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半島、火樣島鏈——東亞東亞呀,東亞,連接著中華。這里有唇齒相依的朝鮮半島和一衣帶水的日本列島。半島上三千里錦繡河山,列島中大大小小仙嶼成串,共同排列在黃海、東海面前,組成了亞洲母親胸前一條別樣的項鏈,風光可圈可點。這里聳起花崗巖高峰,流淌著滾滾河川。那里大地時時震動,有的是溫泉、火山。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近在咫尺,地質現象各有特色。遙想遠古冰河橫流,海退陸進,曾經連接成一片。猛犸巨犀任往來,原始人攜帶石斧、高舉火種,跨過了廣闊的海底平原,化身為石,留下無聲的珍貴證言。博學多才的徐福被一代霸主秦始皇派遣,帶領五百童男童女,探尋蓬萊仙島一去不還。只是不知八仙過海是否也曾沾了邊?說不盡的疑謎懸案。東瀛遣唐使留學長安,鑒真大師彼岸說法,文化早已相互流傳。一個個方塊字,豈不是表露共同心聲的*好體現嗎?自然環境有的隔海相望,有的山川相連。人文環境書同文、人同種,只是文字后來才有一丁點兒改變。東亞呀,東亞,自然、人文地理故事,講不盡,說不完。秀麗的牡丹峰下,大同江流過的地方,有一座——千里馬奔騰的城市——平壤平壤,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朝鮮是多山的國家。瞧見平壤這個名字,就知道這兒是一片難得的肥沃平原。猜對啦!平壤坐落在大同江下游,一片丘陵中間的平原上,東、西、北三面都是起伏的丘陵。大同江和它的支流普通江緩緩流過市區,江中散布著好幾個島嶼,地理形勢非常優越,風景十分優美,難怪早在遠古檀君建國的時代,這里就被定為都城。公元427年,高句麗王朝也選擇在這兒建都,整整有250年的王都歷史。當時建筑在一座山上的城堡,至今還保留著遺址。后來高麗王國時期,曾經在這里設立大都護府,這里成為西京。往昔歷史一篇篇,記錄了它古時的輝煌。今天的平壤是在戰火中重建的,好像鳳凰涅槃,出落得更加美麗,比古時更加壯觀。不管誰來到這兒,都會為它的宏偉的建筑、寬闊的街道、整潔的市容而驚嘆。這里的綠化面積也很大,市區80%的面積都是綠化用地,人均綠地面積約50平方米,是世界綠化程度*高的城市之一,好像一座花園城市。你看呀,市中心寬闊的廣場有75000平方米,是世界上*大的城市廣場之一。廣場地面鋪滿了亮閃閃的花崗巖,是節日集會、游行和閱兵的地方。你看呀,用15000多塊花崗巖修建的凱旋門,高60米,寬52.5米,上面刻著精美的浮雕群像,比法國巴黎的凱旋門還高10米,位居世界五大凱旋門之首。你看呀,一座雙翅展開的千里馬銅像,高高矗立在32米高的塔身上,馬背上騎著工人和農民,象征著朝鮮戰爭后加速恢復經濟建設的朝鮮人民的英雄氣概。你看呀,這里還有一座22.8米高,50米長,占地24萬平方米的萬壽臺紀念碑。它由大型石刻組成,反映了朝鮮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歷史。這兒的牡丹峰上,還有一座高聳的朝中友誼塔,塔內保存著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的名冊。這里還有萬景臺、大同門、練光亭、綾羅島、檀君陵等許多名勝古跡和紀念地點,都值得好好看一看呢,F代平壤還是朝鮮的科技、文化和經濟中心,也是旅游觀光的好地方。到平壤來吧,朝鮮人民歡迎您。剛強的山巒,奇異的巖體——朝鮮半島**山朝鮮,有名的山之國。來到這兒縱目四望,到處都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好一派剛強不阿的山的圖景。請問,這一片莽莽蒼蒼的山的國度里,哪座山*有名氣,*能代表朝鮮的氣質?金剛山。只有金剛山,才配得上這樣的殊榮。中國有“五岳”,朝鮮有四大名山。朝鮮的四大名山里,*有名氣的就是金剛山,號稱“朝鮮**山”。金剛山在哪兒?請你翻開地圖,先找朝鮮東海岸的太白山脈吧。太白山脈綿延在海岸邊,跨過了“三八線”。它的主峰就是金剛山,海拔1638米,高高挺立在群山中間,顯得異常雄偉。金剛山只是一座孤零零的山峰嗎?不,這是一大片山區呢。南北長60千米,東西寬40千米,面積2000多平方千米,好大一片地方啊。這片山區里,到處都是奇峰怪石,屹立著許多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峰巒,號稱有12000個山峰,各有各的特點。金剛山的范圍很大,按照不同的區域,分為外金剛、內金剛、海金剛三個部分。外金剛的瀑布、水潭和青翠的林木特別有名氣,剛強中透露出幾分秀麗。內金剛的奇峰異石特別多,無比雄偉壯觀。海金剛面臨著澎湃不息的大海,山和海組成另一番風光。金剛山的地形和巖性有密切關系。原來這兒是花崗巖出露的地方,堅硬的花崗巖構成了它的雄偉外觀,這就是花崗巖地貌的特點。有趣的是,在不同的季節里,它的形態不一樣,還有不同的名稱呢。春天,山岡被陽光照耀著,活像閃閃發光的金剛石,所以叫做金剛山。夏天,山岡覆蓋著濃密的樹蔭,好像蓬萊仙境,換了一個名字,叫做蓬萊山。秋天,滿山遍野的楓葉紅了,特別引人注目,又換了一個名字,叫楓岳山。冬天,樹葉飄零了,山岡上的石骨顯露出來,再換一個名字,叫做皆骨山。金剛山實在太美了,自古以來就是風景名勝區。據說從前山上山下有8萬多座寺廟,朝山進香的時候,不知有多么熱鬧。中國唐朝一位詩人非常向往這里,還寫下了“愿生高麗國,一見金剛山”的詩句呢。濃濃的歷史氣息,飛揚的現代色彩——漢江邊的漢城—首爾朝鮮半島上有一條漢江,漢江畔有一座漢城,即首爾。首爾,韓國的首都,坐落在漢江下游的一個盆地里,距離海邊只有30千米,出海十分方便。這里位于朝鮮半島中部,是南北交通的樞紐,地理形勢非常好。啊,“漢”,這個字眼多么親切,猛一聽,似乎帶著濃濃的中國氣息。首爾的歷史非常古老。早在公元前18年,百濟一位國王就在這里修建了一座慰禮城。公元474年,高句麗王朝在這里設置了北漢山郡,后來又設立了漢山州和漢州。直到公元1394年,李朝把首都從北方的開城遷移到這里,才將其改名為漢城。2005年,漢城的中文名稱正式更改為“首爾”。首爾有古老的歷史,城內城外有許多古跡,自古以來就和中國關系密切,長期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仔細觀察這兒的一切,真有十分濃厚的中國色彩呢?墒沁@又不完全是純中國式的建筑模樣,而是融合了朝鮮民族本身的特點。這兒學習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結合本民族的特色,孕育成一種特殊風格。這里有保存得很好的李朝時代的一座城門和一段古城墻。這座城門是公元1398年修建的崇禮門(又名南大門),建筑宏偉,古意盎然,是首爾的象征。城內還有歷代王朝留下的許多宮殿。有名的景福宮、德壽宮、昌慶宮、昌德宮等,都集中在市中心。這里還有模仿中國格式,祭祀天地的社稷壇、祭祀祖先的宗廟和鐘樓。首爾十分珍視祖先留下的遺產,非常注意保護文物古跡,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首爾也是一座非,F代化的大都會。新市區建筑在漢江南岸,和老城區隔江相望。老城區里都是平房和古建筑,新城區里卻以漂亮的高樓大廈為主,商業非常發達。兩者井水不犯河水,既保存好了文物古跡,又不妨礙現代化的發展。新老城區之間,有包括橋梁、隧道在內的20多條通道緊密連接。一條江仿佛是時間墻壁,隔開了新老不同的時代。這些通道又把它們緊緊相連。人們跨過漢江,似乎鉆過了科幻小說里的時間隧道,一下子穿越不同的時代,一會兒重溫歷史舊夢,尋覓往昔的輝煌,一會兒盡情享受現代文明的賜予,真有趣呀!憨厚的石頭守護神,守衛著——“三無、三多、三寶、三麗”的濟州島濟州島,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濟州島在哪兒?它位于朝鮮半島的南邊,隔著對馬海峽,和日本的九州島遙遙相望。全島東西長73千米,南北寬41千米,面積1845平方千米,外形好像一個橢圓形的巨大鳥蛋。它連同周圍一些小島,合組成一個世外桃源般的海上仙山。為什么說它令人向往?人們總結了它的特點——“三無、三多、三寶、三麗”。這里沒有小偷、乞丐,甚至每家每戶都沒有大門,被稱為“三無”。這里的石頭多、風多、美麗姑娘多,被稱為“三多”。這里的民俗、語言和植物是“三寶”。這里的人心、果實和自然環境,被稱為“三麗”。啊,聽了這樣的介紹,難道還不令人衷心向往嗎?說起濟州島的石頭,必須多說幾句。原來這里是一個火山島,島上到處鋪滿了黑色的玄武巖。僅僅這一點,就和別的地方不一樣,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你看呀,這兒的農家房屋和院落,幾乎全用這種烏黑色的石頭做墻壁。只消在石頭縫里抹一些泥,就形成了一道堅固的墻壁,配著低矮的屋頂,組成特殊的村落景觀。進村的路口,常常站立著一個個面容憨厚的石頭爺爺。它們瞪著又大又圓的眼珠,長著一個又大又平的鼻子,樣子非常親切可愛。為什么這兒有這么多石頭爺爺?這是村子的守護神呀。它們不僅忠實守衛村子,還能夠驅邪避禍,帶來財富和福氣。人們喜歡這些不會說話的石頭爺爺,常常向它們燒香祈福。據說,新婚的夫妻摸一下它的鼻子,就會生一個大胖小子。濟州島上的漢拿山,海拔1950米,是一個高大的火山錐,公元1007年還發生過一次猛烈的噴發。山上裝滿水的白鹿潭,就是一個火山口湖。遍布全島的熔巖和火山灰,就是從它的火山口里噴發出來的。這里還有一個名叫日出峰的火山口,緊緊挨著海邊。山頂的火山口早就熄滅了,生長著一片青青的草地。早晨在這兒看海上日出,真是再好也沒有了。熔巖遍地的濟州島上,藏著許多由于熔巖冷縮生成的洞穴,是這里的一種難得的奇觀。為什么這兒的農家房屋都沒有大門?因為這里的民風特別樸實,人與人之間誠實無欺,祖祖輩輩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沒有小偷,也沒有乞丐,當然也就不用鎖大門了。既然不用鎖門,干脆連門扇也不用得了。為什么這兒的民俗和語言也是“寶”?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兒有這樣樸實的民風,當然是不可多得的“寶”啰。古時候這里有一個耽羅國,不與外界相通,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方言文化,至今仍然保存著,也是一個“寶”呀。濟州島四面都是大海,到處都有海濱美景,到處都可以開展海濱和海上旅游活動。西歸浦市海邊,有一塊巨大的石柱屹立在海上,叫做獨立巖。相傳古時候一位名叫崔榮的將軍,在這兒掃蕩殘余的元朝入侵軍隊時,把獨立巖裝扮成一個巨人似的將軍。元軍以為是天神下降,有的嚇得連忙自殺了。濟州島的氣候非常潮濕,年均氣溫只有16℃,幾乎整年都可以在海邊休閑娛樂,所以人們把這兒叫做“韓國的夏威夷”。只憑這個名字,就知道這兒的海邊多么好玩,氣候有多好啦。一頂倒扣的笠帽,聳得齊天高——東瀛“圣岳”富士山提起日本,你首先想起什么地方?大多數的人都會一下子想起富士山。它那圓錐形的山峰,積滿了皚皚白雪,高高聳立在起伏不平的空曠原野上,好像一把懸空倒掛的扇子,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難怪日本詩人要用“玉扇倒懸東海天”“富士白雪映朝陽”這樣的詩句來贊美它。富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高峰,傲視群山,無與倫比。它這樣高大、這樣潔白純凈,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無限崇高,被譽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富士山只是一座孤零零的山峰,周圍再也沒有別的山頭嗎?那也不見得。它的四周還有號稱“富士八峰”的劍峰、白山岳、久須志岳、大日岳、伊豆岳、成就岳、駒岳和三岳呢。俗話說,紅花還得綠葉扶。在這些山峰的簇擁中,富士山顯得更加巍峨壯麗。富士山的北麓和南麓,自然風光完全不一樣。它的北麓,藏著許多亮晶晶的山中湖泊。從東向西挨著個兒排列,依次是山中湖、河口湖、西湖、精進湖和本棲湖,被稱為“富士五湖”。其中,山中湖*大,面積有6.75平方千米。旁邊還有8個小小的池沼,叫做“忍野八!,好像水葫蘆,順著細細的水流,和它們的母湖山中湖連接成一串。河口湖開發*早,是五湖的觀光中心。湖中有一座小小的鵜島,是五湖中唯一的島嶼。島上修建了一個神社,是日本*有名的神社之一,人們到這兒來,面對著富士山和湖中山的倒影,乞求平安幸福。湖上還有長達1260米的跨湖大橋,把這幅富士山的奇景裝扮得更加好看。西湖又叫西海,原來和精進湖連在一起,后來由于富士山一次噴發,火山熔巖流把它們隔斷了,但是它們的湖底還是相通的。西湖岸邊布滿了森林,一片靜悄悄的。秋天來了,一派紅葉把西湖映襯得更加如詩如畫。精進湖是富士五湖中*小的,卻有十分獨特的風格。湖岸邊聳起懸崖絕壁,呈現出一股雄偉的氣勢,別的湖無法和它相比。本棲湖水*深,*深處有126米。湖水是深藍色的,寒冷的冬天也不結冰,一副深不可測的樣子,顯得神秘兮兮。來到富士山的南麓,人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這兒完全變了一個樣子,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片開闊的高原,綠草如茵,牛羊成群,一派悠悠然的牧場風光。往西轉一個彎,風景又變了,想不到這兒還有好幾個從天而降的瀑布呢。其中一個白系瀑布,寬度有130多米,落差有26米,分成一股股細細的水流,凌空飛灑下來,好像永遠也飄灑不盡的雨簾。另一個音止瀑布,是一股巨大的水柱,迎面嘩啦啦澆潑下來,勢若奔雷,驚心動魄,無限壯觀。外來的人們瞧著這座高聳天際的圓錐形山峰,心中有些納悶,不明白它是怎么形成的。原來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火山錐。山頂上有大小兩個火山口。其中大火山口像一個圓錐形的大漏斗,直徑有700多米,深度有220米,底部的直徑也有70米,放進幾個籃球場也綽綽有余。火山口里時不時還有噴氣的現象,用鼻子湊著聞一下,濃烈的硫黃氣味會使人嗆得受不了。山坡上有許多熔巖冷卻形成的大大小小的窟窿和隧道,也是誘人的天然奇景。它既然是火山,就不會平靜,從有文字記載以來,總共噴發過18次。*后一次噴發是公元1707年12月16日上午10點鐘,山頂突然沖起火焰,熔巖從半山坡上的三個新火山口里滾滾溢流出來,同時發生了輕微的地震。富士山的這場噴發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1月2日才停止,以后就睡著了,變成一座休眠火山。睡著了,總會醒呀。誰知道它什么時候還會醒來,給世界一個驚喜,嚇人一跳呢?關東**城,日本國首都——東京的故事東京,日本的首都,日本人把它叫做東京都。這座城市位于本州島的關東平原南端,面對著港闊水深的東京灣,如果連同它管轄的所有地方,總面積達到2188平方千米,人口約1333萬(2014年),是世界上人口*多的超級大城市之一。這么大的城市是怎么發展起來的?說起來,500多年前它還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呢。由于這里的海灣形勢很好,公元1457年一個武將在這里建立了一座江戶城,很快成為關東地區的商業活動中心。后來的大東京,就是從這兒起步的。公元1603年,日本進入了中央集權的德川幕府時代,這里一下子就成了全國的政治中心,19世紀初就有了上百萬人口。1868年,明治維新后,首都從京都搬到這里,總得改一個名字,不能再叫從前的小名了吧。東京這個名字,就從這個時候出現了。1943年,它又改了一個名字,叫做東京都,比從前的東京更加神氣了。東京總是這樣一帆風順嗎?也不是的,歷史上的東京曾經受到好幾次破壞。1923年9月1日,猛烈的關東大地震席卷關東地區許多地方,震級達到8.3級。由于當時的東京房屋大多是木結構,地震加上由此引起的火災,把整個東京摧毀為一片瓦礫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京遭受猛烈轟炸,又成為一片平地。今天人們看見的東京,是在戰后重新修建起來的。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經過了地震的破壞后,很長一段時間,當地明文規定這里的建筑物高度不能超過30米。所以以前東京的建筑物大多只有兩三層,不敢修得再高了。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層建筑的防震問題基本解決了,現代的東京市內,摩天大廈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著名的東京塔有333米高,是現代東京的形象化標志,站在250米高的特別設置的瞭望臺上,可以俯瞰整個東京。東京是日本的政治中心。這里有日本天皇居住的皇宮,還有各個政府機關集中的霞關。東京也是日本的經濟中心,幾乎所有的日本大公司都集中在這里。有名的銀座,是日本*繁華的商業區,號稱“東京的心臟”和“步行購物的天堂”。每逢華燈初上,高樓大廈上的霓虹彩燈亮了,會迷亂人們的眼睛。東京也是好玩的地方,你想在這兒怎么玩呢?你喜歡傳統的游玩方式嗎?到上野公園去吧。占地52.5萬平方米的上野公園,原來是德川幕府的家廟和一些貴族的私邸,后來開放成為大眾游玩的公園。不消說,公園里面藏著許多古跡,有“史跡和文化寶庫”之稱。每年春天在這兒舉行的櫻花觀賞活動,是東京市民*喜愛的傳統活動。你喜歡現代化的游樂嗎?去玩東京迪士尼樂園吧。這是從美國照搬過來的,一切都是美國老牌迪士尼樂園的樣子。不到美國,人們也可以過一次嘻嘻哈哈的美國玩樂癮啦。日本文化之鄉,日本人的精神之源——“小長安”奈良日本有一個“小長安”。真奇怪呀,長安是中國漢唐時代的都城,怎么跑到日本去了?這不是中國的長安,是一個仿制品。請別瞧不起這個仿制品,就是它,帶動了古代日本文明發展,在日本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古代日本經歷了漫長的傳說時代和飛鳥時代,并沒有太大的進展。到了公元710年,元明天皇在位的時候,在四面環山、歷史上曾被稱為“大和國”的奈良,建立了*早的國都,取名為平城京,揭開了一個嶄新的奈良時代,日本從此走上了一步步發展的道路。這位女天皇用的是什么辦法?說來道理非常簡單,老老實實拜先進的中國為師,把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不加改變地移植到日本來就得了。要學習中國,*好的辦法就是“派出去,請進來”。派遣留學生,請來中國專家,就可以帶動日本文化起飛了。其實,日本早在公元574年,圣德太子攝政的時候,以及公元645年孝德天皇進行改革的“大化改新”時代,就曾經十次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到了奈良時代,這個政策被繼續大規模執行。這時候派出的留學生中,著名的有阿倍仲麻呂。他當時在長安留學,是李白、王維的好朋友,李白還曾經專門給他寫過詩篇呢。中國的鑒真大師六次東渡,也直接給日本帶來了先進的中國文化。既然要學習中國,城市建設也應該照著辦呀。新建的奈良,就是比著當時世界*繁華的大城市長安修造的,所以被稱為“小長安”。誰要看古代的長安,體會古時的唐代文明,到奈良來參觀,它就是*好的活標本。說到這里,真應該感謝奈良呢。謝謝它小心翼翼地給我們保存了一個“古長安”和許多習俗,一點也沒有損壞。是呀,走進奈良一看,到處洋溢著濃濃的古時中國唐代的氣息。你看吧,這兒的平城宮遺址,就是完全仿照長安建造的。四四方方的城內,皇宮位于中間偏北的位置,里面有太極殿、朝堂和朝集殿,和中國的皇城一模一樣;食峭饷嬉砸粭l主要的大街為中心,排列著整整齊齊的街巷。這條大街取什么名字好呢?就照樣用唐代長安*有名的朱雀大街來命名吧。街道上不用門牌,而是把每個街區劃分為一個個“坊”,也是模仿古代長安的做法。直到今天,日本的街巷劃分還是使用這個方法呢。你看吧,有名的唐招提寺,是鑒真大師親手創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具有明顯的中國盛唐建筑風格。當年鑒真大師孜孜不倦地在這里說法,受到日本人民的尊重。寺內一座鑒真大師的塑像,面向西方的祖國,閉目含笑,雙手拱合,結跏趺坐,細膩逼真地再現了他圓寂時的情景,被奉為日本的國寶。你看吧,另一個模仿唐代風格建造的東大寺,是日本佛教華嚴宗的總寺院。里面一座模仿中國龍門石窟的大佛建造的大佛,是日本**大佛、世界上*大的鍍金青銅佛像,也是日本的國寶之一。優美典雅、古色古香的奈良,被認為是日本文化之鄉,日本人的精神之源。中日友好的傳統,在這里得到了*好的體現。1974年,奈良到中國來“尋根”,和西安結為友好城市。按照唐代插柳的風俗,雙方把西安的旱柳和楊柳種植在這里,并且將其命名為“西安之林”。1978年,奈良又在唐招提寺附近建立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不忘古時的中日友誼。但愿這個傳統永遠延續下去,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像當年一樣世世代代友好。千年古都,真正的日本——琵琶湖畔的京都日本歷史上時間*長的首都不是東京,是西京。日本的西京在哪兒?就是現在的京都呀。因為它位于本州島的中西部,在古都奈良的西邊,所以叫做西京,又叫平安京,從公元781年到公元1868年,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因此又有“千年古都”的美譽。日本人尊敬京都,遠遠勝過了別的地方。他們說,奈良代表往昔的歷史,東京是現在的頭腦,京都卻是永存的日本的靈魂。為什么這樣說?因為這里是日本文化繁榮昌盛的地方,還是日本花道、茶道和包括絲綢、漆器、陶瓷器、染織品、紙扇在內的許多傳統工藝品的產地。如果沒有這些東西,抽去了靈魂,只留下軀殼,日本還能叫做日本嗎?人們把它稱為“日本文化的搖籃”,認為只有這里才是“真正的日本”,不是沒有道理的。誰到日本游玩,沒有到京都,就等于沒有到過日本,實在太可惜了。古色古香的京都,還是日本佛教中心和本土神道教的圣地,早在公元七、八世紀的飛鳥時代和奈良時代,就有許多宗教建筑,現在還保存著1800多個寺廟和神社呢。其中,*有名的是清水寺、三十三間堂、西本愿寺、金閣寺等。和奈良一樣,京都也是模仿長安和洛陽修建的,城內劃分為洛東、洛西、洛南、洛北和洛中幾個區,方格棋盤狀的街道排列得整整齊齊,中國化的色彩非常濃厚。公元804年,桓仁天皇派遣使者到長安學習。使者學成后便回國進行傳播,形成了日本的王朝文化。這里的許多傳統文明,都是這樣一代代流傳下來的。群山環繞的京都,自然風光也非常美麗。城郊的嵐山櫻花,離市中心5千米的琵琶湖,都是傳統的游覽勝地。特別是琵琶湖,面積達到674平方千米,是日本**大湖。因為它的外形很像一把琵琶,所以叫這個名字。琵琶湖的風光非常美麗,自古就有著名的“近江八景”,包括石山秋月、瀨田夕照、矢橋歸帆、三井晚鐘、唐崎夜雨、堅田落雁、比良暮雪、粟津晴嵐,而且被畫成了浮世繪,流傳到現在。琵琶湖是一個斷裂陷落湖,*深的地方有103米,周圍有460多條大小河流流進來,只有一條流出去。它不僅是風景名勝,還是一個天然大水庫,是附近近畿地方許多城鎮的工業和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湖里的魚類很多,還有豐富的貝類。特別是喜愛清潔環境的鲇魚,水質稍微有一丁點兒污染,就不能夠生存。這里是鲇魚的幼苗產地,小魚兒被運往日本各地的河流去生長,由此可見這里的湖水多么潔凈。遣唐使從這里出發,帶回了中國文明——日本關西重鎮大阪大阪,日本關西地區的重鎮,日本第二大城市,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和東京齊名。關東的東京和關西的大阪,是帶動日本起飛的兩個*重要的城市。為什么它這樣重要?只消看一下它的地理位置就明白了。它坐落在本州島西南部,斜對著四國島,緊緊扼守住瀨戶內海東邊的出口,背后靠著日本古都奈良和京都,是它們出入的門戶。這里水陸交通都很方便,自古以來就是對內對外交通的樞紐。大阪緊緊挨著海邊,和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大阪城里有許多水流穿過,全城10%是水域,水多,橋也多,總共有1400多座橋,所以有了“大阪八百八橋”的美稱。由于地理形勢這樣重要,所以大阪早就開始發展了,城市歷史非常悠久。古時大阪叫浪速,又叫難波,幾代日本天皇都曾經在這里建都,留下了許多古跡。這里有公元6世紀遙遠的飛鳥時代的四天王寺遺跡,后來按照原來的樣式重建,是日本的國寶;有公元8世紀奈良時代的一座古皇宮,叫做難波宮,用來供奉古代軍神、歌神和海上守護神;還有公元9世紀—12世紀平安時代的天滿宮,每年7月24日—25日,人們都要在這個宮內舉行天神祭。這里*著名的古跡,是公元1583年修建的東區的古大阪城堡。這是結束日本南北朝分裂的豐臣秀吉,在石山本愿寺遺跡上修建的,是日本*大的城堡。石頭城墻總長12千米,里面有5層9重飛檐畫棟的樓閣,非常雄偉壯觀,F存的大阪城堡是1931年重建的,樓閣有54.8米高,從外面看只有5層,里面卻有8層,結構非常巧妙。城堡周圍有一條護城河,陪襯著周圍庭園里的亭臺樓閣和樹木花卉,好一派詩情畫意。經過了歷代王朝的修建,大阪越來越發達了,到了公元17世紀—19世紀的德川幕府時代,成為全國經濟中心,有“天下的廚房”的說法。自古以來,日本就以中國為師,認真學習中國的先進文明,歷史上曾經派遣了許多遣隋使、遣唐使,都由這里的難波港出發。公元608年,隋煬帝派遣的裴世清等使臣,也是渡海來到難波港登陸,所以大阪和中國各地的關系非常密切。當時一首日本古詩這樣描寫:“兒童諳漢語,舟楫雜吳舲!痹娙诵Q,這兒連孩子也能說中國話,港灣里有許多中國的船只?囱剑菚r候的日本對中國文化多么崇拜,學習中國的熱潮在這首詩里得到了充分體現,急于向中國學習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大阪是日本商業貿易發展*快的地方,今天的大阪已經成為一座綜合性的現代化工商業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大阪的鬧市中心還有好玩的地方呢。你不信么?走進地下街去看吧。大阪的地下街有好幾層,想不到其中還藏著一條人工小溪流呢。潺潺流水在光彩四溢的繁華商業區的地下流過,你說好玩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