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69724
- 條形碼:9787100069724 ; 978-7-100-06972-4
- 裝幀:6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內容簡介
萊布尼茨是歐洲近代理性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其深邃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哲學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即使到了現當代,依然熠熠生輝。其哲學思想同樣深刻地影響著羅素。正如羅素自己所說,他拜托“孤寂感”的主要途徑便是同“先哲”的神交,而首先是同萊布尼茨的神交,并且以博得萊布尼茨的思想地位為自己終生向往和企求的人生目標。本書是羅素公開發表的第二部著作,它不僅對于作為哲學史家的羅素是重要的,而且對于作為哲學家的羅素也是至關重要的。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目錄
1.萊布尼茨何以沒有寫出鴻篇巨制的緣由
2.萊布尼茨評注家的職責
3.他的哲學中的不一致性的兩種類型
4.他的哲學的諸項前提
5.我們這部著作的結構
6.形成萊布尼茨意見的諸多影響
第二章 必然命題與矛盾律
7.萊布尼茨的哲學始自命題分析
8.萊布尼茨的邏輯證明綱要
9.由該證明所提出的問題
10.凡命題都可以還原為主謂項形式嗎?
11.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
12.必然性與偶然性
第三章 偶然命題與充足理由律
13.萊布尼茨哲學中偶然判斷的范圍
14.充足理由原則的意義
15.它同矛盾律的關系
第四章 實體概念
16.笛卡爾與斯賓諾莎的實體觀
17.萊布尼茨哲學中實體的意義
18.活動(能動性)的意義
19.活動(能動性)同充足理由間的關聯
20.諸多實體狀態形成一個因果序列
21.實體何以有別于其謂項的總和
22.時間同萊布尼茨實體概念的關系
第五章 不可辨別者的同一性和連續律。可能性與可共存性
23.不可辨別者的同一性的意義
24.這項原則是必然的,但是卻不構成萊布尼茨哲學的前提
25.萊布尼茨對這項原則的證明可靠嗎?
26.每一個實體都有無限數目的謂項。這同偶然性以及不可辨別者的同一性的關聯
27.連續律:萊布尼茨所主張的連續性的三種形式
28.連續律的根據
29.可能性與可共存性
30.所有可能世界的共同特性
31.三種必然性
第六章 萊布尼茨為什么會相信外部世界?
32.萊布尼茨是把物質當作材料予以接受的
33.外部世界的存在僅有“道德的確定性”
第七章 物質哲學:(a)作為動力學原則的結果
34.知覺的普遍可靠性是萊布尼茨哲學的一個前提
35.物質與物體的諸多意義
36.萊布尼茨的動力學同笛卡爾的動力學的關系
37.物質的本質不是廣延
38.原初物質在萊布尼茨動力學中的意義
39.次級物質
40.力的概念與慣性定律
41.力與絕對運動
42.設定力存在的形而上學的根據
43.因果序列復多性的動力學證明
44.為萊布尼茨所混淆的三種動力學理論
45.他之反對有廣延的原子的根據
46.反對虛空
47.反對超距作用
48.作為賦予個體性的力
49.原初的和派生的力
50.動力學因果關系的二律背反
第八章 物質哲學(續):(b)作為對連續性和廣延性的解釋
51.既然有復合物,就必定有單純的實體
52.廣延之區別于空間是萊布尼茨的出發點
53.廣延意謂著重復
54.既然實體必須是真正的統一體,則實體的本質就不可能是廣延
55.有三種點。實體不是物質的
56.雖然力是實在的,但運動是現象的
第九章 連續體的迷宮
57.關于點的困難
58.主張實無限與否認無限數
59.連續性在一定意義上為萊布尼茨所否認
60.在數、空間和時間中,整體先于部分
61.空間和時間,對萊布尼茨來說,是純粹關系的
62.從連續體證明單子的概要
63.既然堆積是現象性的,那里就確實不存在什么單子
64.這種觀點的困難
……
第十章 空間和時間理論及其同單子論的關系
第十一章 單子本性概論
第十二章 靈魂與軀體
第十三章 混亂的和無意識的知覺
第十四章 萊布尼茨的認識論
第十五章 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明
第十六章 萊布尼茨的倫理學
附錄 萊布尼茨著作選錄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節選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16.本章將要討論的問題是:實體這個詞在萊布尼茨這里究竟意指什么?而這種意義在哲學領域中究竟能夠卓有成效地運用到什么地步?這樣一個問題,必須同單子學說予以回答的問題仔細區別開來,單子學說回答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能夠作出什么樣的存在判斷(這種判斷中要運用實體概念)?我們現在的問題簡單說來就是,什么是實體概念?而不是,借助實體概念能夠作出關于世界的什么樣的判斷? 實體概念支配著笛卡爾的哲學,而在萊布尼茨哲學中的重要性一點也不次于前者。但是,萊布尼茨賦予這個詞的意義卻有別于他的前輩,而這種意義轉換正是他的哲學的創新性的主要源泉。萊布尼茨本人就曾強調過這一概念在其哲學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針對洛克,他極力主張實體概念并非模糊到哲學不可思考它的程度(《新論》,第148頁;格本第5卷,第133頁)。他說,對實體概念的考察是哲學中*為重要又*富于成效的一點:*基本的真理,甚至那些關于上帝、靈魂和軀體(物體)的真理,都是從他的實體概念推證出來的(鄧本,第69頁;格本第4卷,第469頁)。因此,解釋這個概念就是討論他的物質觀點或他的單子理論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先奏。 笛卡爾主義者曾經把實體定義為其存在僅僅需要上帝協助的東西。實際上,他們用實體意指的就是其存在不依賴于同任何別的存在物的關系的東西;因為上帝的協助是一個棘手的、令人尷尬的條件,這曾經使笛卡爾宣稱:嚴格地說,只有上帝才是實體。因此,盡管他們實際上承認兩種實體,即心靈和物質,然而每當他們嚴肅地對待上帝的時候,他們就不得不否認除上帝外的任何事物的實體性。這種不一致性或前后矛盾后來為斯賓諾莎所補正;對于后者來說,實體是自因,是自己使自己產生的東西,或者說是那種在自身內并通過自身而被設想的東西。所以,實體對于他來說,就只是上帝。而萊布尼茨則把斯賓諾莎的這項補救看作是對笛卡爾的實體定義的譴責(格本第6卷,第582頁)。在斯賓諾莎看來,廣延和思想并不構成個別的實體,而是屬于這唯一實體的屬性。在斯賓諾莎這里,也和在笛卡爾那里一樣,實體概念盡管未被明確地分解成它的諸多要素,但也不是一個終極的簡單概念,而是一個按照未被明確界定的方式依賴于主項和謂項的純粹邏輯的概念。實體諸多屬性是一個主項的諸多謂項;而且,這也假定了謂項不能夠沒有它們的主項而存在,雖說這一主項沒有謂項卻依然能夠存在。因此,主項成了一種其存在不依賴于任何別的存在物的東西。 在菲拉埃特和阿里斯特之間的《對話》中,與馬勒伯朗士相關,對這個定義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討論(格本第6卷,第579-594頁)。在這一對話中,馬勒伯朗士的發言人從把實體定義為能夠單獨設想的任何事物開始,或者說從把實體定義為不依賴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東西開始(格本第6卷,第581頁)。萊布尼茨對此持有異議,指出,這個定義實際上只適用于上帝。 ……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批評性解釋 作者簡介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歷史學家,也是二十世紀西方著名、影響*大程度的學者與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與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對邏輯學、數學、集合論、語言學和分析哲學有著巨大影響。他的代表作品還包括《物的分析》《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