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表現-存在論語文學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38749
- 條形碼:9787010138749 ; 978-7-01-013874-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表現-存在論語文學視界 內容簡介
《桂堂文庫:“表現:存在論”語文學視界》內容涵蓋七個方面:“表現-存在”本體論、中國語文學史綜論、中國語文學史專論、語文學觀念批評論、生命動力學表現論、表現本位閱讀論、語文素養評價論。“表現:存在論”語文學視界,以語文教育史研究為基礎。幾十年來,作者對語文教育史料、史實的關注與對當代學術前沿的思考從未間斷。從古代、現當代各時期、代表人物的微觀研究入手;從語文學內部各領域,到對外部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與了解;從“照著說”,逐漸形成獨到的語文學史識與見識,到“接著說”,闡明自己的言語生命動力學“表現:存在論”語文學觀。 《桂堂文庫:“表現:存在論”語文學視界》是作者多年語文學研究的結晶,從中可讀到作者獨樹一幟的語文學觀與語文學研究方法論。
表現-存在論語文學視界 目錄
語文:人的確證——“應付生活論”批判
人是寫作的動物
西方言語動力源視域摭議
建構表現一存在論語文教育學
牧養言語生命的“野性”
第二章 中國語文學史綜論
教育思想:從修己到指向自我實現
讀寫觀念:從以讀代寫到寫作本位
說寫觀念:從說寫一體到說寫并重
教材體例:從文選到指向言語表現
教學方法:從揣摩依仿到多元啟悟
第三章 中國語文學史專論
墨家:言務為智,言務為察——“論求群言之比”的言語、論辨觀
荀子:聽則合文,辯則盡故——“以正道而辨奸”的言語教育觀
曾國藩:不求理法,但求氣昌——“行氣為文章**義”的寫作教育觀
黎錦熙:劃時代巨獻《新著國語教學法》
朱光潛:穿越時空、永不凋萎的美
第四章 語文學觀念批評論
語文學觀念亟待全面反思與重構155——從“應付生活”本體觀說開去
語文界“集體無意識”被什么操控?162——語文教育觀念之世紀反思
觀念教育與技能訓練,孰為輕重?190——兼論走出操作性、工具性、實踐性思維的迷津
語文課程性質當是“言語性”199——“工具性”“人文性”質疑
寫作教育更應“貼近”學生的心靈212——走出片面強調“寫生活”的迷津
新課標(修訂稿)寫作“總體目標”辨正
第五章 生命動力學表現論
寫作教育重在引領言語人生
為生命美麗而作
寫作“共能”“異能”論
自主寫作:心靈自由是根本——“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辨正
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我國古代寫作教學方法舉要
第六章 表現本位閱讀論
從“閱讀本位”向“表現本位”轉型
為了教寫作而教閱讀——為培育言語動機、寫作素養而讀
閱讀教學:指向寫作——表現存在論閱讀觀概說
閱讀:為言語生命和言語創造奠基
也談語感之“語”
第七章 語文素養評價論
語文測評:言語生命的養護與激活
走出語文高考命題、評價的迷津
語文高考考什么:考寫作
怎么考:開放性、交互性題型為主
重構高考寫作命題的理念
附錄:潘新和個人專著
表現-存在論語文學視界 節選
《桂堂文庫:“表現:存在論”語文學視界》: 我們與葉圣陶先生為代表的現代語文教育思想的根本分歧就在于言說權的歸屬。他們認為言說是外界的要求,人只能“適應”;我們則認為言說是人自身的生命屬性,是內在生命的展示。就這么簡單。 對于受教育者,教育的功能和責任,主要不是剛性的要求、塑造、指示和限制,而應是柔性的順應、呼喚、激勵和引導。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說:“原來的教育、教學和訓練,其*初的基本標志必然是容忍的、順應的(僅僅是保護性的),而不是指示性的、絕對的、干預性的。”他認為,對人的教育,也跟對其他的動植物的栽培養護一樣,他說,我們給幼小的植物和動物提供空間和時間,因為我們知道,這樣,它們將按照它們及每一個體之中發生作用的規律良好地發育成長,人們給小動物和植物提供安寧的環境,并力求避免用暴力干擾它們,因為人們知道,相反地去做會妨礙它們完美地發育和健康地成長。但是,年幼的人使人們覺得是一塊蠟和一團泥,可以用來任意地捏成一樣什么東西。……那么,父母們,你們的孩子,在你們違反他們的本性把你們以前的形式和使命強加于他們,以至他們病態地、不自然地跟隨著你們行動的情況下,也能夠成為完美地成長和全面發展的生物嗎?一切專斷的、指示性的、絕對的和干預性的訓練、教育和教學必然起著毀滅的、阻礙的、破壞的作用。在對待自然物方面,我們的做法常常是正確的,而在對待人的問題上,卻會走上完全錯誤的道路,而且在兩者中起作用的力量出自同一來源,服從于同一條法則。——說得多好!教育就是要順應人的求真的人性,愛美的天性、向善的本性,把這些生命中固有的美好的一切,養護培育得盡真盡善盡美。而不是去強制地扭曲、摧殘、扼殺人的自然的純潔的心性,使他服從某種自以為是的觀念。使人異化成非人。 在語文教育中,不應要求學生被動地“應需”,把學生“塑造”成符合成人社會的教育觀念的統一的“人”,將他們“修理”成為能根據外部世界的指令行動的機器人——非人,為此,不惜專斷地干預、窒息他們的言語稟賦,以求得毫無靈性的工具化的言語操作能力。而是要順其自然,這個自然,就是內存于人的生命中的言語欲求和言語天賦,喚醒學生固有的言語生命意識和言語潛能,使之得以良好的養護和培植,使他們的言語才能得到積極主動的發揮和張揚,從中感受成功與失敗,滿足與自尊,并*終成為言語上自我實現的人。人的言語欲求、言語意識、言語才情、言語智慧、言語能力、言語抱負和言語信仰,是從每一個人的鮮活自由的內在生命中生長綻放出來的花朵。這便是與實用主義、行為主義的“應付生活”動力學反對的人本主義、人文主義的動力學——言語生命動力學。語文教育能與人(學生)的言語生命特性統一,語文教育的目標能與人的言語生命欲求契合,使言語學習和言語活動成為人的自發的需要和自覺的追求,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簡單地說,語文教育本體論的轉向,是從“生活”轉向“人”。是“人”的回歸。言語的機能與需求是人的生命屬性,所以,語文教育,也可以說是使人更像人的教育,是“語言人”和“言語人”的教育,是“元素養”的教育。從這一點上說,語文學科不是葉圣陶先生說的“應付生活的工具”,也不是以往“語文教學大綱”所說的“工具學科”,而是人文基礎學科,是“人學”。——說它是“人學”,不是從“文學是人學”的文藝學命題中轉借來的,而是在哲學、人類學、生命科學、符號學、文學、語言學、教育學……在為整個人文學科奠基的意義上說的。母語和母語教育對人、對人生的意義,怎么說都不過分。 ……
表現-存在論語文學視界 作者簡介
潘新和,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閱讀與語文教育博士點學科帶頭人。原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現任國際漢語應用寫作學會副會長,福建省寫作學會會長等。在《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10余部。首創言語生命動力學“表現一存在論”語文學。代表作《語文:表現與存在》風靡語文界。給大、中、小學師生作講座100多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成果獎、福建省政府社科成果獎等20多個獎項。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