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蔣星煜-西廂桃花別樣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504254
- 條形碼:9787553504254 ; 978-7-5535-042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蔣星煜-西廂桃花別樣紅 本書特色
尹永華創作的《西廂桃花別樣紅(蔣星煜)》是* 名戲曲理論大家蔣星煜先生的傳記。蔣星煜先生回憶了自己的故鄉生活、熱血激昂的青年時代;回憶了在動蕩的時代背景下,自己坎坷艱辛的學術生涯;回憶了自己的主要研究成果,如對《西廂記》的研究,對《桃花扇》的研究,對中國戲曲史的研究……本書真實、細致地記述了老藝術家的人生經歷、藝術經驗,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蔣星煜-西廂桃花別樣紅 內容簡介
蔣星煜,作家、戲曲史論家。1920年出生,江蘇溧陽人。 研究并出版《西廂記》研究專著七種,另著有《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 主編有《元曲鑒賞辭典》、《明清傳奇鑒賞辭典》,是《辭海》前三屆編委、分科主編,《中國戲曲曲藝詞典》分科主編,《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常務編委,《六十種曲評注》顧問與總序執筆人。 1994年獲國務院頒發特殊貢獻證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獲中國作協頒發的“抗戰時期從事文學活動”榮譽紀念章。2013年出版八卷本490萬字的《蔣星煜文集》。
蔣星煜-西廂桃花別樣紅 目錄
蔣星煜-西廂桃花別樣紅 節選
《海上談藝錄 西廂桃花別樣紅:蔣星煜》: 尹:蔣老,在您的多次外出講學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有哪幾次? 蔣:1986年秋天,我應山西師范大學的邀請去講學,結束之后,因主辦者得知我和王季思教授都在《西廂記》研究上下過一些功夫,就安排王季思教授和我從臨汾南下永濟,訪問《鶯鶯傳》和《西廂記》故事產生的地方一一普救寺。當時,主辦方建議我們沿著《西廂記》劇中張君瑞當年進京的旅程,作一次追蹤式的巡禮。說起來也是十分有趣,在那個天氣晴朗的下午,我們從普救寺出發,所區別的不過是張君瑞當年走的是驛道,我們走的是公路,時間也相距了千年之久。但是,由于正是暮秋時分,時間也同樣是在下午,而且雖然走的是公路,車子卻非常稀少。所以,這一次考察,仍然顯現出王實甫筆下的“落日山橫翠”和“夕陽古道無人語”的氣氛,使我對《西廂記》的文學造詣欽佩之至。這樣看來,實地考察得來的感受,是在書本里讀不到的。 后來我們離開了永濟縣的普救寺,還前往關羽的故鄉解州,去專程考察了全國*大的關帝廟。這一次從關帝廟出來,心中很多長期的疑團都一下子解開了。關羽的形象如何,關漢卿的形象又如何,正是因為缺乏確鑿的**手材料,他們的可塑性本來就很大,藝術家的想象力應該可以在這里發揮一些效能,這也是那次參觀考察給我的一個啟示。 還有一次是1991年,我曾經利用到曲阜師大進行關于孔尚任和他的《桃花扇》學術交流的間隙,與幾個同行一道,專門驅車拜訪了曲阜城東的少昊陵。少昊原來是傳說中軒轅氏的兒子,曾經在山東曲阜建立都城,他也就是中國歷史傳說中“三皇五帝”的“五帝”之首,據說他還政績斐然。我們很早就到了少吳陵,當時少昊陵還沒有開門,我們就趁著那個機會悠閑地欣賞晨曦中陵園四周的景色,聽著忽遠忽近的雞犬之聲,久居大都市上海,當時感覺也別有一種樂趣。 后來我還想過,少吳陵之所以可以稱為“金字塔”,至少應該有三個方面的依據:一是少昊本身就被稱為金天氏;二是女真人的始祖有人考證為萁子,但也有人上推到少吳的;其三則是每一個斜面都呈三角形,確實形狀近似漢字“金”。幾位同行者當時也都同意我的意見。中國的文史典籍和現代的一些游記散文都很少提到曲阜的金字塔這一奇觀,一談到金字塔,都只提埃及的法老陵墓。其實,埃及的法老陵墓雖然比少吳陵更古老也更宏偉,但用埃及文字去象形,卻不是“金”字。而我們此行看到的曲阜少吳陵,雖然從時間上要比埃及的金字塔晚四五千年,但和埃及金字塔一樣,都是用同樣大小的石塊堆砌而成,或許是受了埃及金字塔的影響而仿造的吧,因為用我們的漢字去象形,它卻是當之無愧的金字塔。 所以每一次受邀請外出講學,于我,既是給別人講授知識,同時也是一次吸收和補充,而且這種外出吸收補充的機會,往往也是自己坐在書齋中無法得到的。所以,那些年的這么多外出講學,都給我留下了極深刻極好的印象。我一直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傳播藝術文化的途徑,似乎現在也更廣泛地在流行了。 尹:蔣老,您多年兼任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學校的兼職教授,也在上海戲劇學院多個院系多次開設課程,您在參與授課和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對于中國戲劇文化的傳承,對于戲劇文化和戲劇研究如何向縱深發展,有怎樣的體會? 蔣:我覺得古典戲曲的研究大發展過程值得注意。老一輩大師從事挖掘、考證,已清理出許多輝煌的遺產,王國維、任二北等人的著作學術含金量很高,我也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對遼代戲曲的研究,我下了很大的功夫,梳理了一些不夠清晰的史實,查證了一些以訛傳訛的觀點,也的確算是開了一個頭。 因為挖掘、考證既要有一定的文史哲知識基礎,研究者又要花大力氣花時間,還要耐得住“十年寒窗冷”的長期寂寞。所以,長此以往,尤其是在如今社會喧囂復雜、各種誘惑又極多的情況下,大多數人就不愿意去做了。 而領導上往往也只追求戲曲的思想性、藝術性,戲曲的研究不再是文獻學的學術工作,而是文藝學里注重實踐的評論、分析了。加上現在不再過多強調戲曲的教育功能,而只談觀眾的感受、社會的接受程度,于是就又成為文化學了。 對此,我都不反對。但戲曲遺產極多,不發掘,不考證,那是很可惜的。 事實上,中國戲劇藝術雖然在淵源上可以上溯至春秋戰國時代,但是到了元代前后,也就是13世紀、14世紀前后,這才產生了文本比較完整、表演藝術逐漸形成體系的用南曲演唱的南戲和用北曲演唱的雜劇,因此中國戲劇的傳承是潛在的、民間的,中國戲劇史論的發展起步是比較晚的。 ……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推拿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