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納蘭詞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1335203
- 條形碼:9787511335203 ; 978-7-5113-352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納蘭詞 本書特色
輕輕翻開《納蘭詞(超值精裝典藏版)》,透過近三百首婉麗雋秀、明凈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長調(diào),仿佛能看到那個擁有著絕世才華、出眾容貌、高潔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發(fā)著一股遺世獨立、浪漫凄苦的氣息,華美至極,多情至極,深沉至極,孤獨至極。一個才華橫溢、欲報效國家而不能如愿,一個因愛而陷入愛的旋渦中掙扎的多情男子,都塵封在納蘭性德的《納蘭詞(超值精裝典藏版)》里。
納蘭詞 內(nèi)容簡介
《納蘭詞(超值精裝典藏版)》收錄的納蘭性德的詞,是對他一生情感的真實寫照。《納蘭詞(超值精裝典藏版)》中所附原文、注釋、賞析等欄目,從多角度將詞作的主題思想、創(chuàng)作背景、詞人境況以及詞作的意境、情感全面地展示出來。同時,同詞情詞境相契合的人物畫像、山水景物,以及情景圖等,通過多種視覺要素的有機結(jié)合,達(dá)到“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藝術(shù)境界。
納蘭詞 目錄
臨江仙(點滴芭蕉心欲碎)
少年游(算來好景只如斯)
茶瓶兒(楊花糝徑櫻桃落)
憶王孫(刺桐花下是兒家)
憶王孫(暗憐雙紲郁金香)
調(diào)笑令(明月)
河傳(春淺)
蝶戀花 散花樓送客(城上清笳城下杵)
虞美人(綠陰簾外梧桐影)
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
采桑子(明月多情應(yīng)笑我)
采桑子(彤云久絕飛瓊字)
采桑子(誰翻樂府凄涼曲)
采桑子(嚴(yán)宵擁絮頻驚起)
納蘭詞 節(jié)選
《納蘭詞(超值精裝典藏版)》: 憶王孫 刺桐花下是兒家①。已拆秋千未采茶。睡起重尋好夢賒②。憶交加③,倚著閑窗數(shù)落花。 【注釋】 ①剌桐:樹名。亦稱海桐、木芙蓉。落葉喬木,花、葉可供觀賞,因枝干間有圓錐形棘刺,故名。兒家:古代年輕女子對其家的自稱,猶言我家。②賒:渺茫、稀少。③交加:交錯,錯雜。此處謂男女相偎,親密無間。 【賞析】 這是一首洋溢著田園氣息的小令。區(qū)區(qū)三十幾字便是一個富于生活情趣的小故事,可謂是迷你。 詞一開篇,便告訴我們,這是一件花下事,發(fā)生在水鄉(xiāng)火紅的刺桐花下。下一句則是明明白白地點出了時間。過去常有拆秋千的習(xí)俗,大約在春城飛花楊柳斜的寒食節(jié)之前即農(nóng)歷二月初時,逐漸繁忙起來的農(nóng)家一般會拆掉小孩子們的秋千。孩子們這時也便不能再優(yōu)哉游哉地蕩著秋千,嬉戲于鄉(xiāng)間,而是要隨大人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農(nóng)活。而采茶則大約是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左右,想來這首詞應(yīng)作于這春種與采花的短暫間歇之中。怡紅快綠,茶香若蘭之農(nóng)閑時刻,才有閑情逸致有此酣然一夢。夢到什么了呢?細(xì)思量,憶交加,原來是夢到與心上人相廝守,濃情蜜意,情意繾綣。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想必是相思成久才得以雙雙人夢,然而醒轉(zhuǎn)之后呢?不過一枕黃粱,夢醒才知萬事空,惟余一片相思在心頭。由此看來,這首《憶王孫》分明是懷人之作,卻不知納蘭心上之人此時身在何方? 陷入了這般無計可消除的相思之中,身倚閑窗,心卻如浮云飄向了心上人身邊。相思相望難相見,只得默默細(xì)數(shù)窗外一地落花。宋趙師秀感言“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看似一池春水的閑情下,燈花震落,那是隱不住的失落與焦躁。今斯人人夢,夢而不得,古今同孤寂,只是今人數(shù)落花,古人落燈花而已。值得思量的是,花自飄零水自流,落花本是無情物,為何納蘭不以盛開的刺桐花作數(shù),而閑情專指飄零一地的落花?回答這個問題,恐怕要從這刺桐花探個究竟了。 一說到刺桐花,不由得讓人想起刺桐城泉州。刺桐原產(chǎn)于印度、馬來西亞一帶,我國臺灣、福建、廣東、浙江、江蘇等地均有栽培,應(yīng)該說典型的是南國風(fēng)物。在一些地方的舊俗里,人們還曾以刺桐開花的情況來預(yù)測年成,如頭年花期偏晚,且花勢繁盛,那么就認(rèn)為來年一定會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歷史上還留下了丁渭與王十朋關(guān)于這刺桐兆年的一段詩話。耐人尋味的是,這南國寵兒的刺桐緣何闖入了納蘭的夢鄉(xiāng),引得夢中交加,還被親切地稱為“是兒家”? 有史可考,納蘭的妻子盧氏本生長于廣東,她的父親盧興祖被革職后,按八旗的慣例需進(jìn)京聽宣,盧氏自然隨家眷從廣州北上京城,可見盧氏本是“南國素嬋娟”。而納蘭生命中的另一紅顏江南才女沈宛,則是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士。因此,無論是盧氏還是沈宛,都與這刺桐一般,是生長于南國的佳人知己,與北國才子納蘭的相知相伴,盡管一份塵緣短暫得令人扼腕,卻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段佳話。納蘭看到佳人故鄉(xiāng)風(fēng)物,懷人之心油然而生,便擬小女子口吻寫懷春之事,這一副白日里睡懶覺、思盼情郎的嬌酣模樣令人忍俊不禁。 ……
納蘭詞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納蘭又恢復(fù)本名納蘭成德。號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詞人。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xué)士、一代權(quán)臣納蘭明珠。[1]母親愛新覺羅氏是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葉赫部首領(lǐng)金石臺。金石臺的妹妹孟古,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 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jiān),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nèi)閣學(xué)士徐乾學(xué)。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xiāng)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jìn)士出身。 拜徐乾學(xué)為師。他于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xué)匯編——《通志堂經(jīng)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后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 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zhèn)魃瘛T~風(fēng)“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yuǎn),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cè)帽集》、《飲水詞》等, 納蘭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xué)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