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人類生態視野中的長江下游農業起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648870
- 條形碼:9787532648870 ; 978-7-5326-4887-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類生態視野中的長江下游農業起源 本書特色
長江下游是國際學界公認的八大農業獨立起源中心之一。距今10000—6000年間,在此發生的“農業革命”長久地影響甚至改變了地球上大多數人口的生存模式。這些變化為何發生?較早的農業人群如何應對挑戰?今天的考古學家又如何解讀這些信息?本書運用生態位構建理論,全面分析了這一時空范圍內以植物遺存為主的考古出土資料,試圖為回答這些問題提供一種以人類生態為核心的開放性思路。
人類生態視野中的長江下游農業起源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人類生態位構建的理論框架討論長江下游的農業起源問題,對長江下游距今10000-6000年間的考古材料做了系統梳理,從古環境、聚落、人工制品、動植物遺存這幾個方面充分挖掘了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信息,對先民如何通過改造環境和積極干預物種生命周期、*終導致農業發生的過程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在此基礎上,作者還就該地區農業起源的動因做了探討。本書的創新點體現在三方面:(1)采用了全新的理論框架,從人類生態位構建視角對考古材料進行觀察和剖析;(2)挖掘了材料中的新信息,沒有像過去的研究那樣將重點僅僅集中在水稻馴化上,而是廣泛地對多個物種展開考察和討論,整體性地看待動植物遺存組合,揭示了史前一種多元的經濟形式;(3)發展出了根據小穗軸特征鑒定水稻遺存馴化與野生屬性的新的技術方法。
人類生態視野中的長江下游農業起源 目錄
**節 問題的性質與背景
第二節 研究目標、內容與材料
第三節 基本概念
第四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從全球農業起源研究反思長江下游農業探源
**節 考古學的研究傳統
第二節 農業起源動力機制的理論闡釋
第三節 生命科學的研究傳統
第四節 長江下游農業起源的研究史及評述
第三章 方法論與研究設計
**節 人類生態系統、生態位構建與農業生態
第二節 中程理論
第三節 材料鑒定分析技術
第四章 地質、環境和測年
**節 長江下游現代地理概況
第二節 長江下游距今10000—6000年的宏觀地質記錄
第三節 長江下游距今10000—6000年的考古地質記錄
第五章 聚落形態
**節 聚落要素
第二節 上山文化
第三節 跨湖橋文化
第四節 河姆渡文化
第五節 馬家浜文化
第六節 小結
第六章 植物遺存
**節 植物材料的背景信息
第二節 植物遺存的鑒定與生態意義
第七章 古水稻的鑒定與研究
**節 稻的形態特征與稻屬的鑒定
第二節 古稻標本的屬性鑒定
第三節 實驗考古:水稻小穗軸基盤形態與落粒性及其對古稻遺存鑒定的意義
第四節 研究區域內古水稻的性質和分布
第八章 植物遺存的量化分析
**節 跨湖橋遺址
第二節 田螺山遺址
第九章 人類生態位構建及其對長江下游農業探源的意義
**節 濕地維護與資源和土地的可持續開發
第二節 資源生產的季節性
第三節 遺址域與資源管理系統
第四節 人類:生態系統的主動力
第五節 農業起源動力機制闡釋模型的探討
第六節 小結
人類生態視野中的長江下游農業起源 作者簡介
潘艷,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2011年畢業于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獲博士學位,曾留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人類學系,主攻植物考古學,主要從事古代人類生態、植物的早期馴化與傳播、全球農業起源、東亞史前史等領域的考古學研究。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