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安徽輿情與社會發展年度報告:2013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018718
- 條形碼:9787565018718 ; 978-7-5650-187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安徽輿情與社會發展年度報告:2013 本書特色
現在的輿論、輿情、民意等,我們到底怎樣看待這些概念,或者,我們現在研究的到底是什么,我們絕大多數的研究報告研究的到底是什么。其實,我認為,它研究的不是輿論,而是民間的情緒。這種研究有點類似于,兩個人在發生觀點爭論,我們沒有研究這兩個人的觀點在談些什么,而是研究旁邊的起哄者,看起哄的人誰聲音大,占多大的比例。這樣來說,我們到底是在研究輿人之情即輿人的情緒,還是輿人之論?如果要研究輿人之情,該怎么研究?這個研究到底有什么意義?無非是誰的嗓門大一些,無非哪邊的人多一些。嗓門大、說的人多,自然它能產生壓力,產生一些影響。《安徽輿情與社會發展年度報告(2013)》不斷探討和研究以上的這些問題。
安徽輿情與社會發展年度報告:2013 內容簡介
我們整個輿情或者輿論研究是重描述輕規范。描述解決“是什么”問題,這當然是首先需要弄清楚的問題。但是,僅僅停留在這個問題上還遠不夠。在這基礎上還應該進一步研究為什么是這樣、還可能有什么樣態、應該怎么樣等,在“描述”的基礎上還需加強“規范”。只有在了解了這些情況后,才對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諧社會的建設有更大意義。 《安徽輿情與社會發展年度報告(2013)》給讀者帶來一些思考。
安徽輿情與社會發展年度報告:2013 目錄
輿情篇
社會化媒體中“日常環境抗爭”的信息流動機制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輿情生態演變機制及其特點分析
危機傳播語境下微博意見領袖的引導路徑——基于“夏俊峰案”微博數據的分析
“松散集合體”:情感視角下的網絡動員分析——基于“夏俊峰案”的互聯網文本
2013年國內輿情趨勢年度報告——從網絡熱詞流行語視角分析
從情緒的宣泄到理性的回歸——關于“合肥少女毀容事件”的輿情研究
從輿論治理到社會治理:政府危機應對的思維轉變——以兩地“懸浮照事件”為例
政務微博引導網絡輿情熱點方式探析
服務創新與行政管理的博弈——打車APP之爭背后的輿情分析
對“合肥市民眼中的醫患關系”的輿情研究
關系強度對政務微博擴散的影響研究——基于安徽省教育廳政務微博的研究
形象篇
安徽質檢形象建構與維護研究——基于對1000份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
外宣類政務微博的對話傳播研究——以“南京發布”為例
大建設浪潮與中國城市想象——以《合肥晚報》《新安晚報》房地產廣告為個案
新傳播革命視域下政府形象建構的路徑選擇——以安徽省三大政務微博為例
幸福在哪里?——以合肥成為“中國*幸福城市”為例解讀當下幸福感
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文創產業中“懷舊”因素的應用——臺北與無錫的比較
理論方法篇
網絡輿論研究歷史與現狀之檢視(2003——2013)——基于新聞傳播學四份期刊的考察
CATI:調查方法在輿情調查中的應用效果分析——以11項輿情調查為例
報告篇
合肥市民對2012年安徽省兩會關注情況的輿情調查
合肥市民關于“毒膠囊”事件意見態度調查
合肥市民關于安徽精神形象的態度調查
合肥市民對釣魚島事件國民行為的意見態度調查
合肥市交通狀況的意見態度調查
合肥市民對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注情況調查
關于合肥市民如何度過國慶假期的輿情調查
安徽輿情與社會發展年度報告:2013 節選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輿情生態 演變機制及其特點分析 李彪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一、十八大以前的社會輿情演變及關鍵節點 正如了解一個城市的清潔程度只需了解其公共廁所的清潔程度一樣,如果想對十八大之前的社會輿情演變有比較系統的了解,必須通過幾個關鍵節點和標志性事件來對其發展的脈絡進行素描式的勾勒。 (一)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切以階級斗爭為綱,民間輿論場蕩然無存 新中國成立后到“文革”這段時間,由于社會信息流通不暢、非正常化的政治環境和思想教育等原因,整個社會輿論生態呈現出由官方話語完全主導、民間輿論基本消失的狀態,民間輿論依附于按指令辦事的官方輿論而存在,社會輿論眾口一詞,事件真相和民意民聲被刻意扭曲、為政治服務的色彩十分濃厚。*為典型的代表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實際死亡約24.2萬人。而地震發生后的次日,《人民日報》采用新華社通稿方式對災難進行報道,消息標題為《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強烈地震災區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發揚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災》,而對傷亡人數等*重要的信息未予披露,僅用“震中地區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一語帶過。災難報道被處理成抗災報道,淡化災情、片面擴大人的精神力量,這樣的后果就是公眾的知情權被置于不顧、無法有為地介入和參與討論。這段時期,在動輒得咎的政治大背景下,公眾的社會話語表達空問和平臺基本喪失殆盡。 (二)1995年《華西都市報》的創辦:民間輿論場萌芽 改革開放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政治、思想改革直接導致國家控制的減弱和社會再生,公民合理合法的私人空間不被侵犯,更多人對于參與社會事務、表達個人訴求的公共領域有了進一步訴求。1995年元旦,中國**份都市報——《華西都市報》在成都誕生,都市報的創辦實現了報紙從政治宣傳工具向新聞傳播工具的歷史性回歸,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都市報異軍突起的輝煌歲月里,都市報對于反映市民呼聲、滿足市民訴求、構建公共領域具有重要作用。民間社會輿論場開始萌芽,民間話語表達開始出現,并呈現出市民化的特點,但由于都市報的言論活動仍然受到行業規則的限制,這一時期的民間輿論有所興起,但仍然受到官方輿論的制約和管控。 (三)1997年互聯網進入中國:兩個輿論場的提出 1997年隨著國內**個網站——神州學人的上線,互聯網開始進入中國,傳統新聞媒體躍躍欲試,一系列網絡新聞媒體開始出現并且隨著改革的深化,下崗人員增加,部分職工生活困難,再加上腐敗現象滋生,治安形勢嚴峻,圍繞這些社會熱點,人民群眾議論紛紛。此時的互聯網論壇雖然還沒出現,但媒體渠道的多元化,使得社會民眾的話語表達空間開始不斷拓展,民間社會話語場域的萌芽開始在互聯網的春風下茁壯成長,時任新華社總編輯的南振中關注到了這種現象,并于1998年1月提出了“兩個輿論場”的判斷,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著“兩個輿論場”:一個是老百姓的“口頭輿論場”;一個是新聞媒體著力營造的輿論場。民間輿論場經過不斷發展開始被主流社會人群發現并認可。 ……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