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探秘大秦帝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435848
- 條形碼:9787560435848 ; 978-7-5604-358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探秘大秦帝國 本書特色
★歷史上越是偉大的人物,越是會在身后留下巨大的、長久的爭論。關于秦始皇,我有著非常復雜的感情。作為千古一帝,他雄才大略,開疆拓土,胸懷大秦百代之基業,令我欽佩;作為一代暴君,他實施苛政,驕奢淫逸,僅歷二世而亡,使我悲憤。從歷史的長河看,他橫掃六國,鑄江山之統一,功在千秋;從斷代史角度看,他不恤民力,置百姓于水火,罄竹難書。這是我對秦始皇的淺見。 ——陜西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書記、局長 劉斌 ★秦始皇是一位歷史偉人。秦始皇創立并推行的中央集權郡縣制、統一度量衡和車同軌、書同文等的制度建設,影響深遠,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碩果。 ——歷史地理學家、秦文化專家,陜西省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 趙榮 ★秦始皇是第1個統一中國的封建皇帝,是一個了不起的歷史人物。他所創建的制度和培育的秦人的精神而形成的秦文化影響極為深遠。我們應該正面且客觀地來評價他。 ——秦文化專家袁仲一 ★對歷史有開拓性作為的人,歷史永遠懷念他! ——著名文化學者 肖云儒 ★對《探秘大秦帝國》一書的短評 秦始皇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曾對中國歷史產生過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但由于過去受“階級斗爭為綱”等極“左”思潮的影響,對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做出科學而公正的評判,往往以“殘暴”掩蓋了他的全部功績。徐女士經十多年研究撰寫的《探秘大秦帝國》,以豐富的文獻和考古資料,還原了秦始皇的本來形象,廓清了過去枉加在秦始皇身上的不實之詞,為我們正確認識秦始皇,進而認識秦帝國歷史和中國歷史有著重要意義。 ——歷史學家、周秦文化專家 霍彥儒 ★秦俑問題的研究,是不應當進行壟斷的。如果能有更多人來研究秦俑,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壞事,起碼比少數人搞關門研究,要好得多、正常得多。人多才智多,力量加強了,可以集思廣益,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能為一個共同事業努力,又何樂而不為呢?要知道,科學不分國界,學術不分地域,觀點不分時限,爭論不分尊卑。秦俑不僅屬于西安,也屬于中國,更屬于全世界,不論是誰去研究秦俑,都是值得贊賞的。 ——秦文化專家 陳景元 ★一家之言鳴希聲,一孔之見開蹊徑。 一評徐伊麗女士《探秘大秦帝國》一書。 ——陜西省旅游局副局長、全國人大代表 徐明正 ★大秦帝國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和高峰,但是在歷史上和現代,都對它有太多的誤讀,徐伊麗對這段歷史的創新解讀,不僅讓人耳目一新,而且會對史家、學界的學術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借鑒。 ——資深媒體人 付士山
探秘大秦帝國 內容簡介
《探秘大秦帝國》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部融文學、史學為一體的學術佳作。 《探秘大秦帝國》作者認為:秦人和匈奴人本同祖;兵馬俑既非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也非秦宣太后的陪葬物,而是秦昭襄王布設的疑兵軍陣;焚書坑儒,“坑”的并不是真正的儒生,而是欺世盜名、招搖撞騙的方士、術士、江湖騙子;針對宋代蘇洵從宏觀角度分析得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結論,從微觀角度對六國滅亡的原因進行了逐一剖析,指出一“六國破滅,各有其弊”。 《探秘大秦帝國》富有論辯性,但并不強加于人;有學術性,但并不故弄玄虛;有通俗性,但并不庸俗媚俗;有形象性,但并不玩弄辭藻……因而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探秘大秦帝國 目錄
探秘大秦帝國 作者簡介
徐伊麗,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陜西作家網副總編輯。陜西先行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陜西青年文藝家重點扶持對象。 著有各類作品八百余萬字,以考古、歷史散文和影視劇為主,在全國數十家報刊上發表,并連載、轉載;影視劇在全國各電視臺、網絡及國外電影院播出。 已出版的專著有:大型考古游記散文《探秘秦直道》《大秦直道》,歷史散文《探秘大秦帝國》,小說《回眸一笑》等。 創作的影視劇有電影《盜劍72小時》《激殺》《離婚難》《血染的項鏈》《斷電》《魔方俏佳人》《奪寶帝王谷》《爸爸回來》等數部,電視連續劇一百余集。 2008年曾獲陜西省作家協會、陜西省文物局、陜西省旅游局、陜西省交通運輸廳聯名頒發的“秦直道民間研究特殊貢獻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