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546942
- 條形碼:9787544546942 ; 978-7-5445-4694-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 本書特色
該書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會通的理念這條線索貫穿始終。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中國思想文化的重大理論問題,如什么是會通精神,會通精神的當代意義在哪里?中華文明的源頭是什么,又是如何演進的?中華文化的根本特色是什么?孔子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什么?《四書》對人生的的意義何在?儒學對中國及世界文明做出了什么樣的貢獻?中國的歷史對于我們當代的治國理政有什么啟示?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如何融通?等等。這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發掘其哲理意義以及對文化自信、人生自信的現實意義。
張豈之先生認為“會通精神”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華文化核心理念中*突出、*有代表性的內容,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華文化中優良的思想文化傳統,是具有哲理性、深刻性的理性思維。沒有會通精神,很難產生新思想,文化創新也是無源之水。中國思想文化史是思想文化會通的歷史。中華文化有一個傳承、發展的歷程,要知其脈流,需要弘揚會通的精神,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切實掌握文化的本質,深刻認識本民族的文化。發揚會通精神,旗幟鮮明地準確地向世界介紹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可以增強對西方文化的鑒別力,有利于中西文化對話、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推進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并提出“文化自信需要從會通傳統中尋找活水”。
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 內容簡介
此書是張豈之先生對中國思想文化史多年研究的心得、自得。內容平實、深入淺出、娓娓道來、深得要領;材料取宏用精,條分縷析、鞭辟入里,立論提要鉤玄;文字通俗易懂,文風明快流暢,邏輯嚴密,含英咀華,充實而有光輝。讀之可豁人耳目、潤心無聲。書料可讀,文章可品,用心可敬,哲思可愛,插架可藏,特別適合中華優秀文化的普及和國學入門。
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 目錄
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 作者簡介
張豈之,1927年生,江蘇南通人,著名思想史家,長期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1946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受教于湯用彤、朱光潛、張頤、賀麟、容肇祖等教授;1950年畢業后,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讀研究生;1952年受侯外廬先生之邀,到西北大學任教。曾任西北大學校長,現任西北大學名譽校長,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夏文化》(季刊)主編。參與主編《宋明理學史》等,自著和主編的著作有《中華人文精神》《儒學•理學•實學•新學》《大學的人文教育》《張豈之自選集》《樂此不疲集》《中國思想史》《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歷史十五講》《中國歷史》(6卷)《中國思想學說史》(6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叢書》《侯外廬著作與思想研究》(33卷)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