變,以至隨時準備鉆法律的空子,占他人或公家的便宜②。 ……
轉化與創新:邁向對話的文明:2016嵩山論壇文集 作者簡介
杜維明,1940年生,中國當代著名學者,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當代研究和傳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1961年畢業于臺灣東海大學,在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曾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1981年始,任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和哲學教授。1988年,獲選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1996-2008年,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2010年12月,獲聘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主要著作有《二十一世紀的儒學》《杜維明文集》等。 張廣智,1957年生,河南省柘城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有多種著作公開發表。1992年1月參加工作,歷任河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河南省農業廳廳長、中共安陽市委書記、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等職,2017年1月至今任河南省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