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東方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境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846349
- 條形碼:9787506846349 ; 978-7-5068-463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方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境遇 本書特色
《高校德育成果文庫》是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組織各高等學校和出版單位共同建立的德育成果交流出版平臺,旨在總結中發(2004)十六號文件頒發以來,高校德育創新發展的成績和經驗,促進理論和實踐成果的轉化、交流和應用,切實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學化水平。《文庫》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收錄集結了一系列體現各學校工作進展和育人實效的理論創新、工作案例、特色經驗、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實踐育人等方面的成果。入選《文庫》的這些著作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近年來各高校在推動高校德育創新發展的可喜成績和寶貴經驗,對于進一步推動高校德育創新發展有較強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東方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境遇 內容簡介
本著作系統梳理和概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有關東方國家發展過程中進行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及其在中國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部分:**,全面闡述了馬克思、恩格斯東方文化思想的邏輯演進。早期對東方文化的落后性進行批判與晚年探索東方文化優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新生因素,兩者辯證統一。第二,深刻闡述了列寧關于無產階級革命與社會主義初期的文化建設探索。政治革命成為俄國無產階級文化革命的先導;“文化革命”成為列寧晚年執政的主要任務。第三,闡述了東方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在中國的歷史境遇。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發展了經典作家的東方文化建設思想,當代中國遭遇復雜的文化境遇,把握辨證統一的核心原則。
東方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境遇 目錄
一、選題的理由及意義
(一)問題的緣起
(二)“經典作家”“東方”“文化”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的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一)國內研究現狀
(二)國外研究現狀
三、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
(一)研究目標
(二)研究內容
四、主要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創新之處與成果價值
(一)研究的創新之處
(二)研究的成果價值
**章 馬克思、恩格斯早期對東方文化落后性的批判
一、東方文化理論的研究線索
(一)東方社會理論考察的兩條主線:矛盾運動和社會文化機理
(二)東方文化與歐洲文化中心論的相對性
(三)西方與東方在文化上差異的歷史考察
二、與西方不同的東方文化特點話語
(一)“懶散的、迷信的利己主義”與“開明的利己主義”
(二)“野蠻”與“文明”
(三)“宿命論”與“競爭開拓”
(四)“對人的依附”與“對物的依附”
三、早期“使東方從屬于西方”視域下對東方文化落后性的批判
(一)處于低級文明的農村公社物質文化
(二)家長制權威的政治—倫理文化
(三)因循守舊性的精神文化
(四)愚昧與自私的行為文化
第二章 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揭示與晚年東方文化發展探索
一、資本主義矛盾的文化本質及其虛偽性
(一)資本主義文化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二)對資產階級政治口號虛偽性的揭示
二、資產階級文化的腐朽和沒落
(一)資產階級發展的物質性與思想性的落后
(二)資產階級日益成為文化發展的障礙
三、晚年探索東方文化“優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新生因素”
(一)俄國農村公社產生優于資本主義文化新“因素”的可能性
(二)前提條件是“需要將農村公社置于正常條件下”
(三)東方文化未來發展基點:跨越資產階級文化的腐朽性
(四)未來社會的文化旨趣:“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更高級的復活”
四、東方社會文化發展的初步設想
(一)完全殖民地國家屬于“植入”型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屬于被迫開放與自主選擇相結合型
(三)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有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卡夫丁峽谷”的可能
第三章 馬克思、恩格斯東方文化思想的演進與意義
一、東方文化思想的嬗變促進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完善
(一)早期強調了東方文化的“被決定”地位
(二)晚年以完善歷史唯物主義為目標的人類學研究轉向
(三)落后國家存在實現文化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
(四)“合力論”的提出完善了歷史唯物主義
二、西方殖民主義對東方社會文化影響的辯證認識
(一)充當了資本主義文化傳播的“不自覺的歷史工具”
(二)西方列強對東方文化的進步性意義是有限的
三、馬克思、恩格斯東方文化思想的當代啟示
(一)警惕“經濟決定論”或“文化虛無主義”
(二)正視自身的文化落后性
(三)積極探索并挖掘傳統文化的先進因素
(四)文化的發展宗旨是“以人為本”
第四章 列寧論東方無產階級革命與文化建設
一、沙皇俄國、本國資產階級、外國資本家共同剝奪了勞動群眾的文化享有權
(一)沙皇專制制度與全體人民文化發展的對立
(二)地主資本家階級的剝削是人們變得粗俗和愚昧的根本經濟原因
(三)代表政府的反動方針嚴重地阻礙了20世紀初俄國國民教育的發展
(四)被壓迫民族成為帝國主義的政治客體和文化肥料
二、東方無產階級革命任務:掃除嚴重妨礙俄國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障礙
(一)除掉沙皇專制制度這顆“贅瘤”是東方無產階級革命的首要任務
(二)奪取人民群眾的文化教育權利與推翻沙皇專制制度緊密相連
三、東方無產階級革命文化的多維度建設
(一)政治文化任務: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教育與斗爭
(二)經濟文化任務: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意識來消滅小生產意識
(三)社會文化任務:社會主義吸引科學來驅散宗教的迷霧
第五章 新經濟政策的文化困境與政治教育
一、新經濟政策實施的文化困境
(一)勞動群眾缺乏管理國家的文化水平
(二)文化困境的三大敵人:共產黨員官僚主義、文盲、貪污受賄
二、政治教育委員會在新經濟政策中的任務
(一)政治教育委員會負有新經濟政策的宣傳鼓動使命
(二)政治教育委員會**任務是使人們認識新經濟政策并付諸實現
(三)政治教育的文化建設任務:消除文盲、提高經濟能力、同官僚主義作斗爭
三、列寧關于政治教育的理論貢獻
(一)拓展了政治教育的實踐領域
(二)突出了政治教育的實踐性的根本屬性
(三)強調了生產力是衡量政治教育社會性功能的根本標準
(四)執政黨的“以身作則”是政治教育的行為示范
(五)長期性是政治教育的根本特點
第六章 蘇俄政治建設的文化之困與列寧晚年政治文化建設理論
一、列寧“政治文化”的提出與含義
二、舊的政治文化傳統對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制約
(一)農奴制文化的制約與“農民局限性的天下?”的堪憂
(二)工聯主義的弊端與工人保留的小私有者舊習氣
(三)共產黨內的官僚主義與俄共(布)政治文化的現代化嚴重“脫節”
三、列寧晚年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理論
(一)“文化革命”是成為“完全社會主義的國家”的必要條件
(二)重塑俄國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建設前提
(三)改造各階層政治文化問題的重要舉措
第七章 列寧東方文化建設示范意義
一、俄國文化的歷史與“東方”特性
(一)**階段(862—1703):處于西方之外的俄羅斯國家具有廣泛的亞洲文明特征
(二)第二階段(1703—1917):經濟西方化與政治專制獨裁體制的歐亞文明“混合體”
(三)第三個階段(1918—1991):向不同于西方并優于西方的新的“東方文明”塑造過渡
(四)第四個階段(1991—至今):俄羅斯處于西方意識形態之外
二、列寧將俄國文化歸為“東方”特性
(一)俄國是“一個*野蠻的、中世紀式的、丟人的落后的亞洲國家”
(二)“主觀社會主義”——東方社會的“政治烏托邦”
(三)俄國具有“農民局限性”
三、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化運動為東方落后國家提供了范式
(一)東方“文化”的附屬性決定了建設的復雜性
(二)政治革命成為無產階級“文化革命”的先導
(三)蘇維埃俄國開展歷史上**次屬于勞動人民的文化建設
(四)東方國家尤其要重視政治文化的建設
……
第八章 經典作家東方文化建設理論在中國的發展
第九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困境
第十章 “中國夢”的文化解放價值重塑
參考文獻
后記
東方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境遇 作者簡介
胡芳,女,1983年4月出生,湖北天門人,法學博士,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是東方社會主義歷史與實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次被評為貴州大學“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建功立業女標兵”等稱號。主持省廳級以上課題5項、貴州大學校級項目10余項。在《社會主義研究》、《探索》、《貴州社會科學》等重要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