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斷舍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477712
- 條形碼:9787535477712 ; 978-7-5354-7771-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工作斷舍離 本書特色
堆積成山的文件、排得滿滿的日程、劍拔弩張的人際關系…… 全球暢銷1000萬冊 《斷舍離》原作者*新力作 用減法破解職場困局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深度認可,宮崎駿、林夕作品詮釋 實踐斷舍離,工作So easy! 輕松閱讀,易于實踐,立即改變!
工作斷舍離 內容簡介
“斷舍離”原本指瑜伽中奉行的“斷行”“舍行”“離行”等三大修行哲學。“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去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斷舍離”提倡使用減法解決問題,探索自我。工作現場更能發揮斷舍離的能力,清除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事物與人際關系。本書將結合你身邊的事例告訴你,實踐斷舍離后,不僅可以讓桌子周圍、抽屜等變得整潔,而且可以讓日程管理等工作效率大幅飆升。“斷舍離”的思維方式還能讓你在公司內部的人際關系以及與客戶的關系都變得如魚得水!
工作斷舍離 目錄
前言
**章 為什么要給工作斷舍離?——消除工作中的不安
斷舍離:關注當下,扔掉對未來的不安
不要為無意義的東西找借口
不受外在干擾,敢于自我判斷
不會整理是因為不懂舍棄
心靈和身體一樣,也需要新陳代謝
“751法則”讓生活更整潔美好
第二章 “斷舍離”讓我們掌握的能力
“斷舍離” 讓你認清自我
“斷”讓你溫暖,“舍”要滿懷謝意,“離”要充滿理解
不看過去,不看未來,只關注當下的自我
斷舍離要當機立斷
“斷舍離”是嚴格篩選,徹底使用
斷舍離,只留存“必要”“適合”“舒服”
第三章 實踐斷舍離,從訓練分類開始
為什么會議總是長而無效
為什么男人不擅長收拾廚房?
三分類的實戰訓練
“斷舍離”讓你實現“達觀人生”
第四章 在職場中實行“斷舍離”前的心情
斷舍離前的心理準備
會議資料為什么必須事先整理好?
找不到資料應該怪誰?
電話線纏在一起,不覺得不舒服嗎?
第五章 用“斷舍離”消除工作中的各種雜亂
1. 桌子附近的“困擾”
桌子表面整理不好
抽屜里面亂糟糟
腳邊的東西很礙事
名片整理不好
2.工作日程管理的“困擾”
如何不讓突發事件打亂你的工作日程?
為什么文件總是扔不掉?
每天閱讀大量郵件讓人苦不堪言
每次提交發票等都很煩
完成報告書花費很長時間
不知如何去除電腦的“贅肉”
3.人際關系中的“困擾”
不擅長處理公司內部的人際關系
不擅長處理與合作商的關系
不喜歡上司或下屬
晚上聚餐令人頭疼
4.工作過程中的“困擾”
不接觸新的信息就會感到不安
參加各種講座,卻無法學以致用
轉入新部門記不住工作內容
發郵件惹怒對方,自己卻毫不知情
5.早晨上班時的“困擾”
每天早上在穿著上花費很多時間
覺得讀早報很麻煩
上班坐車讓你筋疲力盡
6.日常生活中的“困擾”
收藏的興趣不被家人支持
家里像垃圾桶一樣臟亂差
第六章 只要磨煉俯瞰力,就能提升“斷舍離”力
“俯瞰力”是“看透本質的能力”
通盤了解,再做判斷
如何訓練俯瞰力
邁出**步是做任何事的關鍵
掌握俯瞰力,才能覺悟
后序
工作斷舍離 節選
斷舍離: 關注當下,扔掉對未來的不安 聽到斷舍離,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種把物品分類,然后以快刀斬亂麻的勢頭把物品扔掉的整理術。 確實,沒有“扔掉”這一行為,就不能算是一種徹底的整理術。 但是,正如“前言”所述,斷舍離的目的是改變重心,從而發現一直沒有注意到的事物。 舉個例子。請試著把焦點集中在扔不掉的物品上。 在你桌子的抽屜里,是不是躺著油已經用盡卻還沒有扔掉的圓珠筆?或者,你是不是把萬寶龍(Montblanc) ①和威迪文(Waterman) ②的文具當成寶貝,可事實上你一次都沒用過它們? 我們為什么不把沒用的圓珠筆扔掉?又為什么把堪稱世界一流的文具擱置起來不用? 很大的原因是,我們覺得不能用的圓珠筆“換一根筆芯,遲早還能用”。 可是,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圓珠筆都不會被再次使用,*終它們還是難以逃出被主人遺忘的悲慘命運。 既然不用,為什么不下決心扔掉呢? 覺得浪費?還是覺得經濟這么不景氣,公司可能會吝嗇到不給員工買新的圓珠筆? 這樣的想法太可笑了,而且根本就沒有意義!因為當下這個瞬間,對于我們來說,其實只要有一支能寫字的筆就夠了! 這種人總是對未來感到不安,我們把他們稱為“擔憂未來型”。人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擔心“將來比現在的狀況更差可怎么辦”,所以才容易對物品抱有很大的執著。 這種不安與現在無關,它的種子存在于未來的時間軸。 但不要忘記,我們都是生活在現在。對當下不需要的東西白白浪費感情,才會引起不安。 如果把放在未來的重心移回到當下,又會怎樣? 答案顯而易見。你一定可以很輕松地和現在你所不需要的東西說再見。 與其憂心忡忡地為未來不安,不如扔掉不安,這樣說不定將來會活得更加幸福。 拿工作來說,可能你的薪資標準不會提高,但是只要少擔心一點老年生活,你就可以更盡情地享受當下安定的社會環境。 那么,舍不得用萬寶龍的人屬于什么類型呢?或許是因為這份禮物來自一個你很珍惜的人,為了彰顯它的珍貴,所以你一直都舍不得用。 我們把這種人叫作“執著過去型”。他們被過去的時間軸累積起來的自我形象所束縛,從而否定了“平時會使用萬寶龍”的自己。 用一下平時不用的萬寶龍又有何妨? 只要它變成適合“我”的文具,再怎么用都不必覺得可惜。甚至,這會成為“我”變成配得上萬寶龍的人的一大契機。 這樣一來,周圍人對“配得上萬寶龍”的你的看法也會發生變化吧! 當然,如果你不喜歡這支萬寶龍的話,就另當別論了。 不要為無意義的東西找借口 斷舍離要從正視物品開始。 眼前的物品無論是能讓你心情舒暢的東西、讓你覺得幸福的東西,還是能讓你感到安心的東西,都是一個好現象。只要被這樣的東西包圍,就不會對過去或未來抱有多余的擔心或不安。 生活中多余、無用的物品會占據你的空間和時間。對物品的執著程度代表著你浪費的感情和精力的多少。而且,執著于沒用的東西也會讓生活喪失趣味。 一次,我去一家出版社談工作。偶然看到一位男職員的辦公桌下面變成了“倉庫狀態”。 他解釋說:“我忘了把稿子還給作者,沒想到一不留神就攢了這么多了。” 這是很典型的“逃避現實型”。因為不想在當時那個瞬間采取行動,所以才把麻煩的工作拖到*后。 只要把重心放在“當下”,我想他當時一定可以把一部分稿子先返還給作者。俗話說,“積土成山”,他的稿子早已經堆積成了一座“搬不動的大山”。 不僅是這位出版社的員工,職場上還有很多人都有在工作中找借口的傾向。 比如,“現在很忙”“匯總起來一起整理比較有效率”“現在沒心情”什么的。 回顧以前的我們,是不是曾經有過把整理一拖再拖的經歷?年底的大掃除是不是會等到*后一刻方才動手?如果是的話,那這樣的打掃一定非常痛苦,肯定比不上及時打掃時心情那么舒暢。 為自己找借口是以自己為重心的一大陷阱。在雪球越滾越大之前就趕緊消化掉,你的人生才會更加輕松。 不受外在干擾,敢于自我判斷 除去時間軸之外,斷舍離還要注重一點,就是不能“以物品為主體”,而要“以自己為主體”,這個就是“自我軸”。 我曾經和一位不會收拾抽屜的女員工交流過。她告訴我她會把重要的東西都放在抽屜里。 但是當我請她打開抽屜后,卻發現里面的東西無一不讓我懷疑它們的重要性。 我問她:“哪里有重要的東西?”她仔細地檢查了一遍,給了我一個答案:“好像也沒什么重要的。” 由于她把重心放到了物品上,才會把一些根本不重要的東西看得很重,忽略了一個真諦——真正重要的是自己,而不是物品。 那么,扔不掉的資料為什么會扔不掉呢? 首先,請正視物品,尋找原因。 扔不掉資料是因為這些資料是上一任前輩留下來的嗎?還是“本來打算要整理”,可是一不小心就攢了下來? 只要想一想原因,應該就不難發現大部分東西其實根本沒必要保留。 在公司里,各屆前輩留下來的資料常常被視為“重要的文化財產”。 所以,單憑一己之力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盡管這些資料可能從來都用不到,但是我們會覺得它們對公司而言可能很重要,所以僅憑一兩個負責人根本沒辦法抉擇這些資料該不該扔掉。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向上司或者公司的經營團隊尋求幫助,委托他們進行斷舍離。如果經上層領導判斷需要保留的話,那就只好保留下來。 我個人認為,要是上司能對下屬說一句:“近幾年沒有用到過的東西都扔掉吧!萬一扔掉后對工作造成什么困擾的話,大家再一起想解決方案!”那一定會很帥。 扔掉陳舊的資料,會減輕我們內心的負擔,從而讓我們有更寬裕的空間。給員工更寬裕的空間,或多或少都會給工作帶來積極的影響。 我們要從“以物品為主體”向“以自己為主體”轉換。 這是職場上非常重要的一種環境營造法。 不會整理是因為不懂舍棄 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整理和整頓。 你的桌子、抽屜、文件柜是不是很整潔?你能不能從排列整齊的文件中快速找出需要的文件?請按照這個標準評判一下自己。 如果你有足夠的自信說“我沒問題”,那你可能確實做得很到位。但是很多人僅僅把物品整理得很整齊,卻沒有認真想過這些東西該不該要。這一點要加倍小心。 即使你覺得“沒有自信”“做不好”,也不用擔心。這不過是因為你的重心偏離所引起的現象罷了。 一般來說,物品整理不好是因為物品太多。 物品少的話,我們可以迅速找到“需要的物品”,而之所以做不到,完全是因為多余的物品太多了。 因此,只需要減少物品即可。 前面我們講過長時間保留不能用的圓珠筆的例子。還有一種截然相反的情況是,抽屜里存放著兩三支或者更多能用的圓珠筆。日常工作中,簽文件只需要一支筆,為什么要儲備那么多呢? 你是不是想“為圓珠筆沒油的時候做儲備”? 可是,只要去一趟公司行政部,不是馬上就能領到新的圓珠筆嗎?自己單干的人去一趟超市或者便利店也能馬上買到一支新筆。 不儲備點東西以備不時之需,就會覺得分外不安,這是典型的“擔憂未來型”。要知道,在現代,哪怕你不儲備,工作也絕對不會陷入絕境。 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而你的思維卻仍然停留在以前的模式。所以,工作時你才會為“儲備”勞心費神,留出很多無用的空間。 假如一一審視的話,你就能篩選出現在對你有用的東西,桌子四周就會變得清爽起來。 斷舍離是一個檢驗取舍選擇后“舍棄”的過程。處理掉現在對你沒用的東西,就能營造出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 你為什么舍不得丟東西 在判斷物品該舍棄還是該保留的時候,一定會出現一些令你留戀而無法舍棄的東西。 令你留戀的物品通常是一些承載著美好回憶的東西。比如一個老客戶送你的茶碗、一次你成功策劃的活動結束以后拍下的紀念照片等。 可是,職場是一個有限的空間。我們不能一味地給這個空間添加物品。如果不及時舍棄,物品就會越積越多。 可能有人會說:“道理雖然如此,但有些舍不得扔的東西還是扔不掉。”在我以前的講座上,確實有不少人提出過類似的意見。 那我們就來設想一下閑置物品越積越多會釀成什么樣的后果。 積攢下來的閑置物品并沒有發揮自身的功能,而收納這些物品的地方會慢慢變成“倉庫狀態”。說它是倉庫還好聽一些,像那種堆積了很多沒用的圓珠筆的地方,實際上與垃圾箱也沒什么兩樣。 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怎么可能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呢? 曾經有一位在大企業工作的女性跟我抱怨“上司動不動就對她發火”。一次,在換座位的時候,她主動收拾了堆在桌子周圍的東西。從那以后,狀況就好轉了,而且上司和同事還經常對她笑臉相迎。 事后她思考了一下原因,才發現以前自己的東西占據了一部分過道。也就是說,在她收拾之前,其他同事的活動路線沒有得到完全的保障。因此,公司內部的“空氣”流通不暢,上司和同事的心情也不舒暢。 由此可見,只要你在生活中多多留意,就會發現煩惱之類的不良情緒根本沒什么大不了。想要消除內心的不暢,只需清理一下東西而已。 對物品的留戀也是一樣。老顧客送的茶碗如果不用的話,只能算作一件破爛兒。活動的紀念照也不過是你對成功的一種執念罷了。 工作每天都在更新,執著于過去的榮光不會對你的工作有任何益處。 認真想想,過去的美好回憶或成功經歷是否已經成為阻礙我們工作的包袱?是不是可以扔掉?這些都值得我們認真審視。但是能審視到什么地步,完全因人而異。 如果你無法斷絕對物品的留戀,就該好好思考一下其中的緣由了。 一有違和感,馬上斷舍離 一次,我去洗手間,看到馬桶蓋打開,廁紙折得整整齊齊。我頓時覺得有一種違和感。 如果馬桶蓋蓋起來,廁紙疊得整整齊齊,我不會覺得違和;同樣,如果馬桶蓋蓋起來,廁紙沒有疊得很整齊,我也不會覺得違和。因為,蓋馬桶蓋是一種對自己“善后”的行為。而把廁紙疊得整整齊齊,是對下一個人的“用心”。一個無法妥善“善后”的人,卻對他人“用心”,這一定會讓人覺得有點不舒服。 人天生就擁有感知違和感的感受器。 整理東西和文件的時候,做資料或者安排工作的時候,一定會有某個瞬間讓你覺得很不舒服,覺得違和。產生違和感的瞬間,就是你斷舍離的大好時機。 桌子上堆滿外賣單時,或者常用的修正筆被無用的東西擠到抽屜*里面時,幾乎所有人都會覺得難受。 “舍棄”掉外賣單,就能消除違和感。“舍棄”抽屜中不需要的東西,就能快速找到你想用的修正筆,違和感也會自然而然消失。 當你的內心意識到違和感時,一定要想一想是不是應該來一次斷舍離! 心靈和身體一樣,也需要新陳代謝 物品不斷增加時,就會被主人棄之不用,慢慢沉入無底深淵之中。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內心。同物品和身體一樣,內心如果不進行新陳代謝,時間長了,也會沉入無底深淵。 我在家里用某個牌子的咖啡杯。并不是因為它是多么高級的品牌,而是由于它是我斷舍離的結果,是我精心篩選后留下來的東西。這個咖啡杯對于我來說,是很必要又極其合適的物品。 我們不能只為了招待客人而把好東西收藏起來,也要精選能招待“自己”的物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們。 正視物品,認可物品,不必要的東西就能從你身邊自動“分離”。 而且,你會變得可以對不必要的東西果斷說“不”。 工作場合中,當有人問你要不要高爾夫比賽時別人送給他的高爾夫球形削筆刀時,你也能果斷拒絕。不管你在工作中是不是很少用到鉛筆,或者這個削筆刀是不是可以當成送給子女或侄子、外甥的生日禮物,你都能輕松拒絕。 總之,“內心的新陳代謝”要通過斷舍離來實現。 卸掉心靈的重負 有意識地區分必要和不必要的東西,就能漸漸把多余的東西扔掉。 這是內心新陳代謝的一個表現,也是你把成功經驗自然運用到下一個階段的過程。 一旦成功開始了一次斷舍離,斷舍離的對象就會像“自動運行”程序一般,逐步呈現在你的面前。 這條法則對參加我的講座的人屢試不爽。這一點讓我自己都覺得很不可思議。 恐怕是因為斷舍離不同于減肥或風水等事物吧。它可以通過積累微乎其微的實際體驗和成功經歷,為你增加前進的力量。 “7??5??1法則” 讓生活更整潔美好 斷舍離有一個很重要的“7??5??1法則”。 這個法則是關于總量限制的。以前,這個法則的對象都是家居物品,但是它也同樣適用于工作場合,可以說它是整理、整頓法的本質。 整理和整頓的目的是把物品從右邊移動到左邊,收拾得整整齊齊,從而使其看起來很干凈,但是斷舍離并非如此。斷舍離的目的是“舍棄”不必要的東西,“斷絕”與物品的關聯,從而與之“分離”。因此,能否扔掉多余的東西,讓空間變得整潔,才是斷舍離與一般的整理術之間*根本的區別。 為了加深理解,我們就以工作場合中的桌子為例,詳細講解一下斷舍離 的“7??5??1法則”。 1.抽屜等“看不見的空間”,收納的量要控制在7成以內。 2.桌子上的筆筒或書立等“看得見的空間”,收納的量要縮減至五成以內。 3.相框或展示架等“展示性的空間”,收納的量要控制在一成左右。 也就是說,我們要根據眼前的收納空間自行進行總量限制。 只要你能將收納的量嚴格控制在這個范圍以內,就能呈現出既好用又好看的收納狀態。 看不見的桌子抽屜當然不用說了,桌上的架子或書立等空間如果堆滿東西的話,不但不方便拿取,還會搞不清楚什么東西放在什么地方。如果不能及時使用,物品就無法被活用。 這個規律同樣適用于工作中的信息整理。 總量限制“7:5:1法則”的思考方式 找不到想要的物品的狀態是“物品(文件等)的通道”受到阻塞時發出的信號。“7??5??1法則”的目的就是讓你遠離這種狀態。 游刃有余的收納會讓你徹底活用你喜歡(必要)的物品。 這就是所謂的斷舍離。 斷舍離讓你認清自我 我們都喜歡找借口,而且非常喜歡為自己找借口。這是一個讓人頭疼的現象。 就拿整理文件這么一件事來說,就有“現在很忙(過會兒再做)”“今天太累了(下次再做)”等形形色色的理由。在如此多的借口之下,斷舍離的進程只得一拖再拖。結果桌子周圍就變成了“倉庫狀態”。*后,連什么文件大概在什么位置都搞不清楚。 斷舍離是通過物品認識自我的過程。 拖延斷舍離進程的時候,你要多問問自己“為什么不整理文件”。 恐怕很多人不整理的根本原因都是“嫌麻煩”吧! 那么,我們真的天生“怕麻煩”嗎?在公司里,既逃不掉上司的審核,也躲不開下屬的視線。在這樣一個處處受人監視的環境下,所有人都會有所顧慮,生怕一旦給人留下“怕麻煩”的印象,就會影響自己在公司和客戶心目中的形象。 其實,在整理桌子抽屜的過程中,也隱藏著很多讓你審視自己的線索。不妨問問你自己,是不是無法迅速找到重要的東西?是不是有很多支相同顏色的圓珠筆或簽字筆,在它們身上浪費了不少時間?如果是的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通過物品看到的自己會原樣地呈現在工作當中。說得直接一點,“不擅長整理,總是拖延整理”的人,在工作中一定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在你做一個新產品的創意策劃時,如果嫌收集市場信息麻煩,就不可能自信滿滿地在會議上發言,更不可能推動整個企劃順利進行下去。 假如你認為工作與整理是兩碼事,那我不得不提醒你,這又是一個借口。 “斷”讓你溫暖, “舍”要滿懷謝意,“離”要充滿理解 斷舍離主張告別不需要、不合適以及不舒服的東西。 除了要“舍棄”東西,還要從入口“斷絕”無用的東西侵入,并決絕地與“扔掉覺得浪費”、保留下來也沒有任何用處的東西“分離”。 但是,斷舍離并不是說要把東西徹底處理得一干二凈。 有人曾憂心忡忡地問我,“收藏品是不是斷舍離的對象”。我要解釋的是,只要收集的東西對你來說很有必要,并且能讓內心感到安寧,那它對你來說就是有用的東西,就應該保留下來。 其實,不扔也是一種斷舍離。 斷舍離并不是為了達到扔掉、去除的目的,而是為人們提供一種正視物品的途徑。如果某件東西不適合扔掉,舍棄掉對自己無益,而且你對它也沒有多余的執念,那斷舍離的結果就是選擇將其保留下來。 不需要的東西消失,無用的東西不侵入,就能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處在這樣的空間里,心情會像沐浴著陽光一樣溫暖。 此外,在你扔掉現在不需要的東西的時候,其中一定會有從來都沒用過的東西。它們一直沒有發揮過自己的作用!比如,在電器城一時沖動購買以后從沒有用過的手機殼,別人贈送、自己卻不喜歡的昂貴名片夾等。像這種“擁有卻不曾使用”的東西,相信每個人至少都會有一兩件。 人類之所以制造物品,主要目的就是讓它們實現某項功能。但是,我們卻沒有給它們提供實現功能的機會,只是讓它們終日虛度了光陰。假如我們是物品的話,一定會很不甘心、很難過吧! 一直被放著的物品,多半今后也不會被使用。與其那樣,倒不如來一次斷舍離。 斷舍離的時候,對沒有使用就扔掉的物品要懷著“對不起”的心情,對使用后扔掉的物品要持有“謝謝”的態度。 斷舍離的“舍”由“謝罪”和“感謝”組成。 斷舍離的“離”,即對物品不執著的內心。不執著,不代表不關心。通過衡量需要、適合、舒服與否進行取舍抉擇,經意識判斷“不要”的東西,要果斷與之分離。 如果對“舍”感到抗拒,就要深入追究理由,進而提高分離的水準。不斷重復之后,你就能做到從入口阻止無用的東西侵入。 別人好不容易送的一件東西,收下后卻不用的話,東西豈不是很可憐?如果可以拒絕的話,還不如一開始就告訴別人“心意我領了,東西就不要了”,從入口處就果斷地拒絕。 當然,一定會有一些不得不收的場合。 “離”即“理”。按禮節應該收的東西,收下以后思考如何活用這些東西才符合“理”的做法。 收到別人送的東西后,發現實在對自己沒什么用,即使想送給別人,也不要擅自給別人增添負擔。 可能你覺得鋪墊一句“我覺得很適合你”就可以了,其實不然。試想一下,收到東西的人聽到你這么說以后,必然會覺得不得不用。如果他和你一樣,也不需要這個東西的話,你的鋪墊無疑會讓他陷入想扔但無法扔的兩難境地。 相反,如果在送對方東西的時候,只輕描淡寫地說一句“我不用了,給你吧”,對方就不會心存感激。由此可見,措辭是十分重要的。 送給別人東西的時候,不要給對方壓力。我們可以說:“這個東西對我沒什么用處,如果不介意的話,你拿去用吧。如果對你也沒什么用處,就把它扔掉吧。”這種輕松自然的措辭會讓斷舍離更加順利地進行下去。 “離”可以理解為理念、理性、理會、理解、理想的“理”。脫離執著、固執的行為本身和對道理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 不看過去,不看未來, 只關注當下的自我 斷舍離的重心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我們要把主角從物品轉移到自己身上。 并且,時間軸要以現在為基準。既不能和過去糾纏不清,也不能因為對未來感到不安做無謂的應對。 糾纏過去是懷舊或者依賴過往成就的證據,既不會對你有任何幫助,也不能救贖你的靈魂。 提到對未來的不安,我想起了以前在講座上見過的一位年紀比較大的阿姨。多年以來,她一直攢著自己的收入明細,不舍得扔掉。她解釋道,幾年前,養老金記錄的紕漏造成了很大的社會問題。從那以后,她覺得這些明細很可能會在某個需要證明自己已付款的時候派上用場,因此越發不舍得扔掉任何票據。 為將來做準備,應對養老金記錄的遺漏,聽起來都是些不容置疑的理由。但這是真正的原因嗎?在考慮養老金之前,我覺得先要意識到,她在懷疑自己的能力,對自己存在不信任。 事實上,生活在當今社會,我們根本不必擔心以后是不是只能靠養老金過活。 對于很多達到退休年齡后離開公司的人來說,等待他們的說不定是另外一種被工作纏身的人生。我們對未來的設想是自由的,毫無約束的。只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不會再對未來感到不安,就可以從戰戰兢兢度日的痛苦之中解放自我。 斷舍離,要重視現在的自我。 在日本泡沫經濟時期,沒人會料想到經濟高度發展的日本竟然會陷入超低利息的長期蕭條之中。如果你處于經濟如此低迷的時期,我想就算擔心社會保障問題也于事無補吧! 未來如何變化是一個未知數。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明天必然會如期而至”。 是要抱著不安的心情等待即將到來的明天,還是珍惜現在,積極地迎接明天呢? 我想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
工作斷舍離 作者簡介
山下英子,超級暢銷書《斷舍離》的作者。生于東京,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大學期間開始學習瑜伽,并通過瑜伽參透了放下心中執念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隨后便致力于提倡以這種概念為基礎的、任何人都能親身實踐的新整理術“斷舍離”,通過對日常家居環境的收拾整理,改變意識,脫離物欲和執念,過上自由舒適的生活。 從2000年起,以雜物管理咨詢師的身份在日本各地舉行斷舍離講座,引起日本NHK、TBS、東京電視臺、《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各大媒體競相采訪,令斷舍離講座成為社會流行話題,掀起了一輪又一輪全民斷舍離的熱潮,參加講座的學員也日益增多。曾出版過《斷舍離》、《俯瞰力》(中文版譯名《斷舍離?心靈篇》)、《年齡斷舍離》等。
- 主題:
我以前買過送下英子的斷舍離,對我頗有助益,以前做的只是加法,自從看了這本書以后,直到減法的作用也很大,現在時間法越來越繁復,工作越來越索契,所以又買了這本工作斷舍離,希望能對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有幫助,使自己能夠刪繁就減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