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輸入與演變-鳩摩羅什長安弘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73459
- 條形碼:9787516173459 ; 978-7-5161-734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的輸入與演變-鳩摩羅什長安弘法研究 本書特色
崔峰所*的《文化的輸入與演變(鳩摩羅什長安 弘法研究)》以鳩摩羅什長安弘法這一事件為研究對 象,來探討印度佛教文化在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的輸 入與演變過程。印度佛教輸入中國持續了近千年之久 ,這一輸入是人類文明交往史上的罕見典范,也是中 印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然而,印度佛教融入中 國傳統文化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而足在經過嚴格的 篩選后才被加以吸收和改造,*終成為具有鮮明特色 的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的輸入與演變-鳩摩羅什長安弘法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鳩摩羅什長安弘法這一事件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印度佛教文化在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的輸入與演變過程。印度佛教輸入中國持續了近千年之久,這一輸入是人類文明交往史上的罕見典范,也是中印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然而,印度佛教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在經過嚴格的篩選后才被加以吸收和改造,*終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的輸入與演變-鳩摩羅什長安弘法研究 目錄
緒論 一 選題價值和意義 二 研究綜述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章 漢魏晉時期印度佛教的東傳 **節 漢魏晉時期北印度佛教的發展 一 貴霜王朝說一切有部的發展 二 罽賓地區說一切有部的興盛 三 大月氏大乘佛教的興起 四 中觀學說的形成與北傳 第二節 印度佛教向西域的傳播 一 說一切有部在龜茲的傳播 二 大乘佛教向西域的傳播 三 西域南北兩道佛教傳播的不同特點及其原因 第三節 魏晉時期的西域與中印佛教文化交流 一 西域是溝通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 二 印度佛教早期輸入內地方式的變化 三 西域對內地的佛教輸入及其影響第二章 鳩摩羅什的佛學歷程 **節 鳩摩羅什對說一切有部的學習 一 對印度說一切有部經典的學習 二 鳩摩羅什接觸的印度說一切有部思想 第二節 大乘佛學的接收和信仰轉變 一 鳩摩羅什大乘轉變的時間 二 鳩摩羅什對中觀學說的接受 三 鳩摩羅什所接觸的大乘經典 第三節 個人信仰品質的樹立 一 鳩摩羅什對大小乘佛教的認識 二 鳩摩羅什大乘信仰的成熟 三 龜茲國王的宗教變革與鳩摩羅什大乘弘法第三章 中國內地佛教的早期發展與困惑 **節 印度佛教的早期東傳與內地佛教發展 一 大月氏大乘佛教的早期東傳 二 早期中國的大小乘佛教發展 第二節 內地佛教發展中的困惑與變革需求 一 漢魏西晉般若學的發展 二 魏晉時期的西行求法 三 道安對中國佛教的疑惑 第三節 鳩摩羅什長安弘法前的環境因素 一 前后秦政權的崇佛與穩定的政治環境 二 道安時代的長安佛學和優秀僧人團基礎 三 呂光西征與鳩摩羅什東來的歷史原因再探 四 鳩摩羅什優秀的綜合素質第四章 鳩摩羅什長安弘法的個性品質及文化碰撞 **節 鳩摩羅什與姚興政權的關系 一 鳩摩羅什早年的政教關系 二 姚興政權對鳩摩羅什及其弟子的政治利用 三 鴆摩羅什對姚興政權的態度 第二節 鳩摩羅什與長安僧團的關系 一 以鳩摩羅什為中心的長安僧團的建立 二 鳩摩羅什對僧官機構的制約 第三節 鳩摩羅什與西域僧人團的關系 一 鳩摩羅什與曇摩耶舍、弗若多羅和曇摩流支的關系 二 佛馱跋陀羅與鳩摩羅什僧團的關系 第四節 鳩摩羅什破戒的思想淵源與歷史影響 一 鳩摩羅什破戒的思想淵源 二 破戒的歷史影響 第五節 鳩摩羅什的道術利用 一 早期印度、西域傳教者與神異道術 二 鳩摩羅什學習的神異道術 三 鳩摩羅什對神異道術的利用第五章 中觀學說的輸入及其產生的文化沖擊 **節 中觀理論和般若思想的輸入 一 中觀學派四論的翻譯 二 般若類經典的重譯和新譯 三 鳩摩羅什的印度般若思想 第二節 鳩摩羅什與慧遠的對話 一 鳩摩羅什與慧遠思想的比較 二 兩者思想差異的原因分析 第三節 僧叡對印度般若思想的辨疑 一 僧叡對印度般若學的學習 二 僧叡對印度般若學的疑問 第四節 《肇論》體現了中印佛教文化的糅合 一 《物不遷論》與中印思想的結合 二 《不真空論》體現的中印哲學思想 三 《般若無知論》對中印思想的糅合 四 《涅檠無名論》的哲學轉向 五 僧肇學說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 第五節 從般若“空”到涅槃“有”——晉宋之際中國佛學思潮發生的重大轉變 一 佛教思潮從般若“空”到涅檠“有”的重大轉變 二 轉變原因的考察 第六節 三論學的興衰 一 南北朝時期三論學的興盛 二 吉藏對中觀理論的發展 三 三論宗在唐代初期的衰落第六章 經典譯本的中國流傳與演變 **節 《金剛經》的譯傳及其在中國的命運演變 一 《金剛經》在印度的產生和流傳 二 鳩摩羅什版本的流傳 三 禪宗對《金剛經》的選擇和改造 四 《金剛經》在唐代的流行 第二節 《成實論》的傳入與成實學派的興衰 一 《成實論》的傳入 二 《成實論》在中國的流傳 三 南北朝《成實論》興盛的原因分析 四 唐初成實學派的衰微 第三節 《法華經》的流傳及其對天臺宗的影響 一 《法華經》的印度產生和影響 二 《法華經》在南北朝時期的流傳 三 天臺宗對《法華經》思想的繼承和創新 四 隋唐時期《法華經》的流傳 第四節 從《維摩詰經》看印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 一 《維摩詰經》在印度形成 二 鳩摩羅什譯本的流行 三 南北朝時期的維摩信仰和形象改造 四 唐宋士大夫與維摩信仰 第五節 鳩摩羅什所傳禪法戒律對中國佛教發展的影響 一 鳩摩羅什傳授的禪經及其影響 二 鳩摩羅什與《十誦律》的傳承第七章 超人間信仰的譯傳及其與中國文化的適應、融合 **節 印度觀音信仰的輸入、傳播及其創新 一 印度觀音信仰的淵源和輸入 二 觀音信仰的早期傳播 三 齊梁時期的觀音信仰 四 北朝時期的觀音信仰 五 觀音信仰類疑偽經的形成 六 觀音性別的演變和香山大悲菩薩的出現 第二節 阿彌陀經向中國的輸入與演變 一 《阿彌陀經》的域外淵源 二 鳩摩羅什與《阿彌陀經》的中國譯傳 三 從無量壽到阿彌陀稱號的轉變 四 隋唐時代的阿彌陀信仰 第三節 彌勒信仰在中國的發展和變異 一 印度、中亞的彌勒信仰和下生經的形成 二 南北朝時期的彌勒下生信仰 三 彌勒信仰衰落與中國民眾的反叛運動 四 武則天對彌勒下生信仰的利用 五 宋代布袋和尚與大肚彌勒形象的出現第八章 從鳩摩羅什長安弘法看印度佛教向中國輸入的特性 **節 從需求碰撞到吸收改造——印度佛教輸人中國的基本法則 一 需要與契機——文化輸入的前提 二 碰撞與吸收 三 文化的改造與融合 第二節 媒介、環境與方法——印度佛教輸入中國的因子 一 高僧在中印佛教文化交往中的媒介作用 二 印度佛教進入中國內地的社會歷史環境 三 印度佛教輸入中國內地的方法 第三節 印度佛教輸入的持續性、時代性和整體性 一 印度佛教向中國輸入的持續性特征 二 中國佛教發展的時代性和整體性特征 第四節 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性”原則 一 中華主體文化的穩定性 二 對印度佛教的選擇和改造 三 中國主流文化人文精神的保持 四 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 五 關于文明交往中的不平衡性法則第九章 鳩摩羅什對中國佛教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響 **節 鳩摩羅什對中國佛教的貢獻 一 開創新紀元的譯經大師 二 鳩摩羅什的般若思想對中國佛教哲學發展的影響 三 國家譯場的建立和僧官制度的形成 四 促進了大乘佛教的發展 五 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佛學人才 六 對中國佛教藝術的影響 第二節 對民族文化交流的影響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文化的輸入與演變-鳩摩羅什長安弘法研究 作者簡介
崔峰,男,山東省寧陽縣人,歷史學博士,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歷史文化與佛教。發表過核心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作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