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古代文明-(第10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81863
- 條形碼:9787532581863 ; 978-7-5325-8186-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代文明-(第10卷) 本書特色
《古代文明》是由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于2002年聯合主辦的大型學術刊物。目的是為了更進一步促進古代文明研究的深入,并及時地反映新的研究成果。文稿內容以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相關的學術論文為主(包括考古、歷史、藝術史、科技史、思想史等諸多方面)。每年一刊,原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現放在古籍出版社出版。 原稿系集刊性質的論文集,是為紀年鄒衡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文集,多為首次發表。其中匯集了二十余篇論文,有圍繞鄒衡先生的學術成果或為師風范事跡展開的論述,也有就某個遺址或某考古學文化進行討論,更有商周時期某遺跡的考古調查報告。可謂內容豐富,涵蓋面廣,不少文章都有插圖。
古代文明-(第10卷) 內容簡介
此為紀年鄒衡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年文集,所收文章皆為首次發表,反應了商周考古及先秦史方面的新研究成果。
古代文明-(第10卷) 目錄
鄒衡先生與八里橋遺址
我與鄒衡先生
夏商周考古學文化體系與范式的建構者——鄒衡先生
一本考古學文集的年代意義
淇縣考古二三事
考古學的“中國夢”
二里頭M3及隨葬綠松石龍形器的考古背景分析
漫談偃師商城西亳說的認識過程——以始建年代為重點
東周貨幣地名與夏商文化研究
試論鄭州小雙橋遺址的性質問題
商文化京當類型:判別、分歧與解析
對殷墟文化一期的思考
“司母戊鼎”更名現象觀察良師教誨 風范長存——深切緬懷鄒衡先生
鄒衡先生與八里橋遺址
我與鄒衡先生
夏商周考古學文化體系與范式的建構者——鄒衡先生
一本考古學文集的年代意義
淇縣考古二三事
考古學的“中國夢”
二里頭M3及隨葬綠松石龍形器的考古背景分析
漫談偃師商城西亳說的認識過程——以始建年代為重點
東周貨幣地名與夏商文化研究
試論鄭州小雙橋遺址的性質問題
商文化京當類型:判別、分歧與解析
對殷墟文化一期的思考
“司母戊鼎”更名現象觀察
安陽時期商朝國家的政治版圖——從文化分域和重要遺存的角度來考察
周初“三都”的葬車及其相關問題
清華簡《系年》隨札——文侯仇殺攜王與平王、攜王紀年
論周原齊家制玦作坊的族徽與社會結構
周代芮國君主的稱謂及其世系
說“醴壺”
試論匈奴民族的發展與南北文化的交融
青銅時代阿爾泰山地區交互作用圈的形成與影響——以中國的發現為主線
試論具茨山古代郊祀文化遺存
疑古還是信古:民國史家對于古史的基本態度
河南省鄭州市索、須、枯河流域考古調查報告信息
古代文明-(第10卷) 作者簡介
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是以研究中國考古學為主的實體學術機構。中心的宗旨在于綜合發揮北京大學考古學的學科優勢,聯合校內外、海內外有關學術力量,運用傳統與現代學術研究的科學手段,研究中國史前、原史、歷史時期的重大考古學術問題,培養高層次考古研究人才,以推進中國考古學及相關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原名為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5月20日。2003年1月5日,和震旦文教基金會簽訂全面合作協議,更名為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該中心由考古學、歷史學、東方學、民族學、哲學、古文字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許多學科專家構成。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