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轉型中的困境-民國時期的鄉村教育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199037
- 條形碼:9787303199037 ; 978-7-303-19903-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轉型中的困境-民國時期的鄉村教育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系統地梳理了民國時期鄉村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及問題,客觀地總結了民國時期鄉村教育發展的特點及教訓,其研究既充實了民國史研究,也深化了中國教育史研究。本書對民國時期鄉村教育問題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對民國鄉村教育的認識,促進當代中國農村教育的發展。
轉型中的困境-民國時期的鄉村教育 目錄
**章 高原文化圈
**節 高原文化的地理氛圍
第二節 人類、民族與王族的起源
第三節 來自地下的實證
第四節 三大古文明的夾心地帶
第五節 理性的人生
第六節 西方人眼中的高原文化
第七節 絲綢之路與高原文化
第二章 青藏高原的古國文明
**節 雅隆河谷的農牧文明
第二節 象雄的苯教文明
第三節 拉薩河流域的森波邦國
第四節 蘇毗與女國文明
第五節 羌人的游牧文明
第三章 吐蕃與中原交往的通途:民族走廊
**節 民族走廊的地理環境
第二節 民族走廊上的古代文化
第三節 活躍在民族走廊的古代諸族
第四節 民族走廊與文化交流
第五節 民族走廊上的語言系屬
第六節 民族走廊與吐蕃
第四章 輝煌于高原的吐蕃王朝
**節 松贊干布的統一事業
第二節 吐蕃王朝的軍政區劃
第三節 吐蕃王朝的官制系統
第四節 吐蕃王朝的法律制度
第五節 吐蕃王朝的擴張與武功
第六節 唐蕃雙方的會盟與劃界
第七節 貫穿于高原上的婚姻紅線
第八節 吐蕃王朝的經濟生活與技術實力
第五章 高原血脈:吐蕃絲路
**節 中原文化西上高原
第二節 南亞文化北入雪域
第三節 唐朝與印度文化在高原上交流
第四節 吐蕃絲路與南北交往
第五節 吐蕃絲路與東西交通
第六章 來自中亞的和風
**節 塞種人的影子
第二節 月氏人與吐火羅文化的滲入
第三節 罽賓、勃律與吐蕃絲路
第四節 于闐、突厥與吐蕃文化
第五節 粟特、大食與吐蕃
第七章 兼容并蓄的吐蕃文化
**節 吐蕃苯教文化
第二節 藏文的創制與厘訂
第三節 佛光照耀吐蕃王室
第四節 吐蕃的神話傳說與歷史文獻
第五節 吐蕃醫學
第六節 吐蕃的物質與精神生活
第七節 吐蕃的社會風俗
第八章 余論吐蕃絲綢之路
**節 九九歸一的政治大勢
第二節 走向前臺的佛教文化
第三節 繁榮的僧侶之路
第四節 絲綢賞賜與貿易
第五節 茶馬貿易
第六節 圣城拉薩與絲路文化
第七節 南亞商人與絲路文化
第八節 紛至沓來的傳教士與探險家
第九節 英國殖民侵略與吐蕃絲路的終結
后記
轉型中的困境-民國時期的鄉村教育 節選
《吐蕃絲綢之路》:
與絲綢同時人蕃的還有茶葉。文成公主人藏后,茶葉從今青藏道與川藏道兩條路線傳人吐蕃。因此,吐蕃贊普能詳細分辨出壽州(今安徽壽縣)、舒州(今安徽廬江縣)、顧渚(今浙江長興縣)、蘄門(今湖北蘄春)、昌明(今四川鹽邊縣)、澧湖(江西境內)等地茶的異同。據《漢藏史集》記載,在都松莽布支時(676—704年),傳人了“猶如天界甘露般的茶葉和茶碗”。而且出現了鑒別茶葉好壞的《甘露之海》一書,詳述各種茶葉的性能、特點與制作方法,*后說道:當時吐蕃“買茶葉的、賣茶葉的以及喝茶葉的人均很多,但是對飲茶*為精通的是漢地和尚”。有叫噶米王者,向和尚學會此技,并收徒相傳。絲茶是傳統貿易物品,吐蕃王朝時期,主要以朝貢貿易與民間自由貿易兩種形式出現,留下的資料并不太多。而在元代吐蕃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管理之下以后,這種貿易就成為一項制度,絲、茶兩物穩定地從青海與四川或云南進入今西藏地區。但是,依據四川盛產茶葉,且與湖、廣、皖、江、浙等茶葉產地連接相對便捷的情況,唐代茶葉人藏以川藏道*為繁盛。《新唐書·地理六·劍南道》記雅州盧山郡特產,很重要的即是茶葉。而吐蕃贊普引以為自豪的熟知諸茶種中,至少有出自今四川鹽邊等地的“昌明茶”。絲茶由川藏道人藏信實不偽。
……
轉型中的困境-民國時期的鄉村教育 作者簡介
朱漢國,男,1954年11月生,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現兼任教育部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研制組負責人、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研究員等職。多年來致力于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中國近現代社會史研究。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