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711421
- 條形碼:9787548711421 ; 978-7-5487-114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研究 內容簡介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研究》首先根據國內外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分析城市群理論、生態經濟學理論、生態承載力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動態和綜合述評,解構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群生態承載力的機理,然后從外在現象到內部機制,從單一到復合,從描述統計到數學建模,建立復合Logistic發展模型、資源供需平衡分析模型,城市群生態承載力的指標體系等,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地研究城市群生態經濟系統的物質、能量、人口、價值、信息的流動與轉化,分析城市群生態承載力的狀況,使之成為城市群可持續發展問題描述、系統評價、預測、控制、管理、監測、決策等研究和實踐的基礎和工具。根據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群生態承載力的理論體系,以長株潭城市群為實例,在分析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經濟系統的基礎上,診斷和把脈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的動態演繹機制,判斷長株潭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狀況,確定長株潭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優化方案,提出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改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導向措施、推進路徑和對策,為長株潭城市群可持續發展提供戰略決策依據和建議。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研究 目錄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內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術路線
第2章 相關研究進展與述評
2.1 城市群理論綜述
2.1.1 國外對城市群研究進展
2.1.2 國內對城市群研究進展
2.1.3 城市群研究綜合述評
2.2 區域生態經濟學理論研究綜述
2.2.1 國內外對區域生態經濟學研究進展
2.2.2 區域生態經濟學研究綜合述評
2.3 生態承載力理論研究綜述
2.3.1 國外對生態承載力研究進展
2.3.2 國內對生態承載力研究進展
2.3.3 生態承載力研究綜合述評
2.4 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綜述
2.4.1 國外對可持續發展研究進展
2.4.2 國內對可持續發展研究進展
2.4.3 可持續發展研究綜合述評
2.5 生態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耦合研究綜述
第3章 城市群生態經濟系統的機理分析
3.1 城市群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分析
3.2 城市群生態經濟系統的功能分析
3.3 城市群生態經濟系統的機制分析
3.3.1 城市群生態經濟系統的承載機制
3.3.2 城市群生態經濟系統的運行機制
3.3.3 城市群生態經濟系統的調控機制
3.4 城市群生態經濟系統評價
3.4.1 生態經濟系統健康
3.4.2 生態安全
3.5 本章小結
第4章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群生態承載力的綜合評價模型
4.1 城市群生態經濟系統復合Logistic發展模型
4.2 資源供需平衡分析模型
4.2.1 能值分析的生態承載力復合模型
4.2.2 基于能值改進生態足跡的生態承載力復合模型
4.3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群生態承載力指標體系
4.3.1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群生態承載力指標體系研究框架
4.3.2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承載力指標體系構建
4.3.3 指標體系層次分析
4.3.4 權重的確定
4.3.5 數據標準化
4.3.6 定量評估模型
4.4 本章小結
第5章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核算
5.1 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經濟系統分析
5.1.1 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系統分析
5.1.2 長株潭城市群社會經濟系統分析
5.1.3 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經濟系統的主要問題
5.2 長株潭城市群復合Logistic發展曲線
5.3 基于能值分析的長株潭城市群演變態勢分析、
5.3.1 基于能值分析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經濟系統演變態勢分析
5.3.2 基于能值分析的長沙、株洲和湘潭三市的生態經濟系統的比較
5.4 基于能值改進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足跡演變態勢分析
5.4.1 基于能值改進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足跡的計算
5.4.2 基于能值改進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的計算
5.4.3 生態盈虧的計算與可持續性分析
5.5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指標體系核算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狀況未來動態預測及評價
6.1 生態承載力未來預測情景規劃和條件分析
6.1.1 生態承載力未來情景規劃的構思和城市群國內外發展模式分析
6.1.2 長株潭城市群的發展機遇和功能定位
6.1.3 長株潭城市群“環境曲線”和跨越式發展
6.2 長株潭城市群未來可選發展方案設計和優化方案的確定
6.2.1 長株潭城市群未來可選發展方案設計
6.2.2 長株潭城市群優化方案的確定
6.3 本章小結
第7章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改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的措施和對策
7.1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改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導向措施
7.1.1 系統視角的導向
7.1.2 規劃視角的導向
7.1.3 空間視角的導向
7.1.4 響應視角的導向
7.2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提高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推進路徑
7.2.1 走創新發展之路,加強項層設計和系統調控
7.2.2 走集約發展之路,優化能值結構
7.2.3 走融合發展之路,促進能值匹配
7.2.4 走綠色發展之路,增加生態承載力
7.3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改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對策
7.3.1 基于Logistic發展曲線的長株潭城市群可持續發展對策
7.3.2 基于能值分析的長株潭城市群可持續發展對策
7.3.3 基于能值改進生態足跡的長株潭城市群可持續發展對策
7.3.4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改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承載力指標體系的對策
7.3.5 基于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7.3.6 基于“兩型社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7.4 本章小結
第8章 結論與展望
8.1 主要研究結論
8.2 創新點
8.3 存在的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