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當代中國社會導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28941
- 條形碼:9787208128941 ; 978-7-208-1289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中國社會導論 本書特色
黃立志主編的《當代中國社會導論》的編纂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3年修訂版)為基礎,以教育部有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教學大綱為依據,在涵蓋其主要知識點的基礎上,力求有所創新,有所增益,教材在內容和語言風格上,也努力作出一些提高教學效果的探索。
當代中國社會導論 內容簡介
本書涵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材的全部知識點;注重理論和實踐的前沿性、當代性問題;案例結合理論探討;致力于內容的生動活潑,使政治正確性和通俗易懂性良好結合。
當代中國社會導論 目錄
**講 總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
**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必須中國化
第二節 毛澤東思想
一、毛澤東思想
二、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
三、毛澤東思想的時代意義
第三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地位
第四節 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一、馬克思主義的靈魂
二、如何認識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三、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四、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意義
第二講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
一、近代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
二、中國革命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第二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一、一篇馬克思主義的光輝文獻——《新民主主義論》
二、為人民服務,是文藝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的正確方向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一、毛澤東因林彪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第三講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節 社會主義改造的經典理論
一、馬克思論社會主義改造
二、恩格斯論社會主義改造
三、列寧論社會主義改造
四、毛澤東論社會主義改造
第二節 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踐
一、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基本國情
二、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三、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過
第三節 社會主義改造的評價
一、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意義
二、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與教訓
第四講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節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思想
……
第五講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認識自我,改變自我
第六講 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
第七講 改革開放:當代中國的重大抉擇
第八講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格局
第九講 實現祖國安全統一
第十講 外交與國際戰略:地球村里的中國
第十一講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論
第十二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理論
后記
當代中國社會導論 節選
《當代中國社會導論》: 1951年9月,毛澤東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作為開卷篇收入《毛澤東選集》第1卷,并親自寫了這樣一個題注:“此文是為反對當時黨內存在著的兩種傾向而寫的。當時黨內的**種傾向,以陳獨秀為代表,只注意同國民黨合作,忘記了農民,這是右傾機會主義。第二種傾向,以張國燾為代表,只注意工人運動,同樣忘記了農民,這是‘左’傾機會主義。這兩種機會主義都感覺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處去尋找力量,到何處去取得廣大的同盟軍。”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是從分析中國國情開始的。對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特點的分析,毛澤東早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已開始提出,后來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中又進行了發展。 在此基礎上,在1939年12月《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這部著作中,毛澤東首次明確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科學概念。在這部著作中,**章著重分析了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點和主要矛盾。第二章毛澤東首先回顧了近百年來的革命運動,接著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指出: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日本武力侵入中國以后,中國革命的主要敵人則是日本帝國主義和勾結日本公開投降或準備投降的一切漢奸和反動派。 ……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