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媒體的社會責任-責任中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089865
- 條形碼:9787203089865 ; 978-7-203-0898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媒體的社會責任-責任中國 本書特色
社會責任的缺失,已成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金夢蘭所著的《媒體的社會責任》全方位、多角度地闡述了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媒體的地位和影響力越來越重要,甚至左右著人們的判斷和選擇。媒體既是社會正義的守護者,具有公共性,同時又是一個產業,自身的商業性也不容忽視。
媒體的社會責任-責任中國 內容簡介
《媒體的社會責任》聚焦多個不同的社會主體——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高校、媒體、公民的社會責任問題。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的社會責任問題的重要性自不待言。高校是現代社會的一種獨立的組織形式,是人才培養、知識創新和文化傳承的“母機”。媒體構成了現代社會的重要公共領域,在思想傳播、凝聚共識和輿論監督方面具有主導作用。無論是基于對現代社會運行機制的普遍性,還是基于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性,對高校和媒體社會責任的討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媒體的社會責任-責任中國 目錄
**節 信息技術的悖論
一、“信息爆炸”的背后:
我選擇,但其實我選擇的只是他們的選擇
二、信息表象的背后:眼見不一定為實
第二節 信息傳播的悖論
一、電子時空:新的平等與新的不平等
二、電子時空:我們是*親密的陌生人
第三節 傳媒業的悖論——事業,實業?
一、傳媒業小史
二、媒體:維護公義與制造商品
第四節 以總體性的視角問責傳媒
一、傳媒責任問題在現代社會的凸顯
二、媒體責任概念與西方媒體社會責任研究的發展
三、中國學界的傳媒責任問題研究狀況
**章 媒體革命
**節 媒體的歷史變革與歷史變革力
一、農業社會的媒體革命——語言與文字
二、工業社會的媒體革命——印刷媒體與媒體的組織化
三、電子傳媒引發的信息革命
第二節 信息社會與新媒體革命
一、新媒體的產生與信息社會的來臨
二、信息化生存
第三節 新媒體形態及其所產生的理論課題
一、新媒體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二、新媒體的功能擴展與責任增生
三、新媒體環境對傳統認識論的沖擊
第二章 媒體的品質與社會角色
**節 關于幾種代表性的媒體理論的探討
一、關于媒體體系的理論
二、關于媒體功能的理論
三、關于媒體社會影響的理論
第二節 媒體的品質與公信力
一、媒體品質的演進及其對媒體倫理觀的影響
二、當前中國媒體的品質與公信力問題
三、對媒體公信力的解讀與重新建構
第三節 媒體的社會角色:堅守與重構
……
第三章 媒體的社會責任定位
第四章 大眾媒體與現代社會價值觀的重塑
第五章 風險社會中的媒體責任
參考文獻
媒體的社會責任-責任中國 節選
《媒體的社會責任》: “自媒體”中的“自”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自己”,公民從“旁觀者”轉變為“當事人”,從傳播的“客體”變為“主體”,媒介從集體使用向個人使用過渡,信息內容的個性化需求不斷增長。手機新媒體信息形態的多媒體化就體現了這一需求。手機新媒體己開始真正成為用戶個人的媒體——個人擁有、個人制作、個人傳播、個人使用和個人消費;二是“自由”,“自媒體”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渠道和機會,媒體資源的豐富將改變少數媒體組織壟斷資源的狀況,公民擁有更大的話語空間和自主性,擁有更大的“自由度”。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個人成為獨立的傳播主體,作為個人的主體同樣擁有了新聞發布和傳播消息的權利,正是這一個個單獨的“一”組成了“We(我們)”。社會的聲音日益多元,并且多元的聲音有了多種表達的渠道。當然,這也同時意味著專業表達和評論的不足和缺失。 (3)身媒體化 “顧名思義,身媒體化就是媒體的人體化和人體的媒體化兩個相互推動的過程的統一。媒體的人體化是指,新媒體日益小巧、無線、可移動和智能化,已經變成隨身和貼身之物,甚至成為身體和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人體的媒體化是指,作為個體,人不僅是信息的消費者,也是信息的承載者、制作者、傳播者。”麥克盧漢所說的“媒體是人的延伸”大體上也暗含了上述意味。 無論是媒體人化還是人化媒體,從技術層面來思考,都是人類社會生活以及交往方式的一種演進。新媒體對人類自身、人類生活和交往方式的嵌入,進而影響并改變著人類的生存方式。我們可以對這樣一種趨勢進行正反兩方面的思考:一方面,以手機等多功能合一的便攜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不僅僅是一種媒體,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或正在成為大部分現代人生活中甚至是身體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億,同比增長17.5%,其中,智能手機網民規模達到1.9億,滲透率達到53.4%;截至2013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較2012年底增加800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手機網民規模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手機上網進一步提升了網民的上網黏性,這種狀況顯然具有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豐富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正能量,但另一方面,人們也越來越成為媒體的附屬物,人們的心理、意識更傾向于被媒體所操控,不知不覺間遺忘甚至喪失了自我的主體意識,當被多數媒體所渲染的娛樂式、游戲式的生活向著我們的感官鋪天蓋地而來時,大部分人沒有時間深刻反省自己的需要,或把他人的需要當作自己想要的人生,或無謂地打發、浪費自己的時間,任自己的心靈湮沒在無意義的感官沖擊中。 綜上,我們已經有充分理由得出結論:較之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突出的優勢,但它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倫理問題更加不容忽視。 ……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