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當代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51570
- 條形碼:9787542651570 ; 978-7-5426-515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 本書特色
鄧晴南編著的這本《當代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擬在歷史、文化、社會多層面上,對浙地古琴歷史與現實的文化傳承作文化人類學的研究,通過歷史人類學歷史人種志研究的方法來解讀浙地琴樂自宋以來的傳承軌跡及傳承規律;通過文化人類學的田野工作方法來描述和闡釋古琴文化在當代社會結構中體現出的動態傳承特征,討論其文化傳承的空間,分析其傳承的教育構成因素,*終探求當代琴樂傳承的基本規律與方法。對于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可以拓寬琴學研究的視野,豐富琴學研究的理論范疇,為學校古琴藝術教育提供可借鑒的傳承策略與方案,為當代古琴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
當代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結論 ; 浙地古琴文化的歷史考察 ; 當代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現狀的田野調查 ; 田野工作調查報告的教育人類學習釋讀 ; 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的當代思考與啟示。
當代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 目錄
一、緒論
(一)研究緣起與研究意義
1.問題的提出
2.研究意義
(二)概念界定與文獻探討
1.核心概念的界定
2.相關研究的文獻探討
(三)研究理論視角與方法
1.研究的理論視角
2.研究的方法
二、浙地古琴文化的歷史考察
(一)浙江地理環境與文化沿革概述
1.浙江地理環境簡述
2.浙江歷史文化的緣起與發展
(二)浙地古琴發展的歷史演進軌跡
1.浙江史前時期的音樂文化信息
2.浙地琴樂的興起——古越琴樂傳統
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浙地琴樂文化
4.隋唐五代時期浙派古琴的孕育
5.兩宋浙派古琴的緣起
6.明清時期浙地古琴的興衰
7.20世紀以來浙地古琴文化的變革與重建
8.小結
(三)歷史人類學視域下的浙地古琴文獻釋讀
1.浙地古琴文獻概述
2.歷史人類學視域下的浙地古琴文獻釋讀
3.浙地古琴文獻釋讀中的歷史人類學思考
三、當代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現狀的田野調查
(一)當代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田野調查對象的選擇
1.田野調查的個案選擇
2.田野調查的方法和實施方案
(二)浙地古琴社團琴樂文化傳承的個案調查
1.霞影琴館琴樂文化傳承調查報告
2.西湖琴社琴樂文化傳承調查報告
3.鄭云飛聽濤閣琴樂文化傳承調查報告
4.浙江大學古琴研究會琴樂文化傳承調查報告
(三)田野調查結果的分析
1.田野調查報告的分析
2.問題的形成
四、田野工作調查報告的教育人類學釋讀
(一)多元傳承觀念下的當代浙地古琴教育
1.浙地古琴文化傳承中的山林派傳承觀
2.浙地古琴文化傳承中的學院派傳承觀
3.浙地古琴文化傳承中的中間派傳承觀
(二)當代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的教育構成要素
1.浙地琴樂文化傳承的場域
2.浙地琴樂文化傳承的教育者
3.浙地琴樂文化傳承的受教育者
4.浙地琴樂文化傳承的教育內容
5.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的教育形式與途徑
(三)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的教育功能分析
1.古琴演奏知識與技藝的習得功能
2.歷史文化和傳統精神的傳承功能
3.道德規范與氣質修養的塑造功能
4.文化適應的功能
五、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的當代思考與啟示
(一)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思考
1.琴樂文化傳承中的文化認同
2.琴樂文化傳承中的文化自覺
3.琴樂文化傳承中的文化選擇
(二)對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學校傳統音樂教育的思考與啟示
1.教育人類學視域下的傳統音樂文化之傳承與教育關系辨析
2.傳統琴樂文化傳承模式對當代學校傳統音樂教育的啟示
3.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1:田野調查問卷
附錄2:田野調查問卷結果統計
后記
當代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 節選
《當代浙地古琴文化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 影響*深遠,當代琴家打譜多用該本。此書著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為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五位門客經十二年“屢更其師而受之”,游訪各派琴人琴家,從千余首作品中挑選而成,共三卷。上卷“太古遺音”十六曲,“乃太古之操,昔人不傳之秘……是以琴道之來。傳曲不傳譜;(傳譜)不傳句。”從其減字譜符號來看當為唐宋年間流傳下來的古譜,譜字較為復雜;中、下卷“霞外神品”,收三十四曲,沿用元代浙操《霞外譜集》之名,源于南宋浙派楊瓚所編《紫霞洞譜》,較多地保留了浙派古琴的元音,其中有十二首為浙派琴家編創,其余二十二首均來自歷代傳世琴曲,其文本類型為琴譜匯編合集。“霞外神品”三十四曲均朱權親授,“俱有句點,其吟猱取聲之法,徽軫之正,無有吝諱,刊之以傳后學,觀是譜皆自得矣。”可見該譜影響深遠不僅是因其存見*早,更因是朱權親授,其指法、曲調、句點皆有注釋,“搜古今各派琴譜非待師授而傳也”。同時,朱權對于所搜各派琴譜持博采眾長的態度,認為“操間有不同者,蓋達人之志焉”。因此更好地保留了各派原譜風貌,這也跟朱權所處的社會環境、家庭背景及其秉賦心性不無關系。 朱權,號腥仙,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兒時得朱元璋賞識喜愛,十三歲便被封為寧王,次年在北方內蒙邊境大寧就藩,統帥精兵八萬。然而好景不長,至其兄明成祖朱棣繼位后,即將其改封南昌,這對少年得志、天資聰慧的耀仙來說無疑是一個警告。從此他淡出朝堂,不問國事,終日沉浸于琴棋書畫、著述釋道之中。朱權自幼好琴,此番人生經歷促使他看淡皇權,潛心研琴,這符合明成祖朱棣的預期,也順應明代重視儒教的要求,加之朱權具有寧王的身份地位和經濟實力,很快便遣其門客走訪四方琴人,搜集到大量古今各派不傳密曲,耗時十二年,屢加矯正,終于刊印成《神奇秘譜》。此書后收于《四庫全書》子部第1092冊。新中國成立后查阜西等老一輩琴家走訪全國二十多個城市。 ……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