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學歷史的跟蹤-198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著述史料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18567
- 條形碼:9787010118567 ; 978-7-01-01185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歷史的跟蹤-198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著述史料輯 本書特色
本書集資料性(著述資料、著述者資料),訪談,論述及反響于一體。沿著兩條線索梳理中國當代文學史史料:一是文學史敘事的沿革,文本史料既體現歷史的完整軌跡,又體現代表性和史料的典范價值。二是文學史敘事理念的發展脈絡,既關注與文學史同時代的理念闡釋,也重視當下前沿性文學史理念對于過往文學史理念的反思和整合;凸顯當代文學史敘事的現代性理念及其特有的文學史敘事形態,并包容文學史敘事的不同理念和見解。本書包括“著述現場”10篇左右;“理念建構”10篇左右;“反響與爭鳴”10篇左右;“史家訪談”5篇左右。
文學歷史的跟蹤-198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著述史料輯 內容簡介
本書集資料性(著述資料、著述者資料),訪談,論述及反響于一體。沿著兩條線索梳理中國當代文學史史料:一是文學史敘事的沿革,文本史料既體現歷史的完整軌跡,又體現代表性和史料的典范價值。二是文學史敘事理念的發展脈絡,既關注與文學史同時代的理念闡釋,也重視當下前沿性文學史理念對于過往文學史理念的反思和整合;凸顯當代文學史敘事的現代性理念及其特有的文學史敘事形態,并包容文學史敘事的不同理念和見解。本書包括“著述現場”10篇左右;“理念建構”10篇左右;“反響與爭鳴”10篇左右;“史家訪談”5篇左右。
文學歷史的跟蹤-1980年以來的中國當代文學史著述史料輯 目錄
一、著述現場 當代文學史寫作及相關問題的通信 編寫當代文學史的幾個問題 一、當代文學史的新與舊 二、敘述文學史的立場不能自相矛盾 三、歷史在個人切身體會中獲得理解 四、盡量將學術思考放進文學史的教學中 我們應該怎樣重寫中國當代文學史 文學史研究的“當代性”問題——在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的講演 一、歷史研究回答當今的問題 二、當代性也是一個歷史概念 三、“新方法”和“舊結論” 四、包含著過去作品的“體系”性眼光 當代文學史教學的困境與對策 一、歷史與困境 二、對策與思路 “關聯研究”與當代文學史論述二、理念建構 論“20世紀中國文學” 文學史并非觀念史 在多重空間里沉潛與運思——中國當代文學學科建設進言 論中國當代文學 一、置身于特殊的人文環境中 二、時代頌歌與民族悲歌 三、功利性與目的遷移 四、代言者與文學個人主義 五、運動的文學和文學的運動 “當代文學”的概念 一、“新文學”與“現代文學” 二、“當代文學”的生成 三、對“當代文學”的描述 四、概念的分裂 當代文學史的邏輯建構——兼評當代文學研究的一種思路 中國當代文學史史學觀念筆談 北京大學中文系李楊:沒有“十七年文學”與“文革文學”,何來“新時期文學”? 昌切:學術立場還是啟蒙立場 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孫紹振:審美歷史語境和當代文學史研究 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南帆:文學史寫作:個人話語與普遍話語 浙江大學國際文化學系徐岱:觀念更新與當代文學史寫作 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鄭家建:文學史敘述的基本問題:框架、形態和時間 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毛丹武:文學史寫作:詩學還是文化學三、反響與爭鳴 評四部中國當代文學史 敞開與遮蔽:文學史敘述方法及其限度——以洪子誠著《中國當代文學史》為中心 一、啟發與突破:以“重寫文學史”為學術起點 二、“當代文學”內涵:從“話語形成”到“自然時空”的悄然轉化 三、“一體化”的實現與解體:文學史觀、敘史情節 結構的洞見與遮蔽 當代文學史寫作:原則、方法與可能性——從陳思和主編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談起 一、“潛在寫作” 二、“民間意識” 三、“本質論”與“知識考古學” 當代中華文學:語境、內涵和意義——以若干當代文學史教材為例四、史家訪談 四部當代文學史許子為 當代文學史敘述與理念建構——洪子誠教授訪談錄 知識分子精神與“重寫文學史”——陳思和訪談錄 文學、歷史和方法——程光煒訪談錄 一、80年代文學作為方法 二、文學史研究的興起 三、整體觀和經驗論附錄中國內地已出版“當代文學史”73種(截至2008年10月)后記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