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父子敘事書寫與中國現代文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557638
- 條形碼:9787564557638 ; 978-7-5645-576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父子敘事書寫與中國現代文學 內容簡介
本書從封建倫理制度的主軸 —— 父子關系的角度切入, 在剖析作家們情感矛盾和價值取向的同時, 試圖進一步深化對現代文學的研究和闡釋。**章主要從“專制的符號”、“隱形父親”、“父權”的喪失以及“理想楷模型父親”等四個類型, 闡釋“父親”形象在文化層面上被賦予特定的象征意義。第二章分類剖析肩負家族重荷無望掙扎的“長子”、決裂與皈依之間徘徊游離的“逆子”以及虛無幻滅中靈魂永墮的“不肖子”。第三章從新文學作家重建現代家族倫理談起, 闡釋試圖以“他者”話語擠壓和排斥傳統“孝”的話語來角逐合法地位的“人子”從對“父親”貶抑、變形甚至驅逐到潛意識的心理認同, 導致“父親”形象從被顛覆、解構甚至篡弒到又被重新神圣化。
父子敘事書寫與中國現代文學 目錄
**章 從貶抑到心理認同的“父親”
**節 “專制的符號”及“父親”的缺席
第二節 隱形父親
第三節 情感的復雜及“父權”的喪失
第四節 以愛的面目出現的“理想楷模型父親
第二章 心態迥異的各色“人子”
**節 肩負家族重荷無望掙扎的“長子”
一、負重的蝸牛
二、繡在屏風上的鳥
三、重家輕己的長子群體
第二節 決裂與皈依之間徘徊游離的“逆子”
一、追求個性解放的青年群體
二、“野性”的性格特征
三、野性與叛逆并舉的性格特征
第三節 虛無幻滅中靈魂永墮的“不肖子”
一、倫理喪失約束力
二、陳腐觀念與現代文明對抗
三、應有盡有的“不肖子”形象
第三章 父子關系的變遷
**節 時勢抑或人事
一、五四時期的啟蒙
二、思想啟蒙及文化覺醒
三、人文主義的自覺回歸
第二節 反叛與皈依之間
一、對傳統文化的反叛
二、理性的反叛與舊家庭的陰影
三、創作中的矛盾
第三節 抗戰時期現代作家的家國情懷——以老舍為個案
一、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追慕與摯愛
二、抗戰改變了一切
三、“周作人事件”及“與抗戰無關論”
四、從市民文化中汲取養分
五、家國同構的文化傳統
第四節 現代女性作家創作中的家族悖論——以張愛玲為個案
一、五四時代的婦女解放思潮
二、對自主愛情的頌揚與禮贊
三、作者筆下的“父親”形象
四、對強權世界的厭惡與痛恨
五、心理、情感上對家的尋找與歸依
參考書目
父子敘事書寫與中國現代文學 節選
《父子敘事書寫與中國現代文學》: 與《雷雨》中扭曲、畸形、變態的家庭關系敘述截然不同,老舍創作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長惠幼順的和諧融洽家庭模式,在生動塑造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規范的模范家庭的同時,也顯示了老舍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追慕與摯愛。自幼喪父的老舍對眼前世界的*初認知與理解源自于母親“生命的教育”。為勉力維持幾個孩子的日常生活,含辛茹苦的母親起早貪黑為社會*底層的屠夫、商販洗衣縫補的形象深深銘刻在老舍的記憶深處:“為了我們的衣食,母親要給人洗衣服,縫補或裁縫衣裳。在我的記憶中,她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兩大綠瓦盆,她做事永遠絲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戶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她也洗得雪白。母親的這點軟而硬的個性,也傳給了我,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①母親勤勞善良、樸實能干的性格深深影響到了成長中的老舍,同時,他在潛移默化中也學到了義氣與剛強:“我自幼便是窮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親的影響。她是個愣挨餓也不肯求人的,同時又是對別人很義氣的女人。……剛強,使我容易以個人的感情與主張去判斷別人;義氣,使我對別人有點同情心。”②母親過世后,老舍常常回憶起她的音容笑貌,回想起母親在自己幼年失怙的成長之路上耳提面命時的循循善誘。“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的起碼有百位教師吧,……但是我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③ 在北京貧民窟小羊圈胡同里艱難度過童年、少年時代的老舍,除了終日低頭勞作的可憐又可親的母親外,接觸交往*多的是處于社會*底層的走夫販卒、手工工人、私娼暗妓等城市貧民。城市貧民出身的老舍對北京*底層的民眾痛苦絕望又奮力掙扎的生存現狀有著感同身受的切膚體會,在他俯下身來審視書寫社會弱勢群體眾生相的同時,也奠定了他以庶民知識分子心態為*底層城市貧民群體代言的悲憫情懷。“我們忠誠于生命,便不能不寫了……我們不許再麻木下去,我們且少掀兩回《說文解字》,而去看看社會,看看民間。……看生命,領略生命,解釋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創作!不要浮淺,不要投機,不計利害。活的文學,以生命為根,真實做干,開著愛美之花。”①老舍雖然是滿族人,但是自幼在*重視倫理禮儀、*富有儒家傳統文化底蘊的北平成長,長期深處其中耳濡目染,北平大街小巷里熟悉的人、事、風景與味道早已經浸潤到他的骨髓與靈魂深處。“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風景、味道,和賣酸梅湯杏兒茶的吃喝的聲音,我全熟悉,一閉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張彩色鮮明的圖畫浮在我的心中。”②北平,承載著老舍對母親刻骨銘心的思念以及潛滋暗長的故園情節,成為他終生再也割舍不下的靈魂棲息地。正是這種故園情結與傳統士大夫“修身、治家、齊國、平天下”精神交融共生,老舍真正認識到了文藝與文藝工作者濟世報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四世同堂》中*讓受眾推崇與贊許的是祁家幾代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良好家風與家人之間唇齒相依、休戚相關的血緣親情。祁老人德高望重、勤勞簡樸,雖然身為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尊者,但他與《雷雨》中的周樸園、《家》中的高老太爺等父權專制典型明顯不同,對家庭里的每一個成員都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一言一行中洋溢著傳統文化“為人父者,慈愛而教”的韻味。對私自離家參加抗日運動的孫子瑞全雖然有些不滿,但是并沒有刻意阻攔,只是要求瑞全參加過自己的生日再走。“單單快到我的生日,你教老三走!你等他給我磕完頭再走也好哇!”“他只希望能在自己的長條院子里搭起喜棚,慶祝八十整壽。”四世同堂是傳統中國家族*高的夢想,也是祁老人在街坊鄰居、親朋好友中間享有盛譽的根本所在。作為耄耋之年的老人,希望在自己八十整壽時家人團圓,完全屬于人之常情的自然流露,并未有任何過激的舉動。即使瑞全不辭而別,慈愛善良的祁老人還多次暗暗為孫子的安全擔心。 ……
父子敘事書寫與中國現代文學 作者簡介
解浩,男,漢族,河南省西華縣人,現工作于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副教授,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文學碩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傳統文化研究。近年來,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2篇,其中核心刊物5篇,CSSCI收錄3篇;承擔課題12項,其中省級課題6項:論文榮獲河南省優秀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及河南省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等獎勵6項。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