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59736
- 條形碼:9787516159736 ; 978-7-5161-597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研究 本書特色
哈佛大學既是一所私立大學,也是一所“國家大學”,始終把“增進學問,澤被后世”作為使命。本科課程改革是哈佛大學發展的一條主線。自由選修制開啟了美國大學現代化和民族化時代。“集中與分配”制使必修與選修、自由與責任實現了平衡。這兩次改革為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奠定了基礎。**次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強調“遺產”與“變化”,致力于培養“優秀公民”。“核心課程”強調人的價值和責任,致力于培養“有文化的人”。21世紀初的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旨在培養“世界公民”。研究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發掘其中蘊含的核心理念,總結現代大學應有的特色,為我國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提供參考,也對面臨現實困境的大學予以鞭策。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研究 內容簡介
哈佛大學既是一所私立大學,也是一所“國家大學”,始終把“增進學問,澤被后世”作為使命。本科課程改革是哈佛大學發展的一條主線。自由選修制開啟了美國大學現代化和民族化時代。“集中與分配”制使必修與選修、自由與責任實現了平衡。這兩次改革為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奠定了基礎。**次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強調“遺產”與“變化”,致力于培養“優秀公民”。“核心課程”強調人的價值和責任,致力于培養“有文化的人”。21世紀初的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旨在培養“世界公民”。研究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發掘其中蘊含的核心理念,總結現代大學應有的特色,為我國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提供參考,也對面臨現實困境的大學予以鞭策。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研究 目錄
**節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一 選題依據
二 研究意義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一 國外研究綜述
二 國內研究綜述
第三節 研究內容及研究思路
一 研究內容
二 研究思路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創新之處
一 研究方法
二 創新之處
第五節 相關概念界定
一 博雅教育
二 通識教育
第二章 艾略特與自由“選修制”
**節 “選修制”在美國大學的早期發展
一 德國大學影響下美國大學選修思想的萌芽
二 托馬斯·杰斐遜在弗吉尼亞大學的*早嘗試
三 喬治·蒂科納在哈佛大學進行的選修制改革嘗試
四 弗朗西斯·韋蘭德和亨利·塔潘的選修制改革
第二節 艾略特在哈佛大學的歷史性變革
一 艾略特自由“選修制”改革的時代背景
二 艾略特對哈佛大學的歷史性變革
第三節 艾略特自由“選修制”改革的主要思想
一 自由教育
二 民主生活
第三章 洛厄爾與“集中與分配”制
**節 洛厄爾對選修制的批評和糾正
第二節 洛厄爾“集中與分配”制改革的主要思想
一 學術自由
二 社會責任
第四章 通識教育與“自由社會”
**節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紅皮書》
一 《紅皮書》產生的時代背景
二 科南特校長面臨新挑戰
三 通識教育成為本科課程基礎
第二節 哈佛大學**次通識教育改革的主要思想
一 通識教育
二 “自由社會”
第五章 “核心課程”與“有文化的人”
**節 “核心課程”改革背景
一 “核心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
二 博克校長與羅索夫斯基院長
第二節 哈佛大學“核心課程”改革的主要思想
一 核心課程
二 個人價值
第六章 21世紀初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改革與“世界公民”
**節 21世紀初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概述
一 改革過程
二 主要內容
第二節 21世紀初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思想
一 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
二 “世界公民”
第七章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中的核心理念
**節 自由
一 大學自治
二 學術自由
三 為“自由社會”培養“自由人”
第二節 使命
一 肩負使命,與時俱進
二 追求卓越,引領未來
第八章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
一 大學自治可以更好地促進大學課程改革成功
二 學術自由是大學課程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證
三 教育家治校是大學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
四 大學課程要以通識教育為基礎,先培養“人”后培養“才”
五 我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應該具有“中國文化特色”
六 大學是“燈塔”,不能喪失精英主義特質,更不能毫無特色
參考文獻
后記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研究 作者簡介
徐志強,河南確山人,教育學博士,鄭州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外國教育史、高等教育學研究。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