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zhàn)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圖解國學典故(全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63787
- 條形碼:9787511363787 ; 978-7-5113-6378-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解國學典故(全彩) 內容簡介
典故一說由來已久,早可追溯到漢朝。據(jù)《后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載:“親屈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典故依據(jù)《辭海》解釋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典制和掌故,二是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這樣看來,典故的釋義要比掌故寬泛得多。一般來說,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間化、俚俗化、口語化;典故則更書面化、正規(guī)化,是正統(tǒng)文學的一個分支。 ★現(xiàn)代手法解讀 插圖形象直觀 圖解簡潔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趣味性強 隨翻隨讀 1. 本書定位為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釋、翻譯,促進理解閱讀古代文化經典。將傳統(tǒng)經典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 2. 書中配有大量彩色圖片,逼真生動,圖文集合,聲情并茂。 3. 本書全新講解,全新編排,全新包裝,新穎的裝幀,為讀者呈現(xiàn)一套高品質的國學讀物。
圖解國學典故(全彩) 目錄
言志篇 1
版筑飯牛 1
背水一戰(zhàn) 1
不因人熱 2
拆城記 3
乘風破浪 5
初生之犢不畏虎 6
氣壯山河 6
人鼠之嘆 7
聽人穿鼻 8
行百里者半九十 9
一日千里 10
義無反顧 10
眾志成城 11
情感篇 12
哀婦不忘故 12
愛屋及烏 12
悲心更微 13
不堪回首 13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14
長歌當哭 14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15
楚囚南冠 15
崔鶯鶯送郎 16
洞房花燭 17
范進中舉 17
故劍之思 19
黃雀銜環(huán) 19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20
結草報德 20
舉案齊眉 21
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 22
令人發(fā)指 23
六神不安 23
怒發(fā)沖冠 24
千里送鵝毛 25
千里姻緣一線牽 25
切膚之痛 26
青梅竹馬 26
人琴俱亡 26
如喪考妣 27
如坐針氈 28
拭目以待 28
司馬遇文君 29
天壤王郎 30
同仇敵愾 30
痛心疾首 30
兔死狐悲 31
想當然 32
一日夫妻,百日恩義 32
一往情深 33
怡情悅性 33
憂心如焚 34
澤神委蛇 34
昭君出塞 35
中流擊楫 35
種花一年,看花十日 36
惴惴不安 37
自慚形穢 38
言語篇 40
謗書盈篋 40
赤口上天,白舌入地 41
大放厥詞 41
大聲疾呼 41
道聽途說 42
飛短流長 42
沸沸揚揚 43
豐干饒舌 44
鼓聞百里 44
花言巧語 44
惠子善譬 45
擊鼓罵曹 45
街談巷議 46
絕口不道 46
侃侃而談 47
空穴來風 47
口若懸河 48
老生常談 48
李逵罵宋江 49
滿城風雨 50
美女破舌 50
巧發(fā)奇中 51
巧言令色 51
鴝鵒效聲 52
鵲集噪虎 52
人言可畏 53
三寸不爛之舌 53
生公說法 53
聲色俱厲 55
拾人牙慧 55
駟不及舌 55
滔滔不絕 56
為人說項 56
信口雌黃 56
信誓旦旦 57
言不由衷 57
言過其實 58
言猶在耳 58
言之鑿鑿 59
一傅眾咻 59
以訛傳訛 60
有理言自壯,負屈聲必高 60
俞伯牙不遇鐘子期 61
淵材禁蛇 62
轍中有鮒 62
鄭人爭年 63
直言賈禍 63
指桑罵槐 63
眾口鑠金 64
轉彎抹角 64
形貌篇 66
抱頭鼠竄 66
暴跳如雷 66
不卑不亢 67
步步金蓮 67
不翼而飛 68
察言觀色 69
沉魚落雁 69
出水芙蓉 69
車水馬龍 70
垂頭喪氣 70
春風得意 71
從容不迫 71
大發(fā)雷霆 71
大腹便便 72
鵝行鴨步 73
返老還童 74
蜂目豺聲 74
狗尾續(xù)貂 74
汗流浹背 75
河東獅吼 75
揮汗如雨 76
魂飛魄散 76
驚心動魄 77
樂不可支 77
慷慨激昂 78
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79
慢條斯理 80
門庭若市 80
捫虱而言 81
眉飛色舞 81
面面相覷 82
目瞪口呆 83
平易近人 83
千金一笑 84
傾國傾城 85
犬牙交錯 86
山雞舞鏡 86
身首分離 86
盛氣凌人 87
失魂落魄 88
手舞足蹈 88
談笑自若 89
萎靡不振 90
我見猶憐 90
小丑跳梁 91
小鳥依人 91
笑容可掬 92
興高采烈 92
欣欣向榮 93
虛張聲勢 93
揚眉吐氣 94
怡然自得 94
于思于思 94
源源而來 96
輾轉反側 96
正襟危坐 97
趾高氣揚 97
重足而立,側目而視 98
世態(tài)篇 99
巴豆孝子 99
半面識人 99
白云蒼狗 99
…………
置之度外 400
作祟自斃 401
交往篇 403
飽不忘饑 403
閉關卻掃 404
伯牙鼓琴 405
駁逐客令 405
卜晝卜夜 408
不打不相識 408
不知其人,視其友 409
不自食其言 410
曹邱之責 410
陳雷膠漆 411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411
臭味相投 412
倒屣相迎 412
東道主人 413
東家之丘 413
飛熊入夢 414
風雨同舟 415
感戴二天 416
高朋滿座 416
割席絕交 416
刮目相看 417
管鮑分金 417
患難之交 418
黃耳寄書 419
交淺言深 420
見笑大方 420
解衣推食 421
金石為開 42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22
敬而遠之 422
開誠布公 422
枯魚過河 423
蘭根白芷,漸之滌中 423
兩人一心 424
兩友極厚 425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425
莫逆之交 426
輕諾寡信 426
窮鳥入懷,仁人所憫 427
曲高和寡 427
如魚得水 428
入幕之賓 429
三生有幸 429
善搏與善噬 430
勢不兩立 430
守望相助 430
水火不相容 431
說人喜嗔喻 432
土相扶為墻,人相扶為王 432
推心置腹 433
烏合之眾 433
息壤在彼 434
相人之友 434
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 434
休戚相關 435
雁足捎書 435
杳如黃鶴 436
一飯千金 437
一錢不值 437
一衣帶水 437
一語為重百金輕 438
以貌取人 439
義不容辭 439
螢光之火 440
有緣千里能相會 440
與人為善 441
忠信得罪 441
忠言逆耳 442
圖解國學典故(全彩) 節(jié)選
言志篇 版筑飯牛 典出《書·說命上》、《呂氏春秋·舉難》。 殷商盤庚中興之后,小辛、小乙繼位,殷商重又中落。武丁即位之后,想復興殷商大業(yè),可就是找不到好臣子來輔佐朝政。 有一天,武丁做了個好夢,夢見自己遇到一個身高膚黑、兩目炯炯有神、名叫“說”的圣人。第二天,武丁遍視群臣百官,其中沒有一個像夢中圣人的。武丁跑遍全國尋找圣人,來到了傅巖。傅巖下有一條重要道路,常被大水沖垮,官員們調來一批囚徒,修筑大墻,堵截山洪,保護道路。在修路工中,武丁發(fā)現(xiàn)一個身材很高、皮膚黝黑、目光如電的人,就是自己夢中見到的圣人。他是個隱士,混雜在囚徒中一起筑墻護路。武丁跟他交談后,大喜說:“你就是我夢中見到的圣人。”立即任他為國相,殷商從此大治。隱士沒有名姓,就以傅巖為姓,稱為“傅說”。“版筑”就是用版作范,中間填土石筑墻的意思。 而“飯牛”講的則是春秋時的故事。齊桓公要迎接周天子派來的使臣,天未亮就帶領儀仗隊開門出城,等候貴賓。城河邊,有一隊商旅駕著牛車,點著火把,等候天亮開關入城做買賣。桓公驅車上前,私察民情。他見到有個人彎著身子,手捧青草喂牛,邊喂邊以手拍打牛角,用悠長的聲調唱著歌: 從昏飯牛至夜半, 長夜漫漫何時旦? 黃犢上坂且休息, 吾將舍汝相齊國! 桓公想:“好大口氣,一個窮喂牛的,竟想當齊國的宰相??不過嘛,奇人好發(fā)奇論,說不定他真的有本事。” 迎賓結束,桓公帶著歌者回宮,發(fā)現(xiàn)對方果真是個懷大志、有奇才的人物,就毫不猶豫地將國政交給他管理。這個人名叫寧戚。 由以上兩則故事形成了“版筑飯牛”的成語。版筑:造土墻。飯牛:喂牛。造土墻和喂牛的人后來做了大官。指出身貧賤,胸懷大志,有奇才的人物。 背水一戰(zhàn) 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 漢將韓信率兵攻趙,出井陘口,令萬人背水列陣,大敗趙軍。諸將問背水之故,韓信曰:“兵法不曰:‘陷之死口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韓信進攻趙地,派一萬士兵首先出發(fā),直抵黃河邊,然后回過頭來對付趙軍。趙軍見他如此用兵,都大笑起來:“天下哪有這樣用兵的?背靠河水,面對敵軍,萬一打敗了,只能跳河。”第二天,經過激烈的戰(zhàn)斗,韓信大獲全勝。手下的將領問他:“如此背水一戰(zhàn),我們連想都不敢想,而將軍卻以此獲勝,這是什么原因呢?”韓信說:“兵法說,把士兵放在沒有退路的地方,他們都會拼命去爭取生存。我正是用的這種戰(zhàn)術。我們的士兵,很多都是新投降過來的,不把他們放在危險的處境中,他們是不會努力作戰(zhàn)的。” 后人用“背水一戰(zhàn)”的典故比喻后無退路,只能決一死戰(zhàn)。 不因人熱 典出《東觀漢記·梁鴻傳》。 梁鴻省孤,以童幼詣太學受世,治《禮》《詩》《春秋》。常獨坐止,不與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灶更燃火,鴻家貧而尚節(jié),博覽無不通。 東漢時,文學家梁鴻為人孤傲,清貧自守。由于生活困難,梁鴻常常寄居在別人家里。 有一次,梁鴻寄住在一戶當?shù)厝思依铮@家人做完飯后,見梁鴻還沒有生火做飯,就關心地說:“我的飯已經好了,灶里的火還燃著,你何不趁著余火,接著做飯呢?”梁鴻聽后,就像受到了羞辱一樣,正色說:“你的好意,我心里是知道的,但一個人處世,怎么能利用別人的余火來為自己加熱呢?”梁鴻說完,舀來水滅掉灶中的火,重新升起火做飯。 后人用“不因人熱”比喻性情孤傲、不依賴別人。 拆城記 典出《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言于定公曰:“臣無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男女行者別于涂;涂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 魯定公收回了失地,為什么反倒不怎么高興呢?原來這幾個地方是當初魯僖公封給季友的。如今雖說名義上退還給魯國,實際上只是給季孫斯多加了些土地。季孫斯多了土地,王侯家的勢力就更小了。季孫斯卻相當感激孔子,準備格外重用他和他的門生。 季孫斯收孔子的門生子路和冉有當家臣。季孫斯的勢力越來越大了。有一天,季孫斯問孔子說:“陽虎是跑了,可是公山不狃(季孫氏的家臣)的勢力眼看著又起來了,怎么辦?”孔子說:“家臣的勢力一大,大夫反倒受了他們的壓制。必須把他們的城墻再改矮了,家臣們才不敢隨便背叛大夫。” 那時候,不必說一般的諸侯失去了勢力,就是掌握在大夫手里的大權也跑到家臣們的手里去了。魯國在外表上是被“三桓”占了,其實這三家的土地又給他們的家臣占了。那時候,諸侯和大夫只是政治上的貴族,家臣們倒很實際地做了地主。比方說,季孫斯的老家那個地方叫費城(在山東省臨沂市西北),由他的家臣公山不狃掌握著。孟孫何忌的老家叫成城(在山東省寧陽縣東北),由他的家臣公斂陽掌管著。叔孫州仇的老家叫磪城(在山東省東平縣東),由公若貌掌管著。這三家大夫就知道拼命地擴充自己的勢力,不受國君管束。可是他們三家的家臣也一樣都擴充自己的勢力,也照樣不受大夫管束。這三個家臣把那三座城墻修得又高又厚實,跟魯國的國都曲阜一樣。因此,孔子主張把城墻改矮了。 季孫斯把孔子的意思告訴了孟孫何忌和叔孫州仇。他們都相當贊成。三個大夫就通知三個家臣,叫他們趕緊把城墻削矮三尺。那三個家臣沒想到會發(fā)生這種事,一時都沒有主意了,費城的公山不狃想起一個人來,要跟他去商量一下。他就是那時候魯國頗有名氣的少正卯。公山不狃請他出個主意。少正卯反對孔子。他說:“為了保衛(wèi)國家才把城墻砌得又高又結實。要是怕掌管這城的臣下造反就把城墻改矮,那倒不如把城墻都拆去不是更干脆嗎?可是有一點,遇到別國打過來,這兒一點防御工事都沒有,那又怎么辦呢?那位孔先生是打算把國君的勢力把持到他的手里去,才出這個主意來拆散家臣的勢力。他哪兒知道大夫失去勢力另有緣由。再說,有這些家臣們牽制著大夫,大夫才不敢過分地為難國君。要是把家臣的勢力拆散了,那不是給大夫增加勢力了嗎?大夫的勢力一大,國君的勢力就更小,君位就更不牢靠了。為了保衛(wèi)國家,城墻應當往高修,不應當改矮。孔先生這種辦法恐怕不太合適吧!” 三家的家臣本來就恨不得把自己的地盤鞏固起來,如今聽了少正卯這番話,大伙兒就把主人的命令扔到脖子后頭去了。三家大夫一見家臣們還沒把城墻改矮,就帶著士兵把城圍住。費城的公山不狃首先叛變,又去約會成城的公斂陽和磪城的公若貌一起反抗。公若貌膽子小,不敢跟他們一起干,就被他的一個手下侯犯殺了。侯犯代替了公若貌,跟公山不狃聯(lián)合在一起。公斂陽可沒動手。三家大夫有孔子出主意幫忙,大伙兒聯(lián)合起來對付這兩個家臣,可就好辦多了。公山不狃和侯犯打了敗仗,跑到別國躲起來了。 叔孫州仇把磪城的城墻削去三尺。季孫斯也把費城照樣改了。孟孫何忌也叫公斂陽把城墻拆掉三尺。公斂陽找少正卯想法子。少正卯說:“磪城和費城是因為公山不狃和侯犯背叛過,才把城墻改矮了。您要是也把城墻改矮了,您不是自己承認跟他們一塊兒背叛主人了嗎?再說,成城是魯國北面*重要的一座城,要是城墻不高、不結實,萬一齊國打過來,那可就守不住了!”公斂陽就回復孟孫何忌說:“我把守成城,不光是為了孟孫一家,也是為了整個魯國!萬一齊國打過來,城墻改矮了,怎么守呢?我為了魯國的安全,寧可把自己的命丟了也不能聽別人的話折去一塊磚!” 孔子聽見這話,就對孟孫何忌說:“這話一定是別人要公斂陽這么說的。”他叫孟孫何忌和季孫斯把這件事告訴魯定公,叫魯定公召集大臣們商量一下,這城墻到底應不應該拆。魯定公就召集大臣們商量這件事,叫孔子判斷。大伙兒一討論,有的主張應該拆,有的主張不應該拆,各有各的理由。少正卯一向是反對孔子的,這會兒反倒故意隨著孔子心意,說:“我贊成孔司寇的主張,應該把城墻拆掉三尺。因為這么一來,至少有六種好處:**,尊重了國君;第二,鞏固了國都的形勢;第三,可以減少私人的勢力;第四,讓那些反叛的家臣沒有依靠;第五,能叫三家大夫心平氣和;第六,能叫各國諸侯也照樣做。”孔子看出了少正卯的奸詐,當時就站起來反駁他,說:“這太不像話了!三家大夫都是魯國的左右手,難道他們是培養(yǎng)私人勢力的嗎?公斂陽忠心為國,他難道是反叛的家臣嗎?少正卯明明是挑撥是非,叫君臣上下彼此猜疑怨恨。這種挑撥是非、擾亂國家大事的人應當判死罪!”大臣們覺得孔子這么說有點過分,都為少正卯辯解。有人說:“少正卯是魯國有名望的人,就算是他說錯了話,也不至于死罪。”孔子說:“你們哪兒知道少正卯的奸詐?他的話,聽起來好像挺有理,其實都是些壞主意;他的舉動,看著好像叫人挺佩服,其實,都是假裝出來的。像他這種心術不正,假充好人的小人*能夠顛倒是非地誘惑人,非把他殺了不可。”少正卯終于被殺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那種道貌岸然、左右逢源的人,會不擇手段地耍弄陰謀詭計,以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要善于辨別這種人,并義正詞嚴地指責這種人。 乘風破浪 典出《宋書·宗愨傳》。 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 宗愨,字元干,南北朝宋時人。他在年紀小的時候,就已抱有遠大的志愿,并且學得一身好武藝,又非常勇敢。他哥哥宗泌結婚的那天,來的客人很多。有十幾個強盜趁他家忙著辦喜事,夜里去搶劫。這時,宗愨挺身而出,奮力抗拒,*終把強盜趕跑了。他的叔叔宗少文問他的志向,他仰起頭來激昂地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要利用和創(chuàng)造一切有利的條件,沖破面前有如萬里波浪的困難,干一番偉大的事業(yè)。后來宗愨果然替國家打了不少勝仗,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皇帝讓他做了左衛(wèi)將軍,封他為洮陽侯。 后來的人就將宗愨所說的那句話,簡化為“乘風破浪”這個成語,來說明人有遠大而崇高的理想;也用以形容人刻苦勤勞,努力向上,沖破重重困難,去創(chuàng)立偉大事業(yè)的精神。 初生之犢不畏虎 典出《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劉備占領漢中,自稱漢中王,準備進攻中原。這時,曹操與孫權之間發(fā)生了沖突,于是劉備命令鎮(zhèn)守荊州的關羽率兵北上,進攻襄陽與樊城。曹操部將曹仁領兵抵抗,被關羽部將廖化、關平打敗。曹操接到戰(zhàn)報,立即派大將于禁和先鋒龐德統(tǒng)領七支人馬,前去增援。 龐德率領先鋒部隊來到樊城,為了表示與關羽決一死戰(zhàn)的決心,他讓士兵抬著一口棺材,走在隊伍前面。兩軍對陣,龐德耀武揚威,指名道姓要關羽出戰(zhàn)。關羽欣然出陣,與龐德大戰(zhàn)百余回合,不分勝負。 關羽回到營寨,對眾將說:“初生之犢不畏虎,我看龐德年輕氣盛,只可以用計賺他,不可憑恃武力取勝啊!” 這時正是秋季,樊城地區(qū)秋雨連綿,漢水漫上堤岸,樊城被圍于大水中。關羽派人堵在水口,等到江水暴漲,扒開水口,洪水漫天遍地,洶涌而下,淹沒了于禁率領的7支人馬。關羽命令將士登上預先造好的船筏,向敵軍發(fā)起猛攻。龐德率領部下奮勇抵抗,從早晨一直戰(zhàn)斗到中午,*后落水被俘,因不肯投降被關羽所殺。 犢:小牛。剛生下的小牛不害怕老虎。原比喻年輕人大膽勇敢,缺少經驗。現(xiàn)比喻青年大膽勇敢,敢于創(chuàng)新。 氣壯山河 典出《老學庵筆記》。 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 南宋大臣趙鼎21歲考中進士,受到宰相吳敏賞識,被調到都城開封任職。 1125年冬,金國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宋欽宗驚慌失措,趕緊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一些貪生怕死的大臣,主張割讓土地向金國求和。趙鼎卻說:“祖先留下來的國土,怎能拱手送給別人?望陛下千萬不要考慮這種意見!” 可是,欽宗非常懼怕金兵。金軍要求把黃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讓給金國,欽宗竟答應了。但是,金軍繼續(xù)南下。這年底,抵達開封城下。欽宗不等金軍攻破就親自到金軍營中乞求投降。不久,金兵統(tǒng)帥扣留了欽宗,讓部下進城掠奪,欽宗和他的父親徽宗淪為俘虜,連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銀財寶,一起被押至金國。北宋王朝就此滅亡。 欽宗的弟弟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南宋王朝,史稱宋高宗。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戰(zhàn)派大臣,趙鼎也在其中,后來還當了宰相。在金兵不斷的南侵下,高宗被迫撤退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后來,宰相秦檜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他與金國講和。趙鼎對他自然反對。于是,秦檜經常在高宗面前說趙鼎的壞話。后來,高宗終于將趙鼎貶到外地去當官。 趙鼎在朱崖住了3年,生活非常困苦。秦檜知道他的處境后,認為他不可能活得長久,便叮囑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報他是否還活著。 趙鼎62歲那年,終于患了重病。臨死前,對兒子悲憤地說道:“秦檜非要置我于死地不可。我不死,他可能會對你們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連累你們。”說罷,他叫兒子取來一面銘旌(豎在靈柩前標志死者官銜和姓名的長),在上面書寫了一行字:“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意思是說:“我身騎箕、尾兩座星宿回歸上天,我的氣概像高山大河那樣雄壯豪邁地存在于本朝。”幾天后,趙鼎不食而死。 “氣壯山河”比喻人的豪邁之氣好像高山大河那樣雄偉壯觀。 人鼠之嘆 典出《史記·李斯列傳》。 秦朝的大臣李斯年輕時,做過郡里的小官吏。一天,李斯去廁所里解便。當他跨進廁所時,不禁大吃一驚。原來,一群老鼠正在廁所里抓蛆吃,見有人來,就四下里驚惶逃竄。過后,李斯想,這老鼠抓蛆吃又何必這樣誠惶誠恐呢? 又一天,李斯去郡里的倉庫里,發(fā)現(xiàn)糧食堆里有幾只大老鼠正在細嚼慢吞,安安穩(wěn)穩(wěn)地吃著糧食。李斯去趕它們,老鼠毫不理會。原來倉庫里很少有人進來,所以老鼠沒有半點兒恐懼感。看到倉里的老鼠養(yǎng)尊處優(yōu),長得又肥又大,李斯聯(lián)想到廁所里的老鼠,不由得感慨萬分:同是老鼠,由于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其生活竟有天壤之別!人不也是一樣的嗎?同樣的人,爬上去了就是賢者、君子,淪落下層就是愚民、小人! 從這以后,李斯發(fā)誓要做人上人。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獲得了成功,受到秦始皇的重用,對秦國統(tǒng)一六國起了很大作用。 “人鼠之嘆”多用來感嘆世道之不公平,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懸殊。 聽人穿鼻 典出《南史·張宏策傳》。 徐孝嗣才非柱石,聽人穿鼻。 南朝齊武帝當政時,有個貴族叫徐孝嗣,他做事沒有什么主見,一直聽命于齊武帝的差遣,武帝把他作為忠臣看待。 公元493年,齊武帝去世,由皇太孫蕭昭業(yè)繼位。武帝臨終時,相信徐孝嗣的忠心,囑托他輔佐嗣主。第二年,皇族西昌侯蕭鸞企圖謀奪帝位,他得知徐孝嗣受了托孤之命,而且了解到徐孝嗣為人沒有主見,膽小怕事,便想依靠徐孝嗣的作用實現(xiàn)他的野心。為了試探一下徐的反應,蕭鸞便派心腹暗地里告知徐孝嗣自己的陰謀,以討取意見,徐孝嗣得知西昌侯生性殘暴,不敢得罪,也不加反對。 徐孝嗣的好友樂豫知道了這件事,對他說:“當年齊武帝待你不薄,將托孤之重任交于你,你怎么可以默許蕭鸞謀反,這不是有負于當年武帝對你的信任嗎!” 徐孝嗣不言,他明知樂豫講得有理,卻又害怕蕭鸞。樂豫走后,他一個人在屋里徘徊。 這時,正好蕭鸞駕到,徐孝嗣不敢怠慢,忙起身迎接。蕭鸞把篡奪帝位的具體步驟告知了徐孝嗣,并要他一起協(xié)助完成篡位之事,徐孝嗣思考再三,還是答應了。在他的幫助下,蕭鸞派人殺死了皇帝。 皇帝死后,國不可一日無君,蕭鸞怕自己現(xiàn)在篡位會引起公憤,便想借用太后名義立十五歲的新安王蕭昭文為帝,自己可在暗地里操縱新帝。徐孝嗣便取出早就擬好的太后詔令,滿足了蕭鸞的心愿。 同年,蕭鸞又相繼誅殺了齊高帝、齊武帝的子孫,借皇太后的名義再次廢去蕭昭文的帝位,自己稱帝,史稱齊明帝。 4年后,齊明帝去世,他的二兒子蕭寶卷繼承皇位。蕭寶卷比其父蕭鸞更加殘暴專橫,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一不稱心就要殺人。朝廷大臣誰也不敢多言。徐孝嗣本性怕事,他雖已擔任尚書令,但仍不敢進諫,聽任暴君胡作非為。 后人把徐孝嗣的軟弱無能的行為,稱之為“聽人穿鼻”,指聽候別人的擺弄。 行百里者半九十 典出《戰(zhàn)國策·秦策五》。 秦王依靠秦國強大的實力、有利的地形,成功地實行了“遠交近攻”的“連橫”政策。幾年來,六國或被攻破,或被削弱,眼看著大局已定,為此秦王逐漸放松了努力,把政事交給相國,自己在宮中飲酒作樂,恣意享受起來。 一天,侍衛(wèi)向秦王報告說,有一個年近90歲的老人,剛從百里路外趕到京城,一定要進宮求見秦王。秦王親自接見了他。 秦王說:“老人家,你剛從遠地趕來,路上一定很辛苦吧!” 老人說:“是啊!老臣從家鄉(xiāng)出發(fā),趕了10天,行了九十里;又走了10天,行了十里,好不容易趕到京城。” 秦王笑道:“老人家,你算錯了吧?開頭10天走了九十里,后來的10天怎么只走了十里呢?” 老人回答說:“開始的10天,我一心趕路,全力以赴。待走了九十里以后,實在覺得很累,那剩下的十里,似乎越走越長,每走一步都要花出許多力氣,所以走了10天才到了咸陽。回頭一想,前面的九十里,只能算是路程的一半。” 秦王點點頭,說:“老人家趕了那么多的路來見我,可有什么話要對我說呢?” 老人回答說:“我就是要把這走路的道理稟告大王。我們秦國統(tǒng)一的大業(yè)眼看就要完成,就像老臣百里路已經走了九十里一樣。不過我希望大王把以往的成功只看作是事業(yè)的一半,還有一半更需要去努力完成。如果現(xiàn)在懈怠起來,那以后的路就會特別難走,甚至會半途而廢,走不到終點呢!” 秦王謝過老人的忠告,再也不敢懈怠,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到統(tǒng)一六國的大業(yè)上去了。 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比喻越接近成功,越不能松懈,要堅持到底,去爭取*后的勝利。 一日千里 典出《荀子·修身》。 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周穆王把朝政交給幾個親信大臣,只帶了幾個貼身侍衛(wèi),坐上由造父駕駛的馬車,向西方進發(fā)。造父駕著馬車行了一程后,猛一松韁繩,口中一聲輕呼,那八匹駿馬便撒開四蹄歡快地跑了起來。穆王見此情景,不由得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他們一直跑啊跑,*后來到了昆侖山下的西王母國。西王母國建立在一片綠洲之中,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年輕美貌的西王母熱情接待了穆王,親自為他接風洗塵,穆王也送給她許多珍貴禮物,表示答謝。穆王沉浸在歡樂之中。轉眼一個月過去了,穆王幾乎已經忘了他遠在東方的國家。造父見此情景,焦慮萬分,多次勸穆王回國,穆王卻始終不肯。 一天傍晚,穆王與西王母正在納涼閑坐,突然,造父帶著一個滿頭大汗的武士送來密封文書。原來,東方的徐堰王知道天子久離鎬京,便乘機起兵造反。穆王恍如從睡夢中驚醒,立即命造父備車,啟程東歸。 造父知道時間刻不容緩,就舉起鞭子猛力一抽,八匹駿馬頓時撒蹄飛奔。造父施展全身的本領,一日千里地向東飛奔,只用三天三夜便趕回了鎬京。 回京后,穆王調兵遣將,親率精銳部隊與徐堰王決戰(zhàn)。徐堰王被打得落花流水,自己也死于亂軍之中。徐國從此滅亡。 后人由此而逐步演化為成語“一日千里”,原指速度快,現(xiàn)用以形容進步神速。 義無反顧 典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后,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仇。 漢武帝很賞識司馬相如的才學,讓他在自己身邊做官。 這時正趕上唐蒙在修治通往夜郎、僰中的西南夷道。由于他征集民工過多,又是采取高壓手段,引起了巴蜀人民的不安,發(fā)生了騷亂。漢武帝便派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并讓他寫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釋。 這段文告的大意是:有人不曉得國家的法令制度,驚恐逃亡或自相殘殺是不對的。士兵作戰(zhàn)的時候,應該迎著刀刃和箭鏑而上,絕不容許回頭看,寧可戰(zhàn)死也不能轉過腳跟逃跑。你們應該從長計議,急國家之難,盡人臣之道。 “義無反顧”就是從司馬相如的文告中“義不反顧”一句中引申出來的,指為正義的事業(yè)而勇往直前。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