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阿拉善文化遺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40452
- 條形碼:9787501040452 ; 978-7-5010-4045-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阿拉善文化遺產 本書特色
《內蒙古文化遺產叢書:阿拉善文化遺產》一書,是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編纂的叢書之一。全書依照時代序列,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漢代、西夏到元、明清時期、近現代等七個部分,每個部分之下,大致依照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四個不可移動文物分類的順序,通過簡練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介紹不可移動文物點。
阿拉善文化遺產 內容簡介
《內蒙古文化遺產叢書:阿拉善文化遺產》綜述介紹的內容主要是阿拉善盟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及以往文物考古工作概況等。附錄主要是對阿拉善盟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拉善盟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一個較為全面的分解統計。
阿拉善文化遺產 目錄
內蒙古文化遺產概論
阿拉善盟文化遺產綜述
文化遺產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青銅時代
漢代
西夏和元代
明清時期
近現代
附錄
表一 阿拉善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表二 阿拉善盟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表三 阿拉善盟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后記
阿拉善文化遺產 節選
《內蒙古文化遺產叢書:阿拉善文化遺產》: 二 阿拉善盟地區歷史簡述 阿拉善高原地區*早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距今1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在雅布賴山脈特格幾格、布布井、額勒森呼特勒、陶蘭高勒等地的山洞中都發現了原始的手形巖畫。巖畫均為褐紅色顏料渲染而成的陰形手印。 其作畫環境、顏料、方法等諸多方面與西方舊石器時代的西班牙卡斯提里奧洞窟巖畫、法國加加斯洞窟巖畫是非常相近的。這說明二者大體上屬于同一社會發展階段的藝術作品。 到了新石器時代,也就是距今8000~5000年之間的氣候環境*適宜期,農耕文明一度向北擴展,其陶器制造技術的影響遠波阿拉善高原。在巴丹吉林沙漠的邊緣和腹心地帶,分布有數量眾多的大大小小的海子。距這些海子不遠的沙地上,被風吹過的地表往往暴露出豐富的遺物,石核、石葉、石片、磨盤、磨棒、陶片等隨處可見,其中不乏新石器時代遺物。據阿拉善右旗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在巴丹吉林沙漠區域,這類遺存發現近50處之多。在賀蘭山西麓的頭道沙子遺址發現了仰韶時期的尖底瓶、淺腹缽殘片和彩陶片。在阿拉善左旗鹿圈山遺址也采集到客省莊文化的繩紋陶鬲。 阿拉善高原南部的河西走廊,水源充足,綠洲農業發達。它所孕育的四壩文化曾經繁盛一時。河西走廊的北界山勢斷續,中間有許多寬廣的缺口。進入青銅時代,原來生活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四壩文化居民有的順額濟納河北徙,有的穿越河西走廊北界的山口,來到阿拉善高原,在那里留下了他們生活的足跡。額濟納旗北部的巴彥陶來遺址就是一處內涵較為單純的四壩文化遺址。另外,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達布蘇圖和哈布塔蓋兩處湖泊附近均發現了典型的四壩文化遺物,如鋸齒狀口沿的灰陶罐、雙耳紅陶罐、雙耳灰陶罐、四系彩陶罐等。與之大體同時,齊家文化的居民也來到了阿拉善高原東部的賀蘭山西麓,據報道1958年曾在巴彥浩特以南的鹿圈山遺址發現了齊家文化的泥質紅陶雙大耳罐。另外,阿拉善右旗文物管理部門曾經先后在巴丹吉林沙漠采征集到近乎完整的2件沙井文化陶鬲,這說明,屬于青銅時代晚期的沙井文化,其影響也到了阿拉善高原地區。 秦末漢初,匈奴勢力日漸強大,占據了阿拉善高原。從此,這里由右賢王等右方王將統領。由于匈奴人不斷南下侵擾,漢初北地、云中、雁門、代郡、上郡等北部邊郡累受其害。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起,西漢政府調整了對匈奴的斗爭策略,連續主動出兵攻打匈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將軍去病、公孫敖出北地二千余里,過居延,斬首虜三萬余級”(見《漢書·武帝本紀》)。在西漢王朝強大軍事進攻的壓力下,匈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合四萬余人來降。西漢政府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阿拉善高原廣大地區始納入西漢王朝管轄。 根據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今阿拉善盟廣大地區在漢代均隸屬于涼州刺史部,其中阿拉善左旗大部分地區和阿拉善右旗東南部部分地區屬武威郡管轄,額濟納旗大部分地區和阿拉善右旗西南部部分地區屬張掖郡管轄。事實上,根據2010年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的初步調查成果來看,西漢時期在阿拉善高原地區所轄領土范圍應當更大,因為在阿拉善左旗中部的哈魯乃山沿線、阿拉善右旗北部的筍布日烏拉山沿線以及中部的雅布賴山沿線都發現有排列整齊的漢代烽燧、城障、天田、當路塞等軍事防御設施。王莽統治時期和東漢年間,由于西北防線的不斷南移,除局部地區仍歸北地郡管轄外,實際上中原王朝已經放棄了對阿拉善高原大部分地區的統治,使這里一度成為鮮卑、羌等北方民族的游牧地。但是,額濟納河流域由于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一直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居延為居成,屬輔成郡(即酒泉郡)管轄。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竇融為張掖屬國都尉,管轄居延等地。漢獻帝建安年問,在此設置西海郡,統領居延一縣。 北周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在居延設置同城戌,治所在今額濟納旗大同城(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編號為“K789障”)。靜帝大定元年(581年),隋國公楊堅篡權,建立隋朝。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同城鎮直接由西涼州統領。唐代,轉屬于甘州管轄。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安北都護府遷至同城,中宗景龍二年(708 年),從同城遷出。大約此后,成立同城守捉。玄宗天寶二載(743年),升級為寧寇軍。德宗貞元六年(790年),沙陀突厥(原為西突厥屬部)被吐蕃降服,不久擺脫吐蕃,自甘州(今甘肅省張掖市)投奔唐王朝,進入賀蘭山區和鄂爾多斯高原。 ……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