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來閩粵贛邊的農業變遷與山區環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97677
- 條形碼:9787516197677 ; 978-7-5161-976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清以來閩粵贛邊的農業變遷與山區環境 本書特色
由王福昌*的《明清以來閩粵贛邊的農業變遷與山區環境》以閩粵贛邊山區為研究對象,以明清之際以來的四百余年為歷史跨度,對于該地區的農業變遷與山區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了論述,該研究屬于難度較大的跨學科研究,作者在掌握豐富史料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思考,既有宏觀的理論概括,又有扎實的個案分析,對于推進區域史、農業史、環境史的相關研究均有積*意義。
明清以來閩粵贛邊的農業變遷與山區環境 內容簡介
《明清以來閩粵贛邊的農業變遷與山區環境》以閩粵贛邊山區為研究對象,以明清之際以來的四百余年為歷史跨度,對于該地區的農業變遷與山區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了論述,該研究屬于難度較大的跨學科研究,作者在掌握豐富史料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思考,既有宏觀的理論概括,又有扎實的個案分析,對于推進區域史、農業史、環境史的相關研究均有積極意義。
明清以來閩粵贛邊的農業變遷與山區環境 目錄
目錄序
緒論**節 選題的意義和相關問題的框定一 選題的意義二 相關問題的框定第二節 學術史回顧和資料綜述一 學術史回顧序
緒論**節 選題的意義和相關問題的框定一 選題的意義二 相關問題的框定第二節 學術史回顧和資料綜述一 學術史回顧二 資料綜述第三節 貫穿全書的理念和本書的框架一 貫穿全書的理念:共同體(自然社會復合網絡) 內的新陳代謝二 本書的框架附一:史學走向荒野——近三十年來中國環境史研究述評附二:閩粵贛邊山區社會經濟史研究概述
**章 16世紀以前閩粵贛邊山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狀況**節 16世紀以前閩粵贛邊山區生態體系和人文景觀一 自然生態體系二 人文景觀第二節 16世紀以前閩粵贛邊山區的地域特征一 中國中心區歷史變遷的大勢二 “東南邊區”型的地域特征
第二章 環境、權力與山區的農業開發**節 官府治理與明清時期的農業開發一 武力和教化:穩定山區社會二 調整賦役三 救濟災荒和獎勵墾山四 重農、重商之爭與山區開發戰略的漸次形成第二節 國家主導下民國時期的農業現代化及其困境一 現代農業管理機構和現代農業教育的設立二 合作社和農會的倡設三 治亂救災和墾荒造林四 “國家政權內卷化” 與山區農村的凋蔽
第三章 人地關系與山鄉的移民運動**節 山曠民稀與清中葉以前以向內型為主的移民一 移民的計量分析和個案研究二 漢族農耕文化的擴展與土著采獵游耕文化的退卻三 山區型農耕生態系統的生成第二節 “土滿人稠”與晚清民國向外型移民的激增一 移民的典型分析二 移民與周邊族群的生存競爭三 生存競爭與一個弱勢漢族族群的生存策略
第四章 山區富源與山鄉型農業結構及技術的形成**節 土地類型與谷類作物的種植一 以梯田為主的土地類型二 水稻栽培三 雜糧的種植四 山多田少、戰爭環境與冬種的興起第二節 山林資源與林果的采栽一 自然林的分布二 自然林的伐用及森林變遷三 經濟林的栽植、培護及人工林的增加四 果樹栽培及野果的采用第三節 丘陵旱地和經濟植物的栽培及利用一 布類植物的栽培和利用二 蔬類植物的栽培及利用三 花類植物的栽培與野花的采摘、觀賞四 藥類植物的采用與栽培五 草類植物的栽培和利用第四節 禽畜的飼養和漁獵業的興盛一 山鄉牧料與禽畜的飼養二 山區野生動物的豐富與漁獵業的興盛
第五章 自然條件與山區商品經濟、租佃關系**節 自然條件與山區農業的商品化一 問題的提出二 自然稟賦與農業商品生產的發展三 墟市、環境與基層市場體系四 周邊市場、 山區交通與農產品的販運貿易五 傅衣凌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從山區發展到平原”論發微第二節 農業的二重性與山區租佃關系一 租佃制度的激變及其實質二 土地的生態類型與租佃關系三 所有者、勞動力、土地資源結合的頻繁變動與租佃關系
第六章 山區環境、農業開發與鄉村宗族**節 山鄉宗族的外觀一 祠堂二 家譜三 族產第二節 自然環境、山區開發與宗族組織一 向惡劣自然條件挑戰,在生態夾縫里求生存謀發展的工具二 宗族風水的自然生態意義第三節 生態資源的爭占、保護與宗族組織一 宗族風水的社會內涵二 資源爭奪與聯宗聚族的競爭策略三 地方動亂、生存保障與宗族組織
第七章 自然的兩面性、農耕活動與山區環境的改善**節 農業墾殖與山區氣候一 亞熱帶山區季風氣候的表征和明清小冰期的歷史記錄二 農業墾殖對地方小氣候的改良第二節 地面形態、農業開發與微地貌的改造一 “東南山國”之地貌對農業墾殖的限制二 地貌的夷平:農業開發對微地貌的改造第三節 山區開發與動物之害的防治一 動物之害對山區開發的限制二 山區開發對動物之害的防除第四節 農業開發與水土環境的演變一 農業耕作與人工沃壤的增加二 水利建設與水環境的改良第五節 農耕活動與自然災害一 災發頻率二 地域特征
第八章 邊遠山區型的生態知識與自然保護**節 山鄉環境的破壞和邊區大眾生態知識的來源一 山區環境的脆弱性與山區生態的破壞二 邊區大眾生態知識的來源第二節 山鄉民眾自然保護知識的具體形態一 歲時月令中遵循自然節律的生態知識二 儒道釋與山民的生態環境知識三 民間信仰中敬畏自然的知識第三節 生態保護的舉措和運作一 生態保護的舉措二 國家、社會的互動與生態保護三 走向現代的生態保護
第九章 縣域個案:尋烏山區的農業變遷與生態環境**節 山區環境、農業開發與地方公共土地的劇增一 “山國”“巖邑”的山區環境二 山區環境下地方公共土地的劇增三 地方公共土地的運營及其合理性第二節 “山多田少”與山區產業一 山區環境下的糧食種植業二 “山多田少”下副業的興盛三 山產外銷與山區商品經濟的繁榮第三節 農業開發與山區環境的變遷一 《尋烏調查》記載的山林制度二 山區環境的優化
結語一 整體史視野下的閩粵贛邊山區二 閩粵贛邊山區農業與環境的互動及新陳代謝
參考文獻
后記收起全部>>
展開全部
明清以來閩粵贛邊的農業變遷與山區環境 作者簡介
王福昌,男,1969年生,史學博士,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員,中國農業歷史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農業史、環境史和鄉村社會史。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出版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