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根基與歧異-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的理念與方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54465
- 條形碼:9787542654465 ; 978-7-5426-5446-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根基與歧異-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的理念與方向 本書特色
理性與秩序及其內在同一性是保守主義思想的實質。保守主義的內在精神是變動社會的秩序探索,包含了制度性、過程性與心靈秩序之一體性的關聯思考。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康有為的個人修養功夫其實偏于心學,而且他的立論以平等為基礎。同時。他在* 大程度上致力于達到政治秩序和心靈秩序的統一和均衡。蔣慶則偏于尋找超驗的天道秩序對現實世界的統攝性乃至支配性。牟宗三等文化保守主義者的良知天道觀之內在性確保外在政治秩序建基于一種自足的完備的個體理性之上,以期展現人的尊嚴和責任;同時,又要在現實層面實現對這種理性的自我否定和裂解,這是兩種理性秩序觀的反映。 《根基與歧異(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的理念與方向)》由李洪衛*。
根基與歧異-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的理念與方向 內容簡介
理性與秩序及其內在同一性是保守主義思想的實質。保守主義的內在精神是變動社會的秩序探索,包含了制度性、過程性與心靈秩序之一體性的關聯思考。
根基與歧異-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的理念與方向 目錄
前言**章 秩序、理性與保守主義 一、秩序與理序 二、理性與理智 三、保守主義的精神特質:均衡、情境主義和理性 四、20世紀中國保守主義的理性特質第二章 康有為天道觀略論 一、中國古代的天人政治哲學 二、天子、天民與平等 三、天、元、仁同一的形上學 (一)仁與身心感應和制度進化 (二)以元統天:世界秩序之本 四、王與群、君 五、萬物一體歸于仁心:康有為的思想與修養體證 六、結語第三章 變革社會政治秩序與精神秩序及其協調——政治保守主義的秩序理性認知 一、形式化的“定于一”與在世界民族時期避免民主的爭斗或混亂 二、實質性的政府及其權威 三、變革秩序中君主之神和教主之神的協同 (一)楊度在國民主義與家族主義中的中道 (二)君權與孔教的虛實:康有為關于國家秩序的 二元一體性思路 四、情境主義秩序性觀念的利弊得失 (一)歷史與政治觀念 (二)權利的本根性與人類精神價值的整合問題第四章 合法性、責任政治與精英治理一一20世紀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政治理念及其啟示 一、牟宗三“政治”的概念:從良知的“天下”到分解對待的“政治” 二、徐復觀自由主義與責任政治相統一的理念 (一)民主政治的質、量辯證法——認知的學術與利益分享的政治之比喻關系 (二)責任政治的理念與中國傳統政治向現代轉進的根基 三、錢穆:中國士人政治歷史及其價值重析 (一)政黨政治與全民政治 (二)中國傳統士人政治的歷史特征 四、幾點分析(一)政治合法性理念中的“形式化存在”與中國政治變革問題 (二)責任政治的理想與現實 (三)精英政治的崇拜者及其問題第五章 人文理性與政治秩序的關聯性考察 一、揚棄天理:仁的說理理性觀念的建構 二、良知政道:基于人文理性秩序的政統建構 三、人文理性的右翼:士人政治和接續主義 四、文化保守主義理性觀念的反思 (一)人文理性與演化理性:中西保守主義關于“理性”的差異性認知 (二)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對待:大陸新儒家對現 代新儒家的挑戰及其問題第六章 蔣慶天道觀研究 一、蔣慶的天人感應、理一分殊與陰陽互變 二、蔣慶關于自然與社會之二元參差性與不平等論證 三、蔣慶:三重合法性與重回禮治秩序 (一)天道神權與人民主權的對峙 (二)組織化的善與禮治秩序 四、綜論 (一)天道與政治 (二)公羊學與保守主義 (三)政治合法性、禮制與吏治 (四)政權民主、治權民主與道德教化第七章 政治儒學與心性儒學之間的幾個歧見 一、天道、個體與政治 (一)牟宗三:內在超越證成天道和個體的平等挺立 (二)蔣慶的天人感應、理一分殊與陰陽互變所形成的人際傾斜 (三)政治蘊涵 二、禮法、心性與政治 (一)禮法與治道 (二)禮樂與心性 三、禮教、良知普世倫理與政治發展 (一)蔣慶:以教御政、政教合一 (二)牟宗三:以敞開人性具體體現天道的“實證”人文教 (三)人文良知教與普世倫理的建構 (四)良知教或仁學與公民社會的建設附錄l 康德論權利的內在結構關系與孔子之“直” 一、康德:人的權利義務之證成及其個體之間的權利關系架構 (一)獨立意志和自由的確定 (二)義務、權利和所有意志并存 (三)力的平衡法則 (四)絕對命令與相互性原理 二、孔子之“直”及其所規定的結構性關系 (一)“直”的基本含義 (二)“直”的意識分析或“直”在個人的精神特征 三、康德和孔子正義架構中的“相互性”問題 余論:君子與公民——儒家“仁”和“直”的現代重構附錄2 良知與公共理性的道德基礎 一、羅爾斯公共理性概念及康德人類合作的相互關系證明 (一)羅爾斯的公共理性 (二)康德人類合作關系的義務論和“相互性”的證明 二、儒家良知觀念中“傷生若己”的義務論元素 (一)“傷生若己”的根芽 (二)“傷生若己”的元德根據 三、良知之“直”的“相互性”與理征引文獻舉要索引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