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233493
- 條形碼:9787122233493 ; 978-7-122-23349-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有機化學-第二版 本書特色
本書針對高等學校工科和農科類學生學習有機化學課程的需要,研究和吸納國內外經典教材的優點,并結合編者多年來積累的教學經驗和取得的教改成果編寫而成。全書共分18章。第1~15章是本書的重點。第1章介紹了學習有機化學所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第2~6章以及第8~17章按官能團分類化合物并由淺向深推進,包括各類有機化合物的命名、結構、性質和制備等知識模塊,并附有豐富的習題。第7章介紹了立體化學的相關知識。第18章對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分析(波譜分析)做了簡介,供使用者參閱。本書具有實用、簡明和新穎的特點。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化工與制藥、材料、環境、輕工、生物、農學、林學、動物科學和臨床醫學等學科專業的基礎課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師生和相關技術人員閱讀、參考。
有機化學-第二版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高等學校工科和農科類學生學習有機化學課程的需要,研究和吸納國內外經典教材的優點,并結合編者多年來積累的教學經驗和取得的教改成果編寫而成。
全書共分18章。第1~15章是本書的重點。第1章介紹了學習有機化學所必需的基礎理論知識。第2~6章以及第8~17章按官能團分類化合物并由淺向深推進,包括各類有機化合物的命名、結構、性質和制備等知識模塊,并附有豐富的習題。第7章介紹了立體化學的相關知識。第18章對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分析(波譜分析)做了簡介,供使用者參閱。本書具有實用、簡明和新穎的特點。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化工與制藥、材料、環境、輕工、生物、農學、林學、動物科學和臨床醫學等學科專業的基礎課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師生和相關技術人員閱讀、參考。
有機化學-第二版 目錄
第1章緒論11.1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11.2有機化合物的特點21.2.1有機化合物結構上的特點21.2.2有機化合物性質上的特點21.3有機化合物中的共價鍵31.3.1價鍵理論31.3.2分子軌道理論51.3.3共價鍵的性質51.3.4共價鍵的斷裂61.4有機化學中的酸堿概念71.4.1布朗斯特酸堿概念71.4.2路易斯酸堿概念71.5有機化合物的分類81.5.1按碳架分類81.5.2按官能團分類81.6有機化學中的電子效應91.6.1誘導效應91.6.2共軛效應10習題11第2章烷烴122.1烷烴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異構122.1.1烷烴的通式和同系列122.1.2烷烴的同分異構現象122.2烷烴的命名132.2.1烷基的名稱132.2.2普通命名法132.2.3衍生物命名法142.2.4系統命名法142.3烷烴的結構152.3.1烷烴的結構152.3.2烷烴的構象162.4烷烴的物理性質172.5烷烴的化學性質192.5.1氧化反應192.5.2異構化反應192.5.3裂化反應和裂解反應192.5.4取代反應202.6烷烴氯代反應機理212.6.1甲烷氯代反應機理及能量變化212.6.2一般烷烴的鹵代反應機理232.7烷烴的天然來源24習題24第3章烯烴263.1烯烴的定義、分類263.2烯烴的結構263.3烯烴的異構及命名273.3.1烯烴的異構273.3.2烯烴的命名273.3.3烯烴的順反異構及標記283.3.4順反異構的標記283.4烯烴的來源和制法303.4.1烯烴的工業來源和制法303.4.2烯烴的實驗室制法303.5烯烴的物理性質303.6烯烴的化學性質303.6.1加成反應313.6.2氧化反應363.6.3α氫原子的反應383.6.4聚合反應383.7重要的烯烴39習題39第4章炔烴、二烯烴414.1炔烴414.1.1炔烴414.1.2炔烴的結構414.1.3炔烴的異構和命名414.1.4炔烴的物理性質434.1.5炔烴的化學性質434.1.6重要的炔烴——乙炔464.2二烯烴474.2.1二烯烴的定義、分類、異構及命名474.2.2共軛二烯烴的結構484.2.3共軛二烯烴的化學性質494.2.4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50習題51第5章脂環烴545.1脂環烴的定義和命名545.2脂環烴的制備方法565.2.1由脂環烴的轉化進行制備565.2.2由開鏈烴的成環反應進行制備565.3環烷烴的結構575.3.1環丙烷的結構585.3.2環丁烷的結構595.3.3環戊烷的結構595.3.4環己烷的結構595.3.5橋環化合物的構象分析615.3.6取代環烷烴的對映異構625.4脂環烴的性質625.4.1環烷烴的反應635.4.2環烯烴和環二烯烴的反應645.5萜類和甾族化合物655.5.1萜類655.5.2甾族化合物67習題69第6章芳香烴736.1芳香烴的定義及分類736.2苯的結構746.2.1凱庫勒結構式746.2.2苯分子結構的近代觀點746.2.3苯的共振結構式766.3單環芳烴的構造異構和命名776.4單環芳烴的來源和制法796.4.1煤的干餾796.4.2石油的芳構化796.5單環芳烴的物理性質806.6單環芳烴的化學性質806.6.1取代反應806.6.2加成反應846.6.3芳烴側鏈的氧化及取代反應856.7苯環上親電取代反應的定位規律866.7.1定位規律866.7.2定位規律的解釋876.7.3苯的二元取代產物的定位規律906.7.4定位規律的應用906.8多環芳烴和稠環芳烴916.8.1聯苯及其衍生物916.8.2稠環芳烴916.9非苯芳烴95習題97第7章立體化學997.1物質的旋光性和比旋光度997.1.1偏振光997.1.2旋光性997.1.3旋光度和比旋光度1007.2物質的旋光性與其分子結構的關系1007.2.1手性、手性原子和手性分子1017.2.2分子對稱性與旋光性的關系1017.3含有一個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對映異構1027.3.1對映體1027.3.2構型的表示法1027.3.3構型的確定及標記1037.4含有兩個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異構1067.4.1含有兩個不相同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異構1067.4.2含有兩個相同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異構1067.5外消旋體的拆分1077.6手性合成1087.7其他立體異構現象1097.7.1環狀化合物的立體異構1097.7.2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對映異構1107.7.3含有其他手性原子化合物的對映異構110習題111第8章鹵代烴1128.1鹵代烴的定義、分類1128.2鹵代烷1128.2.1鹵代烷的命名1128.2.2鹵代烷的制法1138.2.3鹵代烷的物理性質1148.2.4鹵代烷的結構和化學性質1148.2.5鹵代烷的親核取代及消除反應機理及影響因素1188.3鹵代烯烴和鹵代芳烴1278.3.1鹵代烯烴1278.3.2鹵代芳烴1298.4多鹵代烴1308.4.1三氯甲烷1308.4.2四氯化碳1318.4.3氟代烴131習題131第9章醇、酚、醚1359.1醇1359.1.1醇的定義、分類、異構和命名1359.1.2醇的結構1379.1.3醇的制法1379.1.4醇的物理性質1409.1.5醇的化學性質1419.1.6重要的醇1459.1.7硫醇1479.2酚1489.2.1酚的定義、構造、分類和命名1489.2.2酚的制法1499.2.3酚的物理性質1509.2.4酚的化學性質1529.2.5重要的酚1569.3醚1579.3.1醚的定義、分類、異構和命名1579.3.2醚的制法1589.3.3醚的物理性質1599.3.4醚的化學性質1609.3.5重要的醚160習題163第10章醛、酮、醌16610.1醛、酮16610.1.1醛、酮的分類和命名16610.1.2醛、酮的制法16710.1.3醛、酮的物理性質17010.1.4醛、酮的結構17110.1.5醛、酮的化學性質17110.1.6重要的醛和酮18010.2醌18110.2.1醌的結構和命名18210.2.2醌的化學性質182習題183第11章羧酸18611.1羧酸的分類、命名和結構18611.1.1羧酸的分類18611.1.2羧酸的命名18611.1.3羧酸的結構18611.2羧酸的來源和制備18711.2.1用氧化法制備18711.2.2用鹵仿反應制備18711.2.3用格氏試劑制備18711.2.4用水解法制備18811.3羧酸的物理性質18811.4羧酸的化學性質18911.4.1酸性19011.4.2羧基上羥基的反應19111.4.3脫羧反應19311.4.4αh的鹵代反應19411.4.5還原反應19411.5一些重要的羧酸19411.6羥基酸19511.6.1羥基酸的定義、分類和命名19511.6.2羥基酸制法19511.6.3羥基酸的性質19611.6.4一些重要的羥基酸19711.7羰基酸19811.7.1羰基酸的分類和命名19811.7.2羰基酸的化學性質19911.7.3一些重要的羰基酸199習題199第12章羧酸衍生物20312.1羧酸衍生物的結構和命名20312.1.1羧酸衍生物的結構20312.1.2羧酸衍生物的命名20312.2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質20412.3羧酸衍生物的化學性質20412.3.1羧酸衍生物的水解、醇解和氨解20512.3.2羧酸衍生物的還原反應20612.3.3羧酸衍生物與格氏試劑的反應20712.3.4酰胺脫水、脫氨、脫羧反應和鄰苯二甲酰亞胺的酸性20812.3.5酯縮合反應20812.3.6酮與酯的縮合反應20912.4β二羰基化合物20912.4.1酮烯醇互變異構和烯醇負離子的穩定性21012.4.2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21112.4.3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21312.4.4邁克爾(michael)反應21312.4.5油脂和蠟215習題215第13章硝基化合物和胺21913.1硝基化合物21913.1.1硝基化合物的定義、分類和命名21913.1.2硝基化合物的結構21913.1.3硝基化合物的制法22013.1.4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質22013.1.5硝基化合物的化學性質22113.2胺22313.2.1胺的定義、分類和命名22313.2.2胺的制法22413.2.3胺的結構22613.2.4胺的物理性質22613.2.5胺的化學性質22713.2.6季銨鹽和季銨堿232習題233第14章重氮、偶氮及腈類化合物23614.1重氮化合物及偶氮化合物23614.1.1重氮鹽的結構及其制備23614.1.2芳基重氮鹽的性質及其在有機合成上的應用23714.1.3偶氮化合物和偶氮染料24114.1.4重氮甲烷和碳烯24214.2腈類化合物24414.2.1腈的制法24414.2.2腈的性質24414.2.3異腈的制法24514.2.4異腈的性質245習題245第15章雜環化合物24815.1雜環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24815.2雜環化合物的結構和芳香性24915.3五元雜環化合物25115.3.1呋喃25115.3.2糠醛25215.3.3噻吩25215.3.4吡咯25315.3.5吲哚25415.3.6噻唑、吡唑及其衍生物25515.4六元雜環化合物25515.4.1吡啶25515.4.2三聚氰胺25715.4.3喹啉和異喹啉25815.5嘧啶、嘌呤及其衍生物259習題260第16章碳水化合物26216.1碳水化合物的定義與分類26216.2單糖26216.2.1單糖的開鏈結構及分類26316.2.2單糖的構型26316.2.3單糖的環狀結構和變旋現象26416.2.4吡喃糖的構象26716.3單糖的化學性質26716.3.1氧化反應26716.3.2還原反應26816.3.3成脎反應26916.3.4成醚和成酯反應26916.3.5碳鏈的增長和縮短27016.4二糖27116.4.1還原性二糖27116.4.2非還原性二糖27216.5多糖27216.5.1均多糖27216.5.2雜多糖275習題276第17章氨基酸、蛋白質、核酸27817.1氨基酸27817.1.1氨基酸的結構、分類和命名27817.1.2氨基酸的性質28017.1.3氨基酸的制備28117.2多肽28217.2.1多肽的測定28217.2.2多肽的合成28317.3蛋白質28417.3.1蛋白質的分類和功能28417.3.2蛋白質的性質28417.3.3蛋白質的結構28517.4核酸28917.4.1核苷酸和核苷28917.4.2核酸的結構及理化性質29117.4.3核酸的功能292習題292第18章有機化合物結構分析簡介29318.1波譜法概述29318.2紫外光譜法 29418.2.1電子躍遷和紫外吸收光譜的產生29418.2.2紫外吸收與分子結構29518.2.3影響uv吸收光譜的主要因素29718.2.4紫外光譜的應用29718.3紅外光譜29718.3.1紅外光區的劃分29718.3.2紅外光譜法的特點29818.3.3ir 的形成及產生紅外吸收的條件29818.3.4紅外光譜圖的峰數、峰位置與峰強度30118.3.5基團頻率和特征吸收峰30218.3.6影響峰位變化的因素30418.3.7紅外光譜的應用30518.4核磁共振譜30618.4.1核自旋運動與nmr現象30618.4.2化學位移30718.4.3偶合與裂分31018.4.413c核磁共振譜31218.4.5二維核磁共振31318.5質譜31518.5.1質譜原理31518.5.2質譜中的離子類型31618.5.3分子離子開裂及其原理31718.5.4質譜的應用31918.6波譜學應用——化合物結構解析步驟319習題322參考文獻330
展開全部
有機化學-第二版 作者簡介
段文貴,廣西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教授,男,1964年生,廣西資源縣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留學歸國,廣西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應用化學教研室主任,應用化學專業責任教授,中國林產化學化工學會理事,《生物質化學工程》雜志編委。2002~2003以國家公派訪問學者身份在日本國森林綜合研究所森林化學部做訪問研究;2001.7 南京林業大學化工學院林產化學加工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90.7 云南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84.7廣西師范大學化學系化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0.7至今在廣西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從事有機化學和應用化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90年以來給本科生開出《有機化學(理、工科)》和《有機化學實驗(理、工科)》等8門課程,給碩士生主講《高等有機化學》等3門課程,發表教學論文10篇,參編教材一本(排名第二),獲得教學有關獎勵和榮譽23項。現主持廣西高校省級精品課程《有機化學》的建設工作。主要從事天然資源化學與利用、有機合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1990年以來主持或參與國家、省部、廳局等各級科研項目16項,已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75篇,被SCI和EI收錄13篇,獲得科研獎勵2項、中國發明專利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