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激情與行動-十七世紀哲學中的情感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39540
- 條形碼:9787100139540 ; 978-7-100-13954-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激情與行動-十七世紀哲學中的情感 本書特色
《激情與行動》是研究早期現代情感理論的破冰之作,它探索了情感在十七世紀哲學家對人類心靈與身體的認知中占據何種地位,以及十七世紀哲學家認為情感在理知與行動中發揮著何種作用。對激情的興趣彌漫在十七世紀哲學中的每一個研究領域,甚至成為了霍布斯、笛卡爾、馬勒伯朗士、斯賓諾莎、巴斯噶、洛克等泰斗的哲學理論的中心議題。然而,在今人對早期現代思想的研究中,鮮有學者關注這個主題。 蘇珊•詹姆斯縱覽了古典時代和中世紀關于激情的學術遺產,闡明了它們是怎樣被吸納到十七世紀的各種新哲學理論之中的。她考察了情感與意志、與知識、與理解、與欲望、與能力的關系,對當時的哲學王國各等人物的大量著作進行了全新的分析和解讀,并確立了一個事實:若欲全面了解這些作者,就必須將他們對人類情感生活的討論納入考慮。此外,《激情與行動》還探究了當代關于思維與肉體、情感與知識之間關系的討論,尤其是女性主義哲學領域內的討論。這份開拓性的研究使我們重新理解了人類關于心靈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也為十七世紀如火如荼的情感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歷史語境。
激情與行動-十七世紀哲學中的情感 內容簡介
《激情與行動》是研究早期現代情感理論的破冰之作,它探索了情感在十七世紀哲學家對人類心靈與身體的認知中占據何種地位,以及十七世紀哲學家認為情感在理知與行動中發揮著何種作用。對激情的興趣彌漫在十七世紀哲學中的每一個研究領域,甚至成為了霍布斯、笛卡爾、馬勒伯朗士、斯賓諾莎、巴斯噶、洛克等泰斗的哲學理論的中心議題。然而,在今人對早期現代思想的研究中,鮮有學者關注這個主題。 蘇珊?詹姆斯縱覽了古典時代和中世紀關于激情的學術遺產,闡明了它們是怎樣被吸納到十七世紀的各種新哲學理論之中的。她考察了情感與意志、與知識、與理解、與欲望、與能力的關系,對當時的哲學王國各等人物的大量著作進行了全新的分析和解讀,并確立了一個事實:若欲全面了解這些作者,就必須將他們對人類情感生活的討論納入考慮。此外,《激情與行動》還探究了當代關于思維與肉體、情感與知識之間關系的討論,尤其是女性主義哲學領域內的討論。這份開拓性的研究使我們重新理解了人類關于心靈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也為十七世紀如火如荼的情感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歷史語境。
激情與行動-十七世紀哲學中的情感 目錄
文本說明
**章 導論:激情與哲學
**部分
第二章 亞里士多德論激情與行動
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中的主動性與被動性
亞里士多德主義靈魂理論中的主動性與被動性
第三章 阿奎那論激情與行動
托馬斯主義形而上學中的主動性與被動性
托馬斯主義靈魂理論中的主動性與被動性
第四章 后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激情與行動
擯棄亞里士多德主義激情理論
反思激情與行動
第二部分
第五章 解決界線問題:笛卡爾和馬勒伯朗士
笛卡爾論靈魂
笛卡爾論激情
馬勒伯朗士重新定位激情
馬勒伯朗士論激情與決意
第六章 心靈激情與肉體激情的同一:霍布斯和斯賓諾莎
霍布斯:思想作為運動
霍布斯:激情作為渴望
斯賓諾莎:肉體與心靈的同一
激情與努力
第三部分
第七章 激情與謬誤
謬誤與投射
時間和比例的謬誤
反復無常之謬
第八章 冷靜的真知
可感觀念與可知觀念
智性情感
笛卡爾:快樂的決意
斯賓諾莎:快樂的理解
第九章 勸服術的價值
知識與力量
艱澀的理知規則
第十章 知識即情感
知識即意志
愛即*高知識
知識、愛,及力量
第四部分
第十一章 沖突的力量:笛卡爾主義行動理論
決意、激情,及行動
改變行動先導
第十二章 權衡與激情
一體化的心靈和自愿的行動
為決意張目
主動思想與被動思想的式微
參考文獻
索引
激情與行動-十七世紀哲學中的情感 節選
《激情與行動:十七世紀哲學中的情感》: 將諸般激情詮釋為感性靈魂的諸般能力,這種詮釋對于亞里6士多德主義哲學家而言,篤定有兩個重要的蘊義。**,由于它將激情定位于靈魂的接受性部分,也就是那個能產生知覺和渴望、以此將主體與他物聯系起來的部分,所以它確立了一種將激情解釋為被動的合理性。第二,它確保了人類的激情是靈一肉合成體的狀態——激情不僅包括被我們鑒別為愛、嫉妒、希望等等的感情,也包括與這些感情必然相連的肉體變化。一旦對激情作如是觀,亞里士多德主義哲學便靈活地處理了激情的一個仍被早期現代哲學家認為極其重要的特點。激情作為感性靈魂的屬性,既是物理的,又是心理的——如果執意要區分的話。肉體運動飽含著感情,感情又被體現為豐富多彩的肉體表征。有些肉體表征可以形諸語言,例如嚇得面如土色、悲傷得麻木等,也有些肉體表征難以名狀。 亞里士多德主義激情觀的這些長處,是它得以繼續流行于整個十七世紀的原因之一(例如當時的很多作者繼續重申阿奎那論述的激情的主要特點,并復制阿奎那的激情分類)。然而這些長處也并非無懈可擊,因為時至十七世紀,它們賴以成為長處的前提學說已經廣受質疑。反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呼聲在此期間迅速變成了標準話語,雖然不是主要針對經院主義的激情理論,但是對之產生的可能后果也頗為嚴重,足以使具有系統主義傾向的哲學家們惴惴不安。一種對經院學者之積習的不滿情緒,首先在自然哲學領域浮出了水面,它在那里激發了一系列關于物體以及關于肉體與心靈之間關系的全新闡述。反過來,這番變革重新燃起了人們對激情的哲學興趣,也引起了一種從*基礎的環節反思什么是激情的需要。激情是靈魂的何種狀態?激情又是肉體的何種狀態?如果激情既是靈魂的狀態,又是肉體的狀態,那么這兩個成分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在嘗試回答這些問題時,很多人都順應了一種廢除已經過時的亞里士多德主義信條的需要。但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在另一個方面,即使是一些*匠心獨運的激情理論家,也仍在直接或間接地利用這個古老傳統的某些部分,因此在他們的著作中,延續性抵償了標新立異。此外,將新哲學延伸到激情領域的計劃有時會遇到一些問題,它們給某些作為新哲學核心的形而上學和物理學觀點投上了疑云。所以在一部分作者看來,激情問題是破壞性的,正像激情本身的性質那樣,是惹麻煩的馬后炮,威脅了系統性哲學的秩序和純度。 ……
激情與行動-十七世紀哲學中的情感 作者簡介
蘇珊•詹姆斯,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哲學系教授,到劍橋大學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到康涅狄格大學任教兩年,后返回劍橋大學戈登學院任哲學系講師,2000年加入伯克貝克學院,先后到以色列、德國、澳大利亞和美國開展研究工作,2013-2014年到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價值研究中心任勞倫斯·S.洛克菲勒訪問院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