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國學古典名著:中國通史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9020729
- 條形碼:9787519020729 ; 978-7-5190-2072-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學古典名著:中國通史 內(nèi)容簡介
《中國通史(史學經(jīng)典 全本典藏)》概述了中國從上古至現(xiàn)代幾千年來的歷史變遷,對重大史事、社會經(jīng)濟、政治制度和文化學術(shù)的發(fā)展都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jié),并將中國歷史置于全球視野中,無論是史學觀點還是編纂方法,都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突出體現(xiàn)了呂思勉的大歷史觀。全書脈絡清晰,邏輯性強,不僅可以滿足讀者了解中國歷史興替的需求,更有助于讀者對社會變遷的宏觀把握。 《中國通史(史學經(jīng)典 全本典藏)》是我國歷史上**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出版后數(shù)十年內(nèi)不斷重印再版,僅1933年至1935年間就再版了4次,是民國時期發(fā)行量較大的一部中國通史。
國學古典名著:中國通史 目錄
**章 婚姻
第二章 族制
第三章 政體
第四章 階級
第五章 財產(chǎn)
第六章 官制
第七章 選舉
第八章 賦稅
第九章 兵制
第十章 刑法
第十一章 實業(yè)
第十二章 貨幣
第十三章 衣食
第十四章 住行
第十五章 教育
第十六章 語文
第十七章 學術(shù)
第十八章 宗教
下篇 中國政治史
第十九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
第二十章 中國史的年代
第二十一章 古代的開化
第二十二章 夏殷西周的事跡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戰(zhàn)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tǒng)一
第二十四章 古代對于異族的同化
第二十五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
第二十六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二十七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二十八章 漢武帝的內(nèi)政外交
第二十九章 前漢的衰亡
第三十章 新室的興亡
第三十一章 后漢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后漢的分裂和三國
第三十三章 晉初的形勢
第三十四章 五胡之亂(上)
第三十五章 五胡之亂(下)
第三十六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三十七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
第三十八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三十九章 唐朝的中衰
第四十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人
第四十一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四十二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zhuǎn)變
第四十三章 北宋的積弱
第四十四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
第四十五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
第四十六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yè)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第四十八章 明清的興亡
第四十九章 清代的盛衰
第五十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五十一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
第五十二章 清朝的衰亂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第五十四章 革命途中的中國
國學古典名著:中國通史 節(jié)選
《中國通史(史學經(jīng)典 全本典藏)》: 看以上所述,可見族制的變遷,實以生活為其背景;而生活的變遷,則以經(jīng)濟為其*重要的原因。因為經(jīng)濟是*廣泛,和社會上各個人,都有關系;而且其關系,是永遠持續(xù),無時間斷的。自然對于人的影響,異常深刻,各種上層組織,都不得不隨其變遷而變遷;而精神現(xiàn)象,亦受其左右而不自知了。在氏族時代,分工未密,一個氏族,在經(jīng)濟上,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團體。生活既互相倚賴,感情自然容易密切。不但對于同時的人如此,即對于以往的人亦然。因為我所賴以生存的團體,是由前人遺留下來的。一切知識技術(shù)等,亦自前輩遞傳給后輩。這時候的人,其生活,實與時間上已經(jīng)過去的人關系深,而與空間上并時存在的人關系淺,尊祖、崇古等觀念,自會油然而生。此等觀念,實在是生活情形所造成的。后人不知此理,以為這是倫理道德上的當然,而要據(jù)之以制定人的生活,那就和社會進化的趨勢,背道而馳了。大家族、小家庭等字樣,現(xiàn)在的人用來,意義頗為混淆。西洋人學術(shù)上的用語,稱一夫一婦,包括未婚子女的為小家庭;超過于此的為大家庭。中國社會,(一)小家庭和(二)一夫上父母下妻子的家庭,同樣普遍。(三)兄弟同居的,亦自不乏。(四)至于五世同居,九世同居,宗族百口等,則為罕有的現(xiàn)象了。趙翼《陔余叢考》,嘗統(tǒng)計此等極大的家庭(第四種),見于正史孝義、孝友傳的:《南史》三人,《北史》十二人,《唐書》三十八人,《五代史》二人,《宋史》五十人,《元史》五人,《明史》二十六人。自然有(一)不在孝義、孝友傳,而散見于他篇的;(二)又有正史不載,而見于他書的;(三)或竟未見記載的。然以中國之大,歷史上時間之長,此等極大的家庭,總之是極少數(shù),則理有可信。此等雖或由于倫理道德的提倡(顧炎武《華陰王氏宗祠記》:“程朱諸子,卓然有見于遺經(jīng)。金元之代,有志者多求其說于南方,以授學者。及乎有明之初,風俗淳厚,而愛親敬長之道,達諸天下。其能以宗法訓其家人,或累世同居,稱為義門者,往往而有。”可見同居之盛,由于理學家的提倡者不少),恐仍以別有原因者居多(《日知錄》:“杜氏《通典》言;北齊之代,瀛、冀諸劉,清河張、宋,并州王氏,濮陽侯族,諸如此輩,將近萬室。《北史·薛胤傳》:為河北太守,有韓馬兩姓,各二千余家。今日中原北方,雖號甲族,無有至千丁者。戶口之寡,族姓之衰,與江南相去復絕。”陳宏謀《與楊樸園書》:“今直省唯閩中、江西、湖南,皆聚族而居,族各有祠。”則聚居之風,古代北盛于南,近世南盛于北,似由北齊之世,喪亂頻仍,民皆合族以自衛(wèi);而南方山嶺崎嶇之地進化較遲,土著者既與合族而居之時,相去未遠;流移者亦須合族而居,互相保衛(wèi)之故)。似可認為古代氏族的遺跡,或后世家族的變態(tài)。然氏族所以崩潰,正由家族潛滋暗長于其中。此等所謂義門,縱或有古代之遺,亦必衰頹已甚。況又有因環(huán)境的特別,而把分立的家庭,硬行聯(lián)結(jié)起來的。形式是而精神非,其不能持久,自然無待于言了。《后漢書,樊宏傳》,說他先代三世共財,有田三百余頃。自己的田地里,就有陂渠,可以互相灌注。又有池魚,牧畜,有求必給。“營理產(chǎn)業(yè),物無所棄(這是因其生產(chǎn)的種類較多之故)。課役童隸,各得其宜。”(分工之法)要造器物,則先種梓漆。簡直是一個大規(guī)模的生產(chǎn)自給自足的團體。歷代類乎氏族的大家族,多有此意。此豈不問環(huán)境所可強為?然社會的廣大,到底非此等大家族所能與之相敵,所以愈到后世,愈到開化的地方,其數(shù)愈少。這是類乎氏族的大家族,所以崩潰的真原因,畢竟還在經(jīng)濟上。但在政治上,亦自有其原因。因為所謂氏族,不但盡相生相養(yǎng)之責,亦有治理其族眾之權(quán)。在國家興起以后,此項權(quán)力,實與國權(quán)相沖突。所以國家在倫理上,對于此等大家族,雖或加以褒揚,而在政治上,又不得不加以摧折。所謂強宗巨家,遂多因國家的干涉,而益趨于崩潰了。略大于小家庭的家庭(第二、第三種),表面上似為倫理道德的見解所維持(歷代屢有禁民父母在別籍異財?shù)仍t令,可參看《日知錄》卷十三《分居》條),實則亦為經(jīng)濟狀況所限制。因為在經(jīng)濟上,合則力強,分則力弱,以昔時的生活程度論,一夫一婦,在生產(chǎn)和消費方面,實多不能自立的。儒者以此等家庭之多,夸獎某地方風俗之厚,或且自詡其教化之功,就大謬不然了。然經(jīng)濟上雖有此需要,而私產(chǎn)制度,業(yè)已深入人心,父子兄弟之間,亦不能無分彼此。于是一方面牽于舊見解,迫于經(jīng)濟情形,不能不合;另一方面,則受私有財產(chǎn)風氣的影響,而要求分;暗斗明爭,家庭遂成為苦海。試看舊時倫理道德上的教訓,戒人好貨財、私妻子而薄父母兄弟之說之多,便知此項家庭制度之岌岌可危。制度果然自己站得住,何須如此扶持呢?所以到近代,除極迂腐的人外,亦都不主張維持大家庭。如李紱有《別籍異財議》,即其一證。至西洋文化輸入,論者更其提倡小家庭,而排斥大家庭了。然小家庭由是值得提倡的么? ……
國學古典名著:中國通史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現(xiàn)代歷史學家。出身于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家貧,12歲以后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研讀史書。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有后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zhàn)期間,歸鄉(xiāng)閉戶著書。抗戰(zhàn)勝利后,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作為我國現(xiàn)代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知識淵博,學術(shù)造詣高,與陳垣、陳寅恪、錢穆并稱為“史學四大家”。他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出了獨到的貢獻,其史學專著《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中國近代史》等,均為后人的學習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