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林正亨畫傳 本書特色
臺盟中央宣傳部編著的《林正亨畫傳(紀念革命烈士林正亨誕辰100周年)》介紹了,林正亨烈士短暫而光輝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獻身革命的一生,是忠誠于黨、熱愛人民的一生,是不畏艱險、英勇戰斗的一生。他對祖國無比熱愛,對同胞無限忠誠,對敵斗爭*堅決*勇敢,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林正亨畫傳 內容簡介
《林正亨畫傳 紀念革命烈士林正亨誕辰100周年》客觀的角度,生動的筆觸,鮮活的故事,記述了革命烈士林正亨的一生。體現了臺灣人民愛國愛鄉的高尚情懷和抵御外來侵略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林正亨(1915—1950),中國共產黨黨員,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盟員。臺灣臺中人,霧峰林家第八代傳人。 1937年盧溝橋事件爆發,林正亨為抗日救國毅然投筆從戎,先后參加昆侖關戰役、中國遠征軍赴緬甸作戰,血染沙場。抗戰勝利后,林正亨加入中國共產黨回臺灣從事革命活動,1950年在臺北馬場町刑場英勇就義。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革命烈士證明書》,追認林正亨為革命烈士。
林正亨畫傳 目錄
第二章 投身抗戰軍旅
第三章 遠征軍中的臺灣人
第四章 參加“二二八”反對惡政
第五章 臺灣兒女祖國情懷
第六章 “霧峰精神”愛國愛鄉
林正亨畫傳 節選
《林正亨畫傳 紀念革命烈士林正亨誕辰100周年》: 林正亨,字克忍,是林祖密第三房夫人郭玲瑜的大兒子,九子中排行第五,1915年8月出生在廈門市鼓浪嶼三丘田林公館。 1925年8月24日,林祖密在閩南遭反動軍閥捕殺。由于他生前將大部分財產捐給國民革命運動,以及開發建設閩南的愛國事業,待他犧牲后,全家的生活頓時陷入困境。那時由于生活困難,家里人不得不將林正亨寄養在福州的朋友家里讀書。有時生活費和學費不能按時寄去,他小小年紀便時常遭到白眼和閑話。*后,福州的朋友干脆以“打架用刀捅人”的謠言,將他打發回鼓浪嶼。一直要強的母親,聽到這些“劣跡”,一邊傷心哭著,一邊拿著雞毛撣子追打他。 正亨繞著圓桌與母親周旋,哭訴這不是事實,是為趕走他而造的謠言。母子倆相擁而泣,一起品味著世態炎涼的苦澀。母親不再送他去福州讀書,而是省吃儉用供他在廈門讀藝術專科學校。后來,林正亨以優異成績從藝專畢業,他的油畫習作受到老師們的高度評價。 林正亨岡為受母親郭玲瑜的影響,讀書非常認真。郭玲瑜原就讀于廈門集美師范專科學校,與林祖密一見鐘情。婚后育有林雙吉、林正亨、林雙盼(后改名林岡)、林雙祝、林正利(又名林水)、林正宏(又名林正寬)等孩子。丈夫林祖密犧牲后,她帶著孩子們回到了臺灣。之后,她到過北京、加拿大等地。1980年她平靜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林正亨喜歡讀書,且多才多藝。他的身上遺傳了父親和母親的基因,他不光崇尚讀書,對習武也感興趣,更有一顆愛國之心。 林祖密犧牲后,鼓浪嶼林公館的生活日不敷出,母親郭玲瑜不得不帶著孩子們遷回臺灣臺中縣霧峰林家,林正亨則一直在外求學,直到1934年他19歲才回到臺灣。林家上厝族長林獻堂也兼任下厝族長,對林祖密的后代百般照顧。1932年,林獻堂大兒子林攀龍在林家創立了文化會社組織“一新會”。林正亨也加入了“一新會”,他和家人一起讀華文書籍,并在“一新會”于霧峰大花廳主辦的“納涼會”中,與林家孩子林雙意、林金生、林金昆、林紫薇一起演出反映底層民眾生活的壓軸話劇“夕歸”,使家族內出現新氣象。 林正亨在臺灣待的時間并不長。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人過著低人一等的生活。他不喜歡日本人,不喜歡日本人統治下的臺灣,然而母親及家人都在那里,生活的基礎也在那里,他不得不回臺灣。1935年冬天,林正亨和朋友一起在酒樓吃飯,因時間較晚,遭日本憲兵的痛打。這種屈辱,令他決心離開臺灣去祖國大陸謀生。因為從小喜歡美術,母親就鼓勵他去南京考美術專科學校。*疼愛他的母親,通過“搖會”為他籌備了一筆學費。 1937年年初,日本侵略軍已經占領了中國東北和華北。戰爭的烏云正籠罩著神州大地,每個愛國青年都想投入抗日行列。林正亨決定丟掉畫筆,滿懷愛國熱情毅然報考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前身為黃埔軍校)。當時,他的志愿有兩個,一個是空軍航空兵,另一個是陸軍防化兵。但航空兵的學員已經招滿了,他只好報考防化兵。算起來林正亨是黃埔十五期畢業生。踏入軍校,林正亨感覺自己充滿了自信和勇氣,他認為自己為國家效力的時機馬上就到了。他埋頭軍事業務的學習,讀書刻苦,要用優秀的成績,早日為國分憂。 1937年10月底,日本侵略軍開始進攻上海,南京隨之淪陷,南京陸軍軍官學校只好遷到漢口,接著又搬到長沙。1938年,南京陸軍軍官學校又遷至重慶。 1939年,林正亨終于在炮火和輾轉遷校中從軍校畢業,被派往國民革命軍三十六軍軍部當見習軍官。 1940年1月,林正亨隨部隊前往廣西昆侖關與日軍作戰,他被派往九十六師參謀處任少尉軍官。 在赴廣西作戰前夕,林正亨拍了一張戎裝照片,照片上的他英姿勃勃,那時他還不知道自己今后命運如何,只有滿腔熱血和剛強的決心。 他在照片上寫下了這樣的文字:戎裝難掩書生面,鐵石豈如壯士心,從此北騁南馳戴日月,衣霜雪。 笑斫倭奴頭當球,饑餐倭奴肉與血,國土未復時,困殺身心不歇。 1939年12月4日,日軍第五師團師團長命令該師團號稱“鋼軍”的二十一旅團攻占了廣西戰略要地昆侖關。蔣介石調集十五萬精銳部隊,一百多架飛機反攻昆侖關,經半月激戰,中國軍隊付出沉重代價后,全殲昆侖關守敵,收復了這個戰略要地。 1940年1月初,日軍第二十一軍決定對昆侖關中國守軍來一次突襲,企圖再取昆侖關。他們從廣東調軍西進。1月中旬,日軍大本營從關東軍調來兩個飛行中隊參戰。他們趁中國軍隊尚未部署完畢時,突然發動反攻,日軍機群對中國守軍狂轟亂炸,陸軍同時對昆侖關進攻。由于中國軍隊后續部隊沒及時趕到,左右兩翼暴露敵前。日軍主力一周內連續攻陷了昆侖關西面的武鳴、恩隴;北面的賓陽、鄒圩、上林等地,切斷了昆侖關的后路,在清水河一帶與守軍對峙。 這萬分危急的形勢,震撼了整個黔貴后方。 ……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