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網小程序
一鍵登錄
更方便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金融效率、門檻效應與地方金融發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3156945
- 條形碼:9787313156945 ; 978-7-313-15694-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金融效率、門檻效應與地方金融發展研究 本書特色
周丹*的《金融效率門檻效應與地方金融發展研 究/卓越管理論叢》通過解釋金融發展非線性增長效 應的形成原因、閾值變化及其形成機制,實證考查了 制度質量和*優金融結構對“金融-增長”效應的影 響,進而為政府創新金融發展與金融監管制度提供決 策參考。
在理論框架的基礎上,本書比較了國際金融發展 制度的特征及其屬性,探討了金融效率與金融公平的 相互關系。具體從金融質量提升、金融普惠與金融公 平、政策性金融發展制度等方面,為經濟與金融的可 持續發展、地方金融制度與體制創新累積了政策發展 經驗。
本書適合金融專業的大中專學生及研究人員參考 閱讀。
金融效率、門檻效應與地方金融發展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解釋金融發展非線性增長效應的形成原因、閾值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通過實證考察制度質量門檻和*優金融結構, 為政府主導的發展政策和監管制度提供政策建議。
金融效率、門檻效應與地方金融發展研究 目錄
1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1.2.1 金融—增長的門檻效應研究
1.2.2 金融發展經濟增長機制的制度約束
1.2.3 金融發展的創新支持及“效率”與“公平”
1.3 研究思路、價值及研究框架
1.3.1 本書的基本思路
1.3.2 本書的研究價值
1.3.3 本書的研究框架
2 技術創新與金融發展門檻效應的理論模型
2.1 金融發展門檻效應形成的理論模型框架
2.1.1 各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機制
2.1.2 創新、創新投資與信用約束1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1.2.1 金融—增長的門檻效應研究 1.2.2 金融發展經濟增長機制的制度約束 1.2.3 金融發展的創新支持及“效率”與“公平” 1.3 研究思路、價值及研究框架 1.3.1 本書的基本思路 1.3.2 本書的研究價值 1.3.3 本書的研究框架 2 技術創新與金融發展門檻效應的理論模型 2.1 金融發展門檻效應形成的理論模型框架 2.1.1 各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機制 2.1.2 創新、創新投資與信用約束 2.2 門檻效應模型的理論含義 2.2.1 金融發展差異與經濟增長收斂的演變 2.2.2 金融發展門檻效應模型的理論含義 2.3 金融發展門檻效應模型的實證研究框架 3 金融效率和制度質量指標的實證測算 3.1 金融效率的實證測算方法 3.1.1 基于隨機前沿方法的金融效率實證模型 3.1.2 金融效率模型的樣本選擇和數據結構 3.2 截面數據的金融效率實證測算 3.2.1 截面隨機前沿模型的理論假設 3.2.2 截面隨機前沿模型的實證結果 3.2.3 面板隨機前沿模型的實證結果 3.3 制度質量指標的實證測算 3.3.1 制度質量指標測算的基本方法 3.3.2 制度質量指標的測算結果 4 制度門檻、*適金融結構與金融—增長效應實證分析 4.1 金融—增長效應的制度門檻效應 4.1.1 控制變量和金融發展指標的選取與估算 4.1.2 指標數據的處理 4.1.3 金融發展門檻效應的基本模型 4.2 制度門檻、*適金融結構與金融—增長效應 4.2.1 制度門檻與金融增長效應 4.2.2 制度門檻、適度金融結構與門檻增長效應 4.3 門檻效應模型的穩健性檢驗 4.3.1 面板數據結構的門檻增長效應 4.3.2 其他形式的穩健性檢驗 4.4 小結 5 區域金融發展制度的國別比較及其特征屬性 5.1 區域金融問題及金融體系發展的制度建設 5.2 從各國金融體制的演進規律看區域金融發展體制的戰略選擇 5.2.1 區域金融體系的發展戰略和框架結構 5.2.2 區域金融體系發展的競爭原則與信用、法制體系建設 5.3 區域金融發展特征屬性的國際比較 5.3.1 濟發展不均衡和地區差異的存在是區域金融發展的前提及外部制約因素 5.3.2 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反而凸顯了區域金融發展的地位及其作用 5.3.3 開放、自由的市場環境是區域金融發展的基礎設施和運行條件 5.3.4 區域金融發展形成的金融生態系統需重點滿足企業等創新主體的個性化金融需求 5.3.5 金融制度體系的不斷變革與優化是區域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本質特征 5.4 區域金融體系發展的特征屬性 6 金融發展的質量提升與普惠公平 6.1 金融效率與金融發展質量提升 6.2 金融發展質量提升的“基礎設施”建設 6.2.1 基于小額信貸視角的金融基礎數據庫信用信息共享 6.2.2 完善中小微信用的信用擔保體系 6.3 政策性金融的金融公平與金融效率 6.3.1 政策性金融功能的理論基礎 6.3.2 政策性金融功能與資源配置目標 6.3.3 普惠公平與政策性金融體系重構 7 農村金融發展的增長效應及其金融體系發展 7.1 非正規金融背景下的農村金融發展 7.1.1 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歷程及其制約瓶頸 7.1.2 浙江農村金融發展的經濟增長效應 7.1.3 對各類農村金融成分發展的政策建議及改革思路 7.2 關于支持農村建設的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以浙江農村金融生態為例 7.2.1 農村發展與金融服務體系的功能 7.2.2 浙江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支持服務:現實與差距 7.3 信貸支持、金融服務與優化農村金融體系建設 7.3.1 充分發揮和利用農村金融體系的信貸支持 7.3.2 努力改善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 7.3.3 優化農村地區的信用、金融環境 7.3.4 小結 8 關于支持創新升級的地方金融發展的幾點思考 8.1 轉型升級、經濟創新與區域地方金融發展 8.1.1 從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到經濟創新 8.1.2 經濟創新支持的區域(地方)金融發展 8.2 支持經濟創新區域金融發展的框架及政策建議 8.3 小結 附錄一 附錄二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信息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1.2.1 金融—增長的門檻效應研究
1.2.2 金融發展經濟增長機制的制度約束
1.2.3 金融發展的創新支持及“效率”與“公平”
1.3 研究思路、價值及研究框架
1.3.1 本書的基本思路
1.3.2 本書的研究價值
1.3.3 本書的研究框架
2 技術創新與金融發展門檻效應的理論模型
2.1 金融發展門檻效應形成的理論模型框架
2.1.1 各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機制
2.1.2 創新、創新投資與信用約束1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1.2.1 金融—增長的門檻效應研究 1.2.2 金融發展經濟增長機制的制度約束 1.2.3 金融發展的創新支持及“效率”與“公平” 1.3 研究思路、價值及研究框架 1.3.1 本書的基本思路 1.3.2 本書的研究價值 1.3.3 本書的研究框架 2 技術創新與金融發展門檻效應的理論模型 2.1 金融發展門檻效應形成的理論模型框架 2.1.1 各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機制 2.1.2 創新、創新投資與信用約束 2.2 門檻效應模型的理論含義 2.2.1 金融發展差異與經濟增長收斂的演變 2.2.2 金融發展門檻效應模型的理論含義 2.3 金融發展門檻效應模型的實證研究框架 3 金融效率和制度質量指標的實證測算 3.1 金融效率的實證測算方法 3.1.1 基于隨機前沿方法的金融效率實證模型 3.1.2 金融效率模型的樣本選擇和數據結構 3.2 截面數據的金融效率實證測算 3.2.1 截面隨機前沿模型的理論假設 3.2.2 截面隨機前沿模型的實證結果 3.2.3 面板隨機前沿模型的實證結果 3.3 制度質量指標的實證測算 3.3.1 制度質量指標測算的基本方法 3.3.2 制度質量指標的測算結果 4 制度門檻、*適金融結構與金融—增長效應實證分析 4.1 金融—增長效應的制度門檻效應 4.1.1 控制變量和金融發展指標的選取與估算 4.1.2 指標數據的處理 4.1.3 金融發展門檻效應的基本模型 4.2 制度門檻、*適金融結構與金融—增長效應 4.2.1 制度門檻與金融增長效應 4.2.2 制度門檻、適度金融結構與門檻增長效應 4.3 門檻效應模型的穩健性檢驗 4.3.1 面板數據結構的門檻增長效應 4.3.2 其他形式的穩健性檢驗 4.4 小結 5 區域金融發展制度的國別比較及其特征屬性 5.1 區域金融問題及金融體系發展的制度建設 5.2 從各國金融體制的演進規律看區域金融發展體制的戰略選擇 5.2.1 區域金融體系的發展戰略和框架結構 5.2.2 區域金融體系發展的競爭原則與信用、法制體系建設 5.3 區域金融發展特征屬性的國際比較 5.3.1 濟發展不均衡和地區差異的存在是區域金融發展的前提及外部制約因素 5.3.2 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反而凸顯了區域金融發展的地位及其作用 5.3.3 開放、自由的市場環境是區域金融發展的基礎設施和運行條件 5.3.4 區域金融發展形成的金融生態系統需重點滿足企業等創新主體的個性化金融需求 5.3.5 金融制度體系的不斷變革與優化是區域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本質特征 5.4 區域金融體系發展的特征屬性 6 金融發展的質量提升與普惠公平 6.1 金融效率與金融發展質量提升 6.2 金融發展質量提升的“基礎設施”建設 6.2.1 基于小額信貸視角的金融基礎數據庫信用信息共享 6.2.2 完善中小微信用的信用擔保體系 6.3 政策性金融的金融公平與金融效率 6.3.1 政策性金融功能的理論基礎 6.3.2 政策性金融功能與資源配置目標 6.3.3 普惠公平與政策性金融體系重構 7 農村金融發展的增長效應及其金融體系發展 7.1 非正規金融背景下的農村金融發展 7.1.1 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歷程及其制約瓶頸 7.1.2 浙江農村金融發展的經濟增長效應 7.1.3 對各類農村金融成分發展的政策建議及改革思路 7.2 關于支持農村建設的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以浙江農村金融生態為例 7.2.1 農村發展與金融服務體系的功能 7.2.2 浙江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支持服務:現實與差距 7.3 信貸支持、金融服務與優化農村金融體系建設 7.3.1 充分發揮和利用農村金融體系的信貸支持 7.3.2 努力改善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 7.3.3 優化農村地區的信用、金融環境 7.3.4 小結 8 關于支持創新升級的地方金融發展的幾點思考 8.1 轉型升級、經濟創新與區域地方金融發展 8.1.1 從技術創新、轉型升級到經濟創新 8.1.2 經濟創新支持的區域(地方)金融發展 8.2 支持經濟創新區域金融發展的框架及政策建議 8.3 小結 附錄一 附錄二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信息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