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河北書院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6608727
- 條形碼:9787566608727 ; 978-7-5666-0872-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河北書院史研究 本書特色
吳洪成、劉園園、王蓉、劉達等著的《河北書院史研究》以河北書院為研究對象,重點放在清代,從微觀視角入手,對河北書院基本情況進行了具體、詳細和準確的梳理,對其發展沿革進行了系統研究,搜集了較為豐富和完備的文獻方志資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以往研究中所未曾涉及的,在歷史資料的發掘與運用方面有所創新。
河北書院史研究 內容簡介
河北因其拱衛京師的特殊地位,被稱作京畿重地、畿輔首善之區,為各行省之冠。河北省獨特的地理優勢,無疑促使其成為封建統治力量*為強大的地方,其行動步調歷來與*高統治者保持高度一致。拋開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外,河北省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領域,還是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在中國省份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因此很有必要對河北地區的書院發展狀況加以梳理、探討和研究。
長期以來,歷史學、教育學界并未將河北書院納入重點研究的范圍,少有全面、系統、詳細的專題研究。吳洪成、劉園園、王蓉、劉達等著的《河北書院史研究》通過對各歷史時期河北書院及其近代改制的探討,重新審視河北書院從輝煌走向衰落的歷程,梳理河北教育發展的脈絡,并期望能夠拋磚引玉,引起更多教育理論工作者對該領域的重視。并通過研究,尋找傳統書院對當今河北省高等教育改革可資借鑒的經驗及啟示。
河北書院史研究 目錄
**章 唐代的河北書院
**節 河北書院的萌生
第二節 唐代河北的三所書院
一、張說書院
二、西谿書院
三、棠蔭書院前言
**章 唐代的河北書院
**節 河北書院的萌生
第二節 唐代河北的三所書院
一、張說書院
二、西谿書院
三、棠蔭書院
第三節 歷史思索
第二章 宋代的河北書院
**節 宋代河北書院概述
一、封龍書院
二、中溪書院
三、西溪書院
四、張子書院
五、龍岡書院
第二節 河北書院的理學教育特色——以張載為中心
第三節 河北書院發展緩l曼的原因分析
一、軍事戰爭的影響
二、南北分裂,隸屬遼、金
三、蝗災、洪災
第三章 元代的河北書院
**節 元代書院發展的政策背景
第二節 元代河北書院發展概況
一、石家莊
二、保定
三、邢臺
四、張家口
五、邯鄲
六、廊坊
七、滄州
八、衡水
第三節 元代河北的著名書院
一、劉秉忠與紫金山書院
二、蘇天爵與滋溪書院
三、李冶、元好問與封龍書院
第四節 元代河北書院的特點
一、河北書院的地位在全國范圍有明顯提升
二、河北書院區域分布不平衡
三、元代河北書院的時間分布疏密相間
四、河北書院以民辦書院居多
第五節 元代河北書院初盛原因
一、河北重歸中央政府一體化,區域政治相對穩定
二、元朝書院向北方推廣的趨勢
三、元朝對書院的政策傾斜
第四章 明代的河北書院
**節 明代河北書院發展概況
第二節 明代河北的重要書院舉要
一、保定
二、石家莊
三、邯鄲
四、滄州
五、邢臺
六、秦皇島
七、廊坊
八、唐山
九、衡水
第三節 明代河北書院的教學活動
一、講學
二、供祀
第四節 明代河北書院的特點
一、河北書院的官學化程度急劇加強
二、河北書院的規模擴大
三、河北書院經費的多元化籌集
四、河北書院命名富有文化意蘊
第五章 清代的河北書院(上)
**節 政治、經濟與文化概要
一、全國
二、河北
第二節 清代河北書院發展概況
一、石家莊
二、保定
三、邯鄲
四、邢臺
五、唐山
六、衡水
七、滄州
八、廊坊
九、承德
十、秦皇島
十一、張家口
第三節 清代河北書院普遍發展的原因及特點
一、清代河北書院普遍發展的原因
二、清代河北書院的特點
第六章 清代的河北書院(下)
**節 清代河北書院的管理
一、書院的職事
二、清代河北書院章程內容的特點
三、清代河北書院經費管理
第二節 清代河北書院的教學
一、教學目的
二、教學師資和對象
三、教學內容
四、考課制度
五、教學環境
六、書院藏書
七、師生關系
八、書院祭祀
第五節 清代河北書院的典范
一、顏元與漳南書院
二、吳汝綸與蓮池書院
第七章 清末河北書院的近代改制
**節 河北書院改制的原因
一、晚清劇烈的社會變動
二、書院自身的積弊
三、新式學堂和教會學校的沖擊
第二節 書院的正式改制
一、“戊戌”時期的書院改制
二、“新政”時期的書院改制
第三節 河北書院近代改制的歷史影響
一、加速了科舉制的廢除
二、推動了大量新式學堂的涌現
三、推動了河北地區教育近代化的進程
附錄1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2 近年來本書作者發表的相關論著
后記
補記
河北書院史研究 節選
先秦三代之書,六經、《語》《孟》為大,世變既下,風俗日壞,學者與世俯仰,莫之致力,欲其材之全,得乎?三代之學,大小之次第,先后之品節,雖有余緒,競亦莫之適從,惟當致力六經、《語》《孟》耳。世人往往以《語》《孟》為問學之始,而不知《語》《孟》圣賢之成終者,所謂“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者也。圣賢以是為終,學者以是為始,未說圣賢之詳,遽說圣賢之約,不亦背馳矣乎?所謂顏狀未離于嬰孩,高談已及于性命者也。雖然句讀、訓詁不可不通,惟當熟讀,不可強解。優游諷誦,涵泳胸中,雖不明了,以為先入之主可也,必欲明之,不鑿則惑耳。六經既畢,反而求之,自得之矣。治六經必自《詩》始。古之人,十三誦《詩》。蓋《詩》吟詠情性,感發志意,中和之音在是焉。人之不明,血氣蔽之耳。《詩》能導情性而開血氣,使幼而常聞歌誦之聲,長而不失刺美之意,雖有血氣焉得而蔽也。《詩》而后《書》。《書》,所謂圣人之情見乎辭者也。即辭以求情,情可得矣。血氣既開,情性既得,大本立矣。本立則可以征夫用。用莫大于禮。三代之禮廢矣。見于今者,漢儒所集之《札記》,周公所著之《周禮》也。二書既治,非《春秋》無以斷也。《春秋》以天道王法斷天下之事業也。《春秋》既治,則圣人之用見矣。本諸《詩》以求其情,本諸《書》以求其辭,本諸《禮》以求其節,本諸《春秋》以求其斷,然后以《詩》《書》《禮》為學之體,《春秋》為學之用,一貫本末,具舉天(闕)窮,理窮而性盡矣。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而后舉夫《易》。《易》也者,圣人所以成終而成始也。學者于是用心焉。是故(闕)《禮》《樂》不明則不可以學《春秋》,五經不明則不可以學《易》。夫不知其粗者,則其精者豈能知也;邇者未盡,則其遠者豈能盡也。學者多好高騖遠,求名而遺實,逾分而遠探,躐等而力窮,故人異學,家異傳,圣人之意晦而不明也。
六經自火于秦,傳注于漢,疏釋于唐,議論于宋,日起而日變,學者亦當知其先后,不以彼之言,而變吾之良知也。近世學者往往舍傳注、疏釋,便廢諸儒之議論。蓋不知議論之學,自傳注、疏釋出,特更作正大高明之論爾。傳注、疏釋之于經,十得其六七。宋儒用力之勤,鏟偽以真補,其三四而備之也。故必先傳注而后疏釋,疏釋而后議論。始終原委,推索究竟,以己意體察,為之權衡,折之于天理人情之至。勿好新奇,勿好辭異,勿好詆訐,勿生穿鑿。平吾心,易吾氣,充周隱微,無使虧欠。若發強弩,必當穿徹而中的;若論罪囚,棒棒見血而得情。毋慘刻,毋細碎,毋誕妄,毋臨深以為高,淵實昭曠,開朗懇惻,然后為得也。
六經既治,《語》《孟》既精,而后學史。先立乎其大者,小者弗能奪也。胸中有六經、《語》《孟》為主,彼興廢之跡不吾欺也,如持平衡,如懸明鏡,輕重寢揚,在吾目中。學史亦有次第。古無經史之分,《詩》《書》《春秋》皆史也。因圣人刪定筆削,立大經大典即為經也。史之興自漢氏始。先秦之書,如《左氏傳》《國語》《世本》《戰國策》皆掇拾記錄,無完書。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