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廬山慧遠與中國哲學心性本體論的建立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62180203
- 條形碼:9787562180203 ; 978-7-5621-802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廬山慧遠與中國哲學心性本體論的建立 本書特色
《廬山慧遠與中國哲學心性本體論的建立》包括六個部分。**部分導(dǎo)論展示了作者解興華試圖通過研究廬山慧遠來探索中國哲學思想系統(tǒng)的相續(xù)性的想法及這一想法的緣起。第二部分處理了兩個基本觀念:玄學與玄學化。第三部分以剖析慧遠的《法性論》殘篇與現(xiàn)存的作品《三報論》、《明報應(yīng)論》的方式,展現(xiàn)廬山慧遠前期的法性實在論。第四部分則轉(zhuǎn)向描繪同一時代的另一個佛學重鎮(zhèn)長安的佛教思想情況,歸結(jié)出“畢竟空”成為當時中國佛學思想的前沿。第五部分則通過剖析慧遠的《大智度論抄序》等文,轉(zhuǎn)向敘述廬山慧遠乃至整個廬山僧團對來自長安的新鮮思想的反應(yīng)。第六部分引入同時代的相關(guān)重要思想人物如姚興、僧叡、慧叡、竺道生等對“畢竟空”思想的反思與質(zhì)疑,提出竺道生通過溝通“般若空”與“涅槃我”,為心性與本體初步搭建橋梁并開啟了上承先秦、魏晉本體之學,下啟宋明理學的哲學理論框架。
廬山慧遠與中國哲學心性本體論的建立 內(nèi)容簡介
《廬山慧遠與中國哲學心性本體論的建立》論證了中國哲學“宇宙心”觀念的初步建立過程。本書以廬山慧遠為中心,結(jié)合晉宋時代的佛學思潮,試圖論述四至五世紀的中國佛學在形而上學的基礎(chǔ)上構(gòu)建心性哲學,從而開啟中國佛學之創(chuàng)新時代,并決定爾后中國哲學發(fā)展主軸的思想歷史過程。
廬山慧遠與中國哲學心性本體論的建立 目錄
**章 “玄學化”與六家七宗:慧遠的思想背景
一、玄學與“玄學化”
(一)對世界的“本”“末”區(qū)別
(二)“圣人”理想與“逍遙”主體
二、六家七宗
(一)心無宗
(二)本無異宗
(三)緣會宗
(四)幻化宗
(五)識含宗
(六)即色宗
(七)本無宗
第二章 鳩摩羅什譯經(jīng)前慧遠的佛學探索及其意義
一、《法性論》
(一)《法性論》的歷史疑云
(二)《法性論》與般若學的關(guān)系
(三)為何說《法性論》的思想基調(diào)來自毗曇學
二、“心”與“神”
(一)善何以必要
(二)“心”與“神”的確立
(三)《三法度論》的“不可說不知”與慧遠的“神”
第三章 “畢竟空”的顛覆
一、對“實法”的否定
二、關(guān)于“法身”的檢討
三、僧肇的理論總結(jié):《不真空論》與《般若無知論》
四、“涅槃”的新觀念
五、僧肇的理論總結(jié):《涅架無名論》
第四章 慧遠對鳩摩羅什的提問及其意義
一、“法性”:從“多元實在”到“一元實在”的轉(zhuǎn)化
(一)“實法”的清理¨
(二)“實法”的建立
二、“實法”“法性”與“法身”
(一)“實法”如何存在的理論問題
(二)從“神”到“法身”
(三)“三乘”與“神”理念的歧出
三、標位各有所本:慧遠與般若中觀學
第五章 慧遠與“佛性我”的建立
一、王者的懷疑與學者的反思
二、從《妙法蓮華經(jīng)》開始的“妙有”之風
(一)會三歸一與開權(quán)顯實
(二)兩種理據(jù)的建立
(三)慧遠的追究與演繹
三、追隨者的回答:竺道生的佛學思想
(一)普遍的佛性
(二)“我”“性”與“理”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廬山慧遠與中國哲學心性本體論的建立 作者簡介
解興華,女,1980年生,山東平原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xiàn)任西南大學哲學系宗教學專業(yè)講師,兼任梁漱溟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宗教學、中國佛教史、佛教哲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特別關(guān)注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教關(guān)系的流變與思想史意義。以獨立作者身份在《世界宗教研究》《學術(shù)界》等刊物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數(shù)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