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研英語背單詞20個詞根詞綴
-
>
西班牙語詞根寶典
-
>
美國K-12原版語文課本--初中·下(全12冊)
-
>
流浪地球劉慈欣
-
>
西南聯大英文課 輕讀禮盒版
-
>
英語大書蟲世界經典名譯典藏書系:中國人的精神 (英漢對照)(精選權威版本)
-
>
許淵沖譯唐詩三百首:漢文·英語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143543
- 條形碼:9787500143543 ; 978-7-5001-4354-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 本書特色
本書系“中譯翻譯文庫·劉宓慶翻譯論著全集”之一。《文化翻譯論綱》*版立意于提出文化翻譯的基本理論模式,涉及對整體理論架構的探討。第二版在原書幾大基本理論模塊基礎上又增添了作者關于文化價值觀論的研究序文,其主要論點是強調譯者不能忽視對文化價值觀的悉心研究,因為文化價值觀研究是譯者達至對原語的文化理解的關鍵,而文化理解則是該書自始至終強調的課題。作者認為,很明顯,沒有深入到文化深層的理解,要做好翻譯是不可能的。全書分為九章,主要涉及文化翻譯的本體論,具體包括文化翻譯的六大課題及文化翻譯研究方法論等問題。該書采取了“以注補釋”的方法,以突出論述重點并輔佐正文闡述。本書*版出版后獲得翻譯研究界和教學界的廣泛好評,促進了我國翻譯界對文化翻譯的深入探討。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 內容簡介
劉宓慶先生苦心孤詣歷經十年終成此著,見解深刻,論述嚴謹清晰,文化翻譯理論不可錯過之經典。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 相關資料
文化翻譯中的價值觀研究 (第二版序文)
原版自序
導讀
*章 翻譯學視角中的文化
1 概述
1.1 翻譯學視角中的文化
1.1.1 將語言視為文化的主體性基本表現手段
1.1.2 將意義的對應式或代償式轉換為語際轉換的基本手段
1.1.3 以意義為憑借,探索文本的文化心理
1.1.4 以文化心理和審美判斷為跨文化表現的杠桿
1.1.5 堅持整體性文化戰略考量,并使之與時俱進
1.2 文化的本體論特征
1.2.1 文化的民族性
1.2.2 文化的傳承性
1.2.3 文化的流變性
1.2.4 文化的兼容性
1.3 結語
第二章 語言中的文化信息結構和文化信息詮釋
2 概述
2.1 語言中的文化信息分布
2.1.1 文化系統的結構
2.1.2 小結:語言中的文化矩陣
2.2 文化信息詮釋的關鍵:語言的異質性——文化基因差異
2.2.1 語言文化異質性根源之一:文化源流
2.2.2 語言文化異質性根源之二:語言結構
2.2.3 語言文化異質性根源之三:文化心理和思維方式
2.3 語言中文化信息的掃描
2.4 結語
第三章 翻譯的文化信息詮釋對策論探索
3 概述
3.1 回顧與反思
3.2 建立新觀念,為文化翻譯研究鋪路
3.2.1 必須將語言整體置入文化矩陣中加以審視
3.2.2 必須強化主體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信息感應能力
3.2.3 必須將文化適應性和文化適應的前瞻性納入翻譯的價值觀論
3.2.4 必須將文化翻譯與意義和形式同時掛鉤
3.2.5 必須使文化翻譯研究具有與時俱進的戰略使命感
3.3 結語
第四章 翻譯的文化理解
4 概述
4.1 文化理解始于詞語和文本文化意義的準確把握
4.2 翻譯文化理解的特點
4.2.1 翻譯文化理解的整體性(theWholeness)
4.2.2 翻譯文化理解的多維性
4.2.2.1 文化理解的語義維度
4.2.2.2 文化理解的心理維度
4.2.2.3 文化理解的認知維度
4.2.2.4 文化理解的審美維度
4.2.2.5 文化理解的邏輯維度
4.3 翻譯學文化理解圖式
4.4 文化理解的*障礙:“文化視差”(Cultural Parallax)
4.5 文化比較研究
4.6 結語
第五章 文化與意義
5 概述
5.1 文化意義的宏觀視角:廣義文化翻譯
5.1.1 漢語主語話題性:文化心理和美感分析
5.1.2 漢語句法結構異質性:虛詞的語言文化功能
5.1.3 英語文化心理反映:句法形態的規范性和靈活性
5.1.4 小結
5.2 文化意義的微觀視角:狹義文化翻譯
5.2.1 映射
5.2.2 投射
5.2.3 折射
5.2.4 影射
5.3 文化意義的特征
5.3.1 意義的人文化:文化意義的特定人文性
5.3.2 文化語勢:文化意義的動態性
5.3.3 文化意義的層級性
5.4 結語
第六章 語義的文化詮釋
6 概述
6.1 語義詮釋的文化論證(Cultural Verification of Meaning)
6.1.1 文化歷史觀照:求證之一
6.1.2 文本內證與文本外證:求證之二
6.1.3 互文觀照:求證之三
6.1.4 人文互證:求證之四
6.2 語義文化論證的原則(Principlesin Cultural Verification)
6.3 情態的文化內涵(CulturalIntensionin Emotion)
6.4 語義文化內涵的符號學論證
6.5 行為符號的文化意義詮釋問題(CulturalIntensionin Behavioral Signs)
6.6 文化典故及俗語的翻譯問題
6.7 結語
第七章 文本的文化解讀
7 概述
7.1 文本的類型學分析
7.1.1 傳統文本論的啟示
7.1.2 常態文本
7.1.3 非常態文本
7.2 文本的文化審美解讀
7.2.1 文本的文化意義審美
7.2.2 文本的文化意象-意境審美
7.2.3 文本的文化情感審美
7.3 文本解讀的對策論前提
7.3.1 對策之一:解碼(Decoding)
7.3.2 對策之二:解構(Deconstructing)
7.3.3 對策之三:解析(Dissecting)
7.3.4 對策之四:整合(Integrating)
7.4 結語:文本解讀的多樣性——一個開放系統
第八章 翻譯與文化心理探索
8 概述
8.1 文化心理(文化審美心理)的范疇論、系統論和功能分析
8.2 文化審美心理個案分析
8.2.1 文化歷史背景
8.2.2 文化信息掃描
8.2.3 個案掃描分析的意義
8.3 語義詮釋與文化審美心理探索
8.3.1 文化審美心理與語義定奪
8.3.2 文化審美心理與語勢獲得
8.4 文本解讀與文化審美心理探索
8.4.1 文化審美心理主軸
8.4.2 文化審美心理的“場論”
8.5 結語
第九章 文化翻譯的審美表現論
9 概述
9.1 文化翻譯表現對策論的核心思想是代償(Redeeming或Compensation)
9.1.1 恪守文化適應性(Cultural Adaptability)原則的關鍵在實現代償
9.1.2 文化審美表現論必須恪守不悖原意的文化反映論(Cultural Reflection)
9.1.3 文化審美表現論必須恪守文化翻譯的審美原則(Aesthetic Principle)
9.2 文化信息的審美表現手段:擇善從優
9.2.1 圖像
9.2.2 模仿——以對應為基本手段
9.2.3 替代:代償之一
9.2.4 闡釋:代償之二
9.2.5 淡化:代償之三
9.2.6 文化翻譯審美表現法小結
9.3 “原汁原味”評析
9.3.1 “原型*近似值”:認識論和對策論分析
9.3.2 “原汁原味”操作提示
9.3.3 “原汁原味”小結
9.4 文化翻譯的可譯性限度:充分認識語言間的互補性和互釋性
9.5 翻譯的讀者接受:譯者的“多重身份”問題
9.6 結語:翻譯審美表現法與文化自我
文化翻譯論綱-(第二版) 作者簡介
劉宓慶,生于1939年,祖籍湖南新寧。中國當代知名的翻譯理論家,創建了翻譯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后期的功能理論觀以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為導向,在國際學術界備受重視。劉氏長期從事翻譯實務與理論研究,曾在內地、臺灣、香港多所大學執教,在國內及歐美多所國際機構從事翻譯實務。主要論著有《新編當代翻譯理論》《翻譯美學導論》《文化翻譯論綱》《翻譯與語言哲學》等14本,其中大部分已收入《劉宓慶翻譯論著全集》,由中譯出版社(原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