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人間詞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8108501
- 條形碼:9787558108501 ; 978-7-5581-0850-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間詞話 本書特色
《王國維:人間詞話》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甚至在以往詞論界里,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很是深遠。
人間詞話 內容簡介
《王國維:人間詞話》是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表面上看,《人間詞話》與中國相襲已久之詩話,詞話一類作品之體例,格式,甚至在以往詞論界里,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影響很是深遠。
人間詞話 目錄
上卷
下卷
拾遺十三則
附錄一 人間詞
《人間詞甲稿》序
《人間詞乙稿》序
人間詞·苕華詞
人間詞·觀堂長短句
附錄二 靜庵詩稿
靜庵詩稿·古今體詩
觀堂集林·綴林·詩
附錄三 王國維詩拾遺
王國維詩拾遺
人間詞話 節選
上 卷 一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二 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 三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樹立耳。 四 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五 自然中之物互相關系,互相限制。然其寫之于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系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律。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六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七 “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八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寶簾閑掛小銀鉤”何遽不若“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也。 九 嚴滄浪《詩話》謂:“盛唐諸公(《詩話》‘公’作‘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當作‘徹’)玲瓏,不可湊拍(當作‘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當作‘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余謂:北宋以前之詞,亦復如是。然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 十 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十一 張皋文謂: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余謂:此四字唯馮正中足以當之。劉融齋謂:飛卿“精艷(當作‘妙’)絕人”,差近之耳。 十二 “畫屏金鷓鴣”,飛卿語也,其詞品似之。“弦上黃鶯語”,端己語也,其詞品亦似之。正中詞品,若欲于其詞句中求之,則“和淚試嚴妝”,殆近之歟? 十三 南唐中主詞“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大有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乃古今獨賞其“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十四 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十五 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 十六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十七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十八 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十九 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與中后二主詞皆在《花間》范圍之外,宜《花間集》中不登其只字也。 二十 正中詞除《鵲踏枝》《菩薩蠻》十數闋*煊赫外,如《醉花間》之“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余謂:韋蘇州之“流螢渡高閣”,孟襄陽之“疏雨滴梧桐”,不能過也。 二十一 歐九《浣溪沙》詞:“綠楊樓外出秋千”,晁補之謂:只一“出”字,便后人所不能道。余謂此本于正中《上行杯》詞:“柳外秋千出畫墻”,但歐語尤工耳。 二十二 梅圣(原誤作“舜”)俞《蘇幕遮》詞:“落盡梨花春事(當作‘又’)了。滿地斜(當作‘殘’)陽,翠色和煙老。”劉融齋謂少游一生似專學此種。余謂馮正中《玉樓春》詞:“芳菲次第長相續,自是情多無處足。尊前百計得春歸,莫為傷春眉黛促。”永叔一生似專學此種。 二十三 人知和靖《點絳唇》、圣(原誤作“舜”)俞《蘇幕遮》、永叔《少年游》(原脫“游”)三闋,為詠春草絕調。不知先有正中“細雨濕流光”五字,皆能攝春草之魂者也。 二十四 《詩·蒹葭》一篇,*得風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一悲壯耳。 二十五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詩人之憂生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似之。“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詩人之憂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似之。 二十六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當作‘驀然回首’),那人正(當作‘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二十七 永叔“人間(當作‘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直須看盡洛城花,始與(當作‘共’)東(當作‘春’)風容易別”,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 二十八 馮夢華《宋六十一家詞選·序例》謂:“淮海、小山,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余謂此唯淮海足以當之。小山矜貴有馀,但可方駕子野、方回,未足抗衡淮海也。 二十九 少游詞境*凄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則變而凄厲矣。東坡賞其后二語,猶為皮相。 三十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樹樹皆秋色,山山盡(當作‘唯’)落暉”,“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氣象皆相似。 三十— 昭明太子稱:陶淵明詩“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王無功稱:薛收賦“韻趣高奇,詞義晦遠。嵯峨蕭瑟,真不可言”。詞中惜少此二種氣象,前者唯東坡,后者唯白石,略得一二耳。 三十二 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雖作艷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 三十三 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流之作者。但恨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 三十四 詞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語花》之“桂華流瓦”,境界極妙,惜以“桂華”二字代“月”耳。夢窗以下,則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蓋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樓連苑”,“繡轂雕鞍”,所以為東坡所譏也。 三十五 沈伯時《樂府指迷》云:“說桃不可直說破(原無‘破’字,據《花草粹編》附刊本《樂府指迷》加)桃,須用‘紅雨’、‘劉郎’等字。詠(原作‘說’)柳不可直說破柳,須用‘章臺’、‘灞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果以是為工,則古今類書俱在,又安用詞為耶?宜其為《提要》所譏也。 三十六 美成《青玉案》(當作《蘇幕遮》)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覺白石《念奴嬌》《惜紅衣》二詞,猶有隔霧看花之恨。 三十七 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才之不可強也如是! 三十八 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工,邦卿《雙雙燕》次之。白石《暗香》《疏影》格調雖高,然無一語道著,視古人“江邊一樹垂垂發”等句何如耶? 三十九 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雖格韻高絕,然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梅溪、夢窗諸家寫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風流,渡江遂絕。抑真有運會存乎其間耶? 四十 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游》詠春草上半闋云:“闌干十二獨(原作‘猶’)憑春,晴碧遠連云。千里萬里,二月三月(此兩句原倒置),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原作‘上’)”,則隔矣。白石《翠樓吟》:“此地宜有詞仙,擁素云黃鶴,與君游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氣”,則隔矣。然南宋詞雖不隔處,比之前人,自有淺深厚薄之別。 ……
人間詞話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1927),浙江海寧人。中國近現代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代表作《人間詞話》、《曲錄》、《觀堂集林》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