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變形計——根據湖南衛視《變形計》欄目 編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748966
- 條形碼:9787535748966 ; 978-7-5357-4896-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變形計——根據湖南衛視《變形計》欄目 編寫 本書特色
《變形計》圖書選題資源來源于湖南衛視《變形計》欄目,電視《變形計》節目的熱播,引發了中國千百萬家庭對孩子教育問題的關注。 我社選取其中5期有關中國青少年成長教育的節目,編輯成《變形計》圖書。
讀者對象:城市家長和孩子。
電視《變形計》的熱播 ——2006年9月、2007年3月湖南衛視連續播出《變形計》**季和第二季,目前2007年6月-7月正在播出第三季。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心理學博士張怡筠的個案分析與點評
童話大王鄭淵潔作序
隨書贈送2張《變形計》節目DVD 完整版(“網變”、“成長之痛”)
讀者回函互動——讀者將有機會參與由心理專家全程陪同的“變形訓練營”和與貧困生“手牽手”的助學活動《變形計》圖書選題資源來源于湖南衛視《變形計》欄目,電視《變形計》節目的熱播,引發了中國千百萬家庭對孩子教育問題的關注。 我社選取其中5期有關中國青少年成長教育的節目,編輯成《變形計》圖書。
讀者對象:城市家長和孩子。
電視《變形計》的熱播 ——2006年9月、2007年3月湖南衛視連續播出《變形計》**季和第二季,目前2007年6月-7月正在播出第三季。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心理學博士張怡筠的個案分析與點評
童話大王鄭淵潔作序
隨書贈送2張《變形計》節目DVD 完整版(“網變”、“成長之痛”)
讀者回函互動——讀者將有機會參與由心理專家全程陪同的“變形訓練營”和與貧困生“手牽手”的助學活動
本書240面,全彩印刷.共分為5個故事,每個故事又由3塊組成:①紀實文本,真實地還原電視情節并用生動鮮活的文字、詳略有致的敘述給讀者以心靈的沖擊和情感的共鳴②由心理專家張怡筠做心理軌跡分析,按照心理學原理對變形的主角,通過已知的行為軌跡揭示未知的心理變化。同時針對每個故事,由點及面講透一個家庭教育的問題及其對策,整本書共5篇“教子有方”,涉及青少年情商教育的方方面面,如怎樣幫助孩子克服網癮?單親家庭的孩子教育,怎樣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怎樣和青春期的孩子溝通?等等。③編導手記,加入電視元素,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
現貨發售!
變形計——根據湖南衛視《變形計》欄目 編寫 內容簡介
相關鏈接:
電視節目《變形計》簡介
《變形計》是湖南衛視繼《超級女聲》后重點研發的一檔生活類角色互換節目,紀錄片 真人秀模式的創新節目,號稱“新生態紀錄片”。這檔節目結合當下社會熱點,尋找熱點中的當局人物,安排他們進行互換人生體驗,參與節目的雙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換角色,體驗對方的生活。節目同時全程每天24小時跟拍,粗加剪輯后原生態播出。《變形計》的節目設置具有一個成功電視節目的兩大要素:真實與懸念。
《網變》
故事的主人公是長沙網癮少年魏程和青海山區朵卜村少年高占喜。魏程去朵卜村給高占喜的盲人爸爸當兒子,吃粗面饃饃,下地干農活;高占喜則來到長沙,在魏程家體驗魏程久已厭倦的富足生活。
這是一個讓兩個懵懂少年都受到心靈煎熬的7天,也是讓觀眾感動而有所感觸的一組“行進中中國”的社會影像。這種“變形”和錯位展現給我們的,與其說是一個有爭議的娛樂節目創意,倒不如說是我們這個社會長久以來城鄉二元結構的一個截面。正因為如此,超越節目本身的“殘酷”,在變形與錯位中去更真實地觸摸到城鄉差距的鴻溝,在殘忍和震撼中喚起每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痛感意義。
《成長之痛》
故事的主人公是城市“問題少年”胡耿和陜北農村少年石宏強,這兩個孩子不僅家庭環境迥異,個性也大不相同,一個聰明但是反叛,另一個成熟而且穩重
變形7天中,長沙少年胡耿來到石宏強只有爺爺一個成年人在家的陜北農村,幫他擔負起照顧耳聾爺爺和年幼爺妹的任務,但是生活習慣懶散、富足的他在**天就把這個家庭一周的生活費(30元錢)全部花光,不得不跟著石宏強的姑姑到鎮上希望賣棗來換回一些糧食;石宏強在長沙胡耿的家庭雖衣食無憂,卻心系陜北老家的爺爺,省出每天的午飯錢和到工地打工想給爺爺買回一盒胃藥。
較之《網變》,《成長之痛》雖互換方式有些類似,帶給觀眾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動和震撼。
《不舍的村學》相關鏈接:
電視節目《變形計》簡介
《變形計》是湖南衛視繼《超級女聲》后重點研發的一檔生活類角色互換節目,紀錄片 真人秀模式的創新節目,號稱“新生態紀錄片”。這檔節目結合當下社會熱點,尋找熱點中的當局人物,安排他們進行互換人生體驗,參與節目的雙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換角色,體驗對方的生活。節目同時全程每天24小時跟拍,粗加剪輯后原生態播出。《變形計》的節目設置具有一個成功電視節目的兩大要素:真實與懸念。
《網變》
故事的主人公是長沙網癮少年魏程和青海山區朵卜村少年高占喜。魏程去朵卜村給高占喜的盲人爸爸當兒子,吃粗面饃饃,下地干農活;高占喜則來到長沙,在魏程家體驗魏程久已厭倦的富足生活。
這是一個讓兩個懵懂少年都受到心靈煎熬的7天,也是讓觀眾感動而有所感觸的一組“行進中中國”的社會影像。這種“變形”和錯位展現給我們的,與其說是一個有爭議的娛樂節目創意,倒不如說是我們這個社會長久以來城鄉二元結構的一個截面。正因為如此,超越節目本身的“殘酷”,在變形與錯位中去更真實地觸摸到城鄉差距的鴻溝,在殘忍和震撼中喚起每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痛感意義。
《成長之痛》
故事的主人公是城市“問題少年”胡耿和陜北農村少年石宏強,這兩個孩子不僅家庭環境迥異,個性也大不相同,一個聰明但是反叛,另一個成熟而且穩重
變形7天中,長沙少年胡耿來到石宏強只有爺爺一個成年人在家的陜北農村,幫他擔負起照顧耳聾爺爺和年幼爺妹的任務,但是生活習慣懶散、富足的他在**天就把這個家庭一周的生活費(30元錢)全部花光,不得不跟著石宏強的姑姑到鎮上希望賣棗來換回一些糧食;石宏強在長沙胡耿的家庭雖衣食無憂,卻心系陜北老家的爺爺,省出每天的午飯錢和到工地打工想給爺爺買回一盒胃藥。
較之《網變》,《成長之痛》雖互換方式有些類似,帶給觀眾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動和震撼。
《不舍的村學》
本期主人公是北京重點小學老師蘇磊和湖南湘西民辦教師吳藝偉,通過兩者互換,雙方既獲得了各自的心靈收獲,對教師這個職業也有了更深刻認識,彼此教育理念得到升華,并促使社會關注城鄉教育資源的失衡。
互換7天中,吳老師從一開始受到大家歡迎,但很快體會到強烈的不適應——包括各個方面的,可以說在這個新環境中,他體會到了巨大的落差感,甚至不能理直氣壯地去管理這些調皮孩子,同時也對他們的教育有自己的看法,造成心理上激烈的沖突和變化。蘇老師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女孩,她雖然從小嬌生慣養,但個性善良,在山村這個閉塞落后的環境中,雖然不適應,但是時刻保持了自己的矜持,努力在做好,另一方面,她作為一種強勢文明的代表,她在山村環境中還是表現出了充分的自信和游刃有余,特別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上,的確也體現出一個京城重點小學的老師的素質,這和吳老師的手足無措對比鮮明。
《孤島》
故事的主人公是兩個離異家庭的兩個小孩:陳誠和肖依。陳誠已經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對父母離異冷漠甚至麻木,自己也索性游離在家庭之外,因為個性叛逆,經常有非常之舉,被父親認為是問題少年;肖依在一個大家庭里溫暖生長,心里還憧憬著父母的復婚。
他們兩個一男一女,一高一矮,一個調皮搗蛋、談到學習就頭疼,一個活潑好動、學習拔尖;一個夢想籃球,一個夢想一個完整的家庭。他們希望通過互換,重新感受家庭溫暖和關懷,并回歸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
《洞穴之光》
把幾位令家長頭疼的城市孩子,帶到貴州一個環境艱苦的洞穴村落去,并讓城市里的“頭疼孩子”跟洞穴村落中逆水行舟、奮發向上的孩子們同吃、同住、同學習。
以孩子來影響孩子,這種體驗式教育,讓這些城市孩子在艱苦的環境和勤奮的鄉下孩子的感染下,逐漸懂得珍惜和努力。
變形計——根據湖南衛視《變形計》欄目 編寫 目錄
孤島
不舍的村學
洞穴之光
成長之痛
尾聲
后記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推拿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