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章 道——國家文明之軌一、道字的沿革與釋義二、諸子論道(一)《道德經(jīng)》論道(二)《莊子》是道家另一部經(jīng)典作品(三)《周易》中的道(四)《管子》論道(五)《黃帝四經(jīng)》論道(六)《韓非子》論道(七)《孟子》論道(八)《茍子》論道(九)《六韜》論道三、什么是道?
四、天、地、人之道五、為君之道一:《諫太宗十思疏》與唐朝興盛的啟示六、為君之道二:《酒色財氣四箴疏》與明朝滅亡的啟示七、失道之鑒:田大益之奏(一)夏桀隕于瑤臺(二)商紂焚于寶玉(三)幽、厲啟戎于榮夷(四)桓、靈絕統(tǒng)于私鬻(五)德宗召難于瓊林(六)道君兆禍于花石八、王朝更迭與民族興亡的啟示第二章 德——國家文明之行一、德字的傳承與釋義二、諸子論德(一)《道德經(jīng)》論德(二)《莊子》論德(三)《太平經(jīng)》論德(四)《大學》論德(五)《管子》論德——德的六興(六)《傅子》論德——立德之本三、《淮南子》論德及尚德的故事(一)女媧補天的故事(二)堯誅鑿齒的故事(三)舜耕歷山的故事(四)禹五音聽治的故事四、德與道的關系五、天、地、人及國家之德六、德的啟示——面對八大威脅,擔當起護道崇德的責任七、德的啟示——個13歲女孩在聯(lián)合國峰會上的精彩發(fā)言第三章 仁——國家文明之核一、仁字的傳承與釋義二、春秋時代關于仁的思想三、孔子提出仁的意義,仁與德的聯(lián)系四、孟子的仁——仁政五、墨子的仁——墨學是平等博愛思想的起源(一)墨子認為“仁義之本”就是“天之意”(二)墨子提出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是“交相利”“兼相愛”(三)在墨家的思想里,“仁”始終是以有利于民眾的利益這個唯一標準來衡量的六、國家的仁——仁的*高境界七、仁的啟示——愛護世界的多樣性第四章 義——國家文明之標一、義字的傳承與釋義二、義的涵義三、義的歷史(一)管仲*早提出了義——國有四維、義有七體(二)孔子則進一步闡述了“義”(三)孟子的中心思想為“義”(四)墨子的義——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四、義的啟示——處理國際關系的方向標和準則,
第五章 禮——國家文明之規(guī)一、禮字的傳承與釋義二、諸子論禮三、《管子》論禮、禮的八經(jīng)(一)《管子》論“禮”的內(nèi)涵,即禮義、禮節(jié) 、禮制(二)管子以“飾八經(jīng)”作為禮的具體操作規(guī)范四、禮的關聯(lián)典籍五、何為禮六、禮的啟示:構建現(xiàn)代文明之社會秩序
第六章 樂——國家文明之的一、樂字的傳承與釋義二、樂的讀音三、樂的涵義與例句(一)樂的**涵義指音樂(yue)(二)樂的第二個涵義指快樂(le)四、諸子論樂(yue)(一)《周禮》論樂(二)《管子》論樂(三)《荀子》論樂(四)《樂記》論樂五、中國*早的音樂(一)葛天氏八闋之樂(二)黃帝承云之樂(三)堯作大章之樂六、樂的兩重性(一)樂既是金石絲竹之音,也是快樂幸福之心(二)樂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三)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七、禮與樂(yue)的關系八、樂的啟示——人類追求的目標第七章 智——國家文明之傳一、智字的傳承與釋義(一)智字出現(xiàn)較早(二)基本字義二、智在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中的傳承三、《老子·道德經(jīng)》論智四、法家論智五、兵家論智六、《淮南子·主術訓》論智七、馮夢龍論智八、人的智——智者知人九、智的啟示——建設充滿智慧的國家
第八章 信——國家文明之要一、信字的主要釋義二、信的例句三、儒家把信列入“五倫”之中四、鬻子、管子論信(一)《鬻子》論信——帝王四器之一(二)管子論信——信是承諾,言行一致即是信五、文公伐原——立信得國的典故六、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七、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失信失國的故事八、賈人失信而喪生的故事九、信的四個要義與啟示(一)信的**個要義及啟示(二)信的第二個要義及啟示(三)信的第三個要義及啟示(四)信的第四個要義及啟示十、中國夢、世界夢——中華民族堅定不移的信念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