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博士后文叢:村域發展機理與資源環境效應:不同類型地區的案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493583
- 條形碼:9787030493583 ; 978-7-03-04935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博士后文叢:村域發展機理與資源環境效應:不同類型地區的案例研究 內容簡介
《村域發展機理與資源環境效應--不同類型地區的案例研究/博士后文庫》是作者李裕瑞近年在我國不同類型地區典型村鎮開展調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總結,意在著力探討村域發展過程及其機理、村莊綜合整治與資源優化配置、鄉村發展政策評估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主要內容包括:我國村域發展與建設的多尺度時空格局特征、黃淮海典型地區村域轉型發展的特征與機理、大城市郊區村域轉型發展的資源環境效應與優化調控研究、參與式空心村土地綜合整治的機理與效應研究、西部山地丘陵區宏觀政策轉型的地方響應與效應。本書以地理學經典的“格局一過程一機理一效應”為研究主線,注重發揮多學科交叉、多要素集成、多案例融合的優勢。資料翔實、層次清晰、觀點鮮明、分析透徹。可為鄉村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治理、土地綜合整治、發展政策創新等提供參考依據。本書可供從事人文經濟地理、農村發展、資源科學、管理科學等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科研人員和關注農村發展的相關人員及實踐工作者參考。
博士后文叢:村域發展機理與資源環境效應:不同類型地區的案例研究 目錄
《博士后文庫》序言前言**章 緒論1.1 研究背景1.1.1 鄉村發展差異增大,協調發展呼聲漸高1.1.2 資源環境壓力驟增,亟須推進整治配置1.1.3 村域發展意義重大,相關研究仍待加強1.2 概念辨析1.2.1 村域與村域發展1.2.2 村域發展機理1.2.3 村域發展效應1.3 相關進展1.3.1 農村發展理論1.3.2 村域發展機理1.3.3 村域發展效應1.3.4 簡要評述1.4 理論基礎1.4.1 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理論1.4.2 農業和農村發展相關理論1.4.3 區域發展相關理論1.4.4 社會網絡理論1.5 研究方案1.5.1 研究內容1.5.2 研究區域1.5.3 研究方法1.5.4 總體框架
第二章 我國村域發展與建設的多尺度時空格局特征2.1 村域數量動態變化及省際差異2.1.1 行政村和自然村數量的動態變化2.1.2 行政村和自然村數量變化的省際差異2.2 村落分布的空間特征和類型特征2.2.1 行政村數量分布的縣域格局2.2.2 黃淮海地區村落分布的空間特征2.2.3 黃淮海地區村落分布的類型特征2.2.4 現狀格局視域下的鄉村重構探討2.3 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財政投資的區域差異2.3.1 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財政累計投資的省際差異2.3.2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財政投資的城鄉差異動態2.3.3 因地制宜加強鄉村地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2.4 縣域鄉村綜合發展水平的格局特征2.4.1 評價方法及數據來源2.4.2 鄉村發展水平的格局特征2.4.3 鄉村發展水平的時空變化2.5 小結第三章 黃淮海典型地區村域轉型發展的特征與機理3.1 引言3.2 研究區域、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3.3 結果與分析3.3.1 村域發展的動態過程3.3.2 村域發展的影響因素3.3.3 村域轉型發展的共性特征3.3.4 村域轉型發展的內在機理3.3.5 村域轉型發展與城鄉一體化的優化模式3.4 小結第四章 大城市郊區村域轉型發展的資源環境效應與優化調控研究——以北京市順義區北村為例4.1 引言4.2 理論分析: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問題4.2.1 社會經濟活動與資源環境變化4.2.2 村域轉型發展及其資源環境效應4.3 案例研究:大城市郊區的村域轉型發展及其資源環境效應4.3.1 研究區域、數據來源及分析方法4.3.2 村域轉型發展的過程特征4.3.3 村域轉型發展過程中的資源利用變化4.3.4 村域轉型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污染變化4.3.5 資源環境效應優化調控的特征及機理4.3.6 大城市郊區資源節約一環境友好型村域發展途徑思考4.4 小結第五章 參與式空心村土地綜合整治的機理與效應研究——以河南省鄲城縣赤村和王村為例5.1 引言5.2 農村空心化進程中的土地綜合整治與社區復興5.3 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5.4 空心村整治的過程與效應之案例一:赤村5.4.1 問題呈現5.4.2 戰略決策與規劃5.4.3 行動5.4.4 效果5.5 空心村整治的過程與效應之案例二:王村5.5.1 契機5.5.2 規戈5.5.3 行動5.5.4 效果5.6 赤村和王村空心村整治的主要經驗5.6.1 村民的切身需求是空心村整治的內發動力5.6.2 村莊能人對內外部需求的激發與整合是整治得以成功的關鍵5.6.3 村域社會資本是增進信任、達成共識的重要整合力5.6.4 政府的適當扶持起到了積極作用5.7 赤村和王村空心村整治的適應性和障礙點5.7.1 適應性5.7.2 障礙點5.8 小結第六章 西部山地丘陵區宏觀政策轉型的地方響應與效應——以四川省隆昌縣李村為例6.1 引言6.2 理論背景6.3 研究方法與數據6.4 新中國建立以來李村的村域發展歷程6.4.1 1949-1982年:礦產資源開采加工和傳統農業帶動村域發展6.4.2 1983-1999年:資源開采、傳統農業和勞務輸出帶動村域發展6.4.3 2000年以來:多元化發展階段6.5 宏觀政策、地方響應及其鄉村系統效應6.5.1 西部大開發6.5.2 退耕還林6.5.3 農業生產支持6.5.4 新農村建設6.6 討論6.7 小結第七章 結論、建議與展望7.1 主要結論7.1.1 我國村域發展與建設的多尺度時空格局7.1.2 黃淮海典型地區村域發展的特征與機理7.1.3 村域轉型發展的資源環境效應及其調控7.1.4 農區空心村土地綜合整治的機理與效應7.1.5 西部山地丘陵區鄉村對宏觀政策的響應7.2 鄉村發展常態化機制探討7.2.1 自我發展機制7.2.2 反哺互動機制7.2.3 和諧公平機制7.3 促進鄉村發展的政策建議7.3.1 繼續加大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扶持力度7.3.2 著力加強相關主體的意識和能力建設7.3.3 逐步建立和完善參與式鄉村發展機制7.3.4 深入開展相關政策與體制的創新實踐7.4 研究展望7.4.1 繼續深化村域發展的理論和實證研究7.4.2 著力開展中心村鎮發展的地理學研究7.4.3 加強鄉村發展新情況與新問題的研究參考文獻編后記彩圖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