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饒學與華學-第二屆饒宗頤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成立十周年慶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645138
- 條形碼:9787532645138 ; 978-7-5326-4513-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饒學與華學-第二屆饒宗頤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成立十周年慶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書特色
《饒學與華學——第二屆饒宗頤與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成立十周年慶典國際學術研究會議論文集》分上下兩冊,收錄饒宗頤研究、華學研究等方面的論文,分“主題演講”“饒學”與“華學”三個部分,“饒學”部分論文主要論述饒宗頤與古代文獻研究、饒宗頤的文藝創作及研究等,“華學”收錄甲骨學及古文字學、敦煌學、歷史與文獻研究、典籍文獻、思想與宗教、古典文學、書畫藝術等方面的論文。作者包括海內外許多重要漢學研究者,文章內容也豐富多彩,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集。
饒學與華學-第二屆饒宗頤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成立十周年慶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內容簡介
《饒學與華學——第二屆饒宗頤與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成立十周年慶典國際學術研究會議論文集》內容豐富,學術價值高,是饒宗頤研究與文史研究、書畫藝術研究者的參考書。
饒學與華學-第二屆饒宗頤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成立十周年慶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目錄
第二屆饒宗頤與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成立十周年慶典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致辭
主題演講
中國思想史中的歷史觀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漢藏文化的雙向交流
一種考古研究現象的文化哲學思考——透視所謂“吐火羅”與孔雀河青銅時代考古文化研究
饒學
論饒宗頤敦煌樂譜實證法
會通之學——饒宗頤先生學術的博大氣象
饒宗頤先生文史治學法管窺
饒宗頤先生與敦煌曲研究
饒宗頤先生與《老子想爾注》研究
饒宗頤先生與《說文解字》
讀饒宗頤先生《國史上之正統論》上冊
第二屆饒宗頤與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成立十周年慶典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致辭
主題演講
中國思想史中的歷史觀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漢藏文化的雙向交流
一種考古研究現象的文化哲學思考——透視所謂“吐火羅”與孔雀河青銅時代考古文化研究
饒學
論饒宗頤敦煌樂譜實證法
會通之學——饒宗頤先生學術的博大氣象
饒宗頤先生文史治學法管窺
饒宗頤先生與敦煌曲研究
饒宗頤先生與《老子想爾注》研究
饒宗頤先生與《說文解字》
讀饒宗頤先生《國史上之正統論》
從《中國人名的研究·序言》研讀饒宗頤先生的人名學思想
略談選堂先生對東南亞華文碑銘整理的功績——從《星馬華文碑刻系年》說起
略談選堂先生對墓志整理的貢獻——以《唐宋墓志:遠東學院藏拓片圖錄》為中心
《潮州藝文志》與民國時期地方著述目錄的編纂
再議“潮泉腔”與宋元戲文的傳播——從饒宗頤、龍彼得戲文研究說起
饒宗頤教授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貢獻:以心經為中心兼述書畫禪意
禮學、玉文化與中國古代文明——略談選堂先生導夫先路的學術貢獻
饒宗頤的唐詞研究
張惠言《詞選》之失
試論饒鍔詩學觀念的近代性品格
饒宗頤文選學評述
從《選堂賦話》看饒宗頤的賦學本源論
文學與神明——從詩歌到哲學的提升
詞畫雙絕——《固庵詞》的詞心畫意賞析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饒學研究中心藏“《江南春集》檔案”初探
饒宗頤教授彩筆下的金銀世界
饒宗頤先生的潑彩荷花藝術探微
作為精神史的藝術史——論饒宗頤兩漠藝術史論及其當代意義
會通 互文 證史:略論圖像在饒宗頤文化史研究中的運用
從饒宗頤教授書法藝術理論的發微到饒宗頤教授書法藝術欣賞
三危在望 山水一宗——饒宗頤先生“中國西北宗山水晝說”探析
華學
甲骨學及古文字學
重釋甲骨文“>”(尋)字
從甲骨文所見云雨雪霧看殷人對云物理的認識——兼論地球氣候變遷
漢字書寫下行原因蠡測
再論甲骨文發現始末
敦煌學
國圖藏敦煌特藏中的古代印章與畫押
敦煌本唐代“御制經序”考察——兼窺饒宗頤先生敦煌學研究之一角
法照門徒的念佛法事與《法照傳》的宣唱
陰陽燮和,時令毋違:敦煌民眾的時間生活
試論歸義軍名稱之變化
敦煌寫本P.2440《靈寶真一五稱經》校補解題
敦煌本《大唐天下郡姓氏族譜》的綴合與研究
歷史與文化研究
中國之民族古文獻
《楚居》與《楚辭》互證舉例
鳳翔屈家山蒙古紀事磚及相關問題
黑水城出土民族文字文獻概論
中國藏黑水城大黑天文書研究初探
滿—通古斯語族語言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關系研究
試論滿族文化的轉型
清代東北駐防八旗比丁冊研究
越南新出隋朝“舍利塔銘”及相關問題考釋
莞香與香港之得名
用五重證據法糾正明代國名及一些地名之外語偽名——以糾正China、Tamao、Macau等偽名及其流弊為中心
從方志與檔案考證部分清代廣東職官——兼論張保仔投誠事件
《振寰張府君墓志銘》及錄文校勘
寧波望族砌街李氏世系簡述與補充
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的社會背景及個人因素探究
寧波七塔禪寺與弘一、宏一二僧關系小考
下冊
典籍文獻
紅雨樓題記的編訂和箋注
故宮藏琴曲《秋鴻》圖譜冊考論
嘉業堂經藏天一閣佚書考——兼論天一閣藏書流散港臺之經過
屬辭比事與《春秋》之微辭隱義——以章學誠之《春秋》學為討論核心
道通天地有形外——對章學誠“史德”之說的一種解讀
馮貞群的版本目錄學成就
《通志·氏族略》勘正十則
宋代《三朝寶訓》考索——《三朝政要》的啟示
戰國數學、《九章算術》、墨家與《幾何原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耆婆五臟經》初探
提供英文之鑰:伍光建及其編纂的英語讀本
思想與宗教
門外說“儒”
《中庸》釋義
饒宗頤“華學”理念下的“漢語教育學”倡言
由“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論“中文化”之作用
淺論東漢古文經學興盛之原因——以“春秋公羊學”衰落為中心
東亞理學的早期傳播與書院的發展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堅守——從王國維到陳寅恪
21世紀科學革命的思考——再論道學文化的新科學觀
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再論21世紀的新道學文化戰略
考論古靈寶經“新經”、“舊經”先後關系的學術史意義
先天道坤道與寶卷的傳播——以新加坡許慈惠姑太為案例
戰國西漢老莊流別述
明代萬歷年間江南民眾的佛教信仰——以萬歷十七至二十年五臺山方冊藏施刻文為中心的考察
從五顯到華光:民間信仰的個案分析
敦煌寫本S.0646、2113號定名商榷
試論布袋和尚形象的演變——以南宋布袋圖及布袋像贊為中心
古典文學
王勃南行考——以日本傳存《王勃集》佚文為線索
《文鏡秘府論》與齊梁以來的文論發展——以與《文心雕龍》的比較為基礎
“伐山”“伐材”之喻與“生事”“熟事”之法——王錘《四六話》的駢文典故理論之源、影響及評價
《漢書·藝文志》叢考
陳振孫文學創作考述
清代通俗讀物《暢所欲言》的方言特色
赤眉銅馬知何處:吳梅村詩中的“綏寇紀略”
虬髯客形象考論
唐代文學精神之開拓:互融三教的主體轉化
先秦時代的公共朗讀
晉代美男子的條件
論臨桂詞派在清代詞派發展中的定位及其意義
民國年間朱蔭龍與王鵬運詞集之校勘——王鵬運研究系列之二
況蕙風的“傖父”和“秀鐵面”考論
陳維崧次韻詞探討——兼論次韻詞存在的價值及合理性
從詞序互文看姜夔詞的敍事特色
沈善寶存世作品的版本與流傳
書畫藝術
戲劇壁畫的內容及意義新探
中華圖像文化史研究
從神德寺塔出土經卷看柳公權書法在其本土的影響
淺談清代畫家鄭板橋書法繪畫路徑中的情和勢——用西方文本生成學觀點解讀鄭板橋作品
中國現代文字藝術與饒宗頤先生書法
裴行儉與唐初書壇——兼及敦煌吐魯番本《文選》
“五重證據法”的啟發——以十八至十九世紀中國外銷晝的研究為例
編后記記信息
饒學與華學-第二屆饒宗頤華學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成立十周年慶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簡介
鄭煒明,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院士、香港大學林百欣學術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鄭煒明博士是港澳地區的知名學者,在澳門史、道教史研究方面有很高的學術造詣。他還是國際知名的詩人,出版有《傳說》等詩集。近年來他負責饒宗頤學術館的一應事務,在大陸和港澳臺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