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文化-文明進程與鄉土記憶-(全兩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21378
- 條形碼:9787100121378 ; 978-7-100-1213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太姥文化-文明進程與鄉土記憶-(全兩冊) 本書特色
太姥山屹立于東海之濱,從漢代起就與武夷并稱“閩山雙絕”,不僅是一座風景秀麗的自然之山,更是一座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的文化名山。自古以來就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登臨吟詠,摛翰振藻,從而賦予了她濃郁的人文氣息。千百年來,她以母親般寬廣溫潤的胸懷滋養了東南人民,也成就了富有獨特魅力的太姥文化。《太姥文化》一書旨在以現代學術理念為指導,深度挖掘太姥文化,全面呈現閩東浙南的母親山——太姥山的深厚文化底蘊。全書共一百余萬字,圖文并茂地展現了太姥文化的精髓,從而豐富中國多元地域文化的內容。
太姥文化-文明進程與鄉土記憶-(全兩冊) 內容簡介
“太姥遙臨海國寬,梯航日出望中看。夜深擊筑摩宵頂,萬里風吹月影寒。” 明人沈儆炌的這首《登太姥山》詩,為我們展示了太姥名山的一幅壯美圖景。這座東南中國的母親山,不僅幽秀奇峻,處處滲透出壯麗秀美的自然風光,而且更是一座具有深厚人文底蘊的文化圣山,自古以來就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登臨吟詠,摛翰振藻,從而賦予了她濃郁的人文氣息。千百年來,她以母親般寬廣溫潤的胸懷滋養了周邊人民,也孕育了獨具魅力的太姥文化。本書從地域、歷史和人類文明發展的人文視角,針對太姥文化這一地域文化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系統地展開研究,探討太姥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文化特質,是一部全方位展示太姥文化的精品讀物。
太姥文化-文明進程與鄉土記憶-(全兩冊) 目錄
導論 探尋太姥文化的生成語境一、太姥文化的概念解說二、太姥文化的主體特色三、太姥文化的時代價值
**編 山海交匯太姥文化的生成空間**章 太姥文化區的地理環境與生態結構**節 地 質第二節 地形與水系第三節 氣候與土壤第二章 太姥文化區的地理環境與社會結構**節 從山到海:宋明時期巡檢司的區位變動與早期開發第二節 山搖海動:明末清初的倭亂、山寇與遷復第三節 人山人海:乾嘉時期的人口變動與族群分布第四節 挖山填海:晚清以來的農業發展與環境演變第三章 太姥文化區的地理環境與文化結構**節 山地崎嶇與農耕文化第二節 濱海而居與海洋文明第三節 山與海:雙重的文化結構第二編 漢越融合太姥文化的深層特質**章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太姥文化區**節 中華多元一體中的太姥文化第二節 太姥文化區中的一體多元第二章 閩越先民與太姥文化區的文明初曙**節 石器時代的“七閩”先聲第二節 青銅時代的閩越一體第三節 文明初曙中先民的生存形貌第三章 漢越交融與太姥文化特質的形成**節 太姥山地區漢越交融的歷史軌跡第二節 考古文化中的漢越交融第三節 太姥文化特質的形成與嬗變第三編 宗族繁衍太姥文化的認同紐帶**章 漢人移居與太姥文化區的宗族起源**節漢唐以前第二節宋元時期第三節 明清時期第二章 宗族建構與太姥文化區的鄉土認同**節血緣宗族第二節地緣宗族第三節 少數民族的宗族第三章 宗族復興與太姥文化區的傳統再造**節 族群認同與宗族建構:秦嶼丁氏第二節 儒學復興與宗族重構:西昆孔氏第三節 紅色記憶與宗族復興:佳山周氏第四節 遺產生成與宗族復振:桐山施氏第四編 族群互動太姥文化的多元整合**章 東南民族走廊與太姥文化區的族群接觸**節 東南民族走廊:一個獨特的歷史一民族區域第二節 東南民族走廊的民族源流與太姥文化區的族群接觸第二章 族群遷徙與太姥文化區的分布格局**節 “八姓人閩”與明末清初的東南亂局第二節 從種藍為業到山居閩東:閩東畬民的族群遷徙第三節 水上人與海路而至的東南回族第三章 族群文化與太姥文化區的地域表征**節 太姥文化區:閩越西甌底色的海洋人文第二節 山居為畬:“畬客”與太姥文化區的山地文化第三節 水生人家與海上移民:太姥文化區的海洋文化第五編 海洋網絡太姥文化的開放體系**章 海上交通與太姥文化區的對外關系**節 沙埕港與太姥文化區的海上交通發展第二節 秦嶼港與太姥文化區的海洋通道第二章 以海為田與太姥文化區的海洋性格**節 走洋如適市——太姥文化區的漁港、漁場和漁民第二節 討海的技術——海洋族群的捕撈漁法第三節 新技術的滲入——近海養殖漁業的興起第三章 海上絲路與太姥文化區的海洋文明重塑**節 太姥文化區的海洋歷史文化傳統第二節 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太姥文化區的區位優勢第三節 太姥文化區的海洋文明重塑第六編 儒學教育太姥文化的精神積淀**章 儒學源流及其在太姥文化區的早期活動**節 鼎邑儒學教育源流第二節 太姥文化區早期的文人和儒學文化的發端第三節 朱熹和太姥文化區的歷史淵源第二章 科舉文化與太姥文化區的興學盛況**節 科舉興盛的有宋一代第二節 正氣充盈的宋元時期第三節 宋元以降家族宗祠辦學的興起第三章 儒學價值觀與太姥文化區的文化規范**節 明清時期文化的成就和精神積淀第二節 立縣以降的官辦教育及民國新學的興起第三節 儒學文化對鄉土社會的影響
第七編 文學藝術太姥文化的價值理念**章 詩翰傳統與太姥文化區的文采風流**節 隱逸:為問容成子,刀圭乞駐顏第二節 遷謫:肉芝如可采,鴻羽愿高騫第三節 懷古:吾聞堯時種藍嫗,世代更移那可數第四節 紀游:春風不到層冰洞,山半梅花二月開第五節 旅次:從今漸人平安境,舊路艱辛未敢忘第六節 從軍:十年三度到閩關,風急星回客未還第七節 流寓:當年太姥輕揮手,讓爾流離蚤人林第二章 雅俗會通與太姥文化區的傳統藝術**節 靈峰石刻:唐宋石雕藝術的代表第二節 福鼎餅花:別具一格的年畫妙品第三節 福鼎剪紙:千錘百煉的實用美術第四節 提線木偶:活躍山鄉的民間社戲第五節 民間歌謠:吟唱生活的傳統音符第六節 打拾錦:獨具魅力的民間音樂第七節 嘭嘭鼓:廣為流傳的說唱藝術第八節 六結花:源于祈福的畬族舞蹈第三章 異調新聲與太姥文化區的文學藝術之交融**節 清代以來福鼎文學界代表人物第二節 清代以來福鼎書畫藝術界代表人物第三節 王氏父子“刻書祝壽”始末及其貢獻第四節 陳鵬鯈和他的文成堂書坊
第八編 民風習俗太姥文化的特色傳承**章 族群融合與太姥文化區的習俗變遷**節 從“越風”到“漢俗”第二節 漢民俗主體地位的確立與多元整合第二章 習染成俗與太姥文化區的地域觀照**節 歲時習俗第二節人生禮俗第三節 生產生活習俗第三章 禮俗兼行與太姥文化區的多維民俗形態**節 儒家禮制的推行與鄉俗規范的塑造第二節 小傳統與地域習俗的鄉土積淀第三節 禮俗相交與習俗結構的多維形態第九編 宗教信仰太姥文化的神圣內涵**章 太姥傳奇與太姥文化區的上古宗教**節 太姥傳奇與太姥娘娘的多重身份第二節 太姥信仰的形成與流播第二章 五教共存與太姥文化區的多元神靈體系**節 儒釋道三教的分立與共融第二節 華化基督教與摩尼教的不同歷史走向第三章 行仁普濟與太姥文化區的圣地塑造**節 太姥文化區多元宗教的行仁普濟與殊途同歸第二節 多元宗教文化與太姥文化區的圣地塑造第十編 遺產物語太姥文化的情感象征**章 精神家園與太姥文化區的遺產觀照**節 太姥文化區的邊界整合和文化空間第二節 太姥文化區的地域塑造和遺產傳承第三節 太姥文化區的民間信仰和主體意識第二章 物語解讀與太姥文化區的審美意境**節 太姥文化區的美學意境和藝術表達第二節 太姥文化區的審美價值和民族認同第三章 主體意識和太姥文化區的遺產體系維護**節 太姥文化區的日常實踐和地方視角第二節 太姥文化區的傳統技藝和現代意義第三節 太姥文化區的遺產保護和政府角色第十一編 佳茗流芳太姥文化的自然造化**章 民間傳說與太姥文化區的古茶起源**節 藍姑傳說與白茶的上古故事第二節 “白牡丹”與儒家文化第三節 “綠雪芽”與地方精英第四節 綠雪芽傳說中的“原生態”意涵第二章 北嶺茶事與太姥文化區的鼎盛茶路**節 海上茶葉之路與太姥文化區歷史淵源第二節 北嶺茶事:一段傳奇第三節 萬國博覽會與“名茶”象征資本第三章 傳統文化與太姥文化區的茶產業新生**節 國學的興起與儒茶的創制第二節 禪與茶:資國禪茶文化第三節 民族元素與符號資本:大沁畬茶的建構過程
第十二編 營造風雅太姥文化的凝固符號**章 傳統民居與太姥文化區的人文風貌**節 太姥文化區的地理資源與文化景觀第二節 傳統民居的建筑類型及特點第三節 傳統民居建筑的文化調適與情懷第二章 堂構相承與太姥文化區的建筑代表**節 四宅一脈承——福、柘兩地的吳家建筑網絡第二節 海之屏障——堡寨建筑中的凝聚力第三節 精神與象征——禮制建筑的空間構建第三章 匠心獨運與太姥文化區的和諧空間**節 祖德流馨:宗祠空間與禮制秩序第二節 圓覺曉鐘:宮廟意象與三位一體第三節 瀲城煙雨:堡寨聚落與和諧文化第十三編 石刻文書太姥文化的歷史記憶**章 太姥文化區的石刻文書概況綜述第二章 太姥文化區的石刻文書與地方社會**節 宗教信仰與石刻文書第二節 士大夫與石刻文書第三節 宗族與石刻文書第三章 以石為魂:太姥文化區的記憶鐫刻**節 圖堡四至:石刻文書中的空間記憶第二節 金石為盟:石刻文書中的時間記憶第十四編 塑造圣域太姥文化的地景意境**章 太姥山圖景與太姥文化區的神圣意境**節 太姥山自然圖景的古今表述第二節 太姥山“山水畫式”的人文意境第三節 太姥山的神圣意境第二章 空間符號和太姥文化區的景觀認同**節 林泉高致——太姥山作為文人化的空間符號第二節 惟祭山川——太姥山的政治宇宙觀面向第三節 有仙則靈——太姥山的多元信仰認同第三章 太姥朝圣與太姥文化區的家園遺產**節 作為山川圣地的太姥山第二節 太姥朝圣與社會記憶第三節 太姥文化與家園遺產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太姥文化-文明進程與鄉土記憶-(全兩冊) 作者簡介
張先清,男,福建省永安市人,博士,現任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目前主要從事歷史人類學、宗教人類學、博物館人類學、華南民間文化、民族學理論及南方民族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