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2014-中國企業發展年度報告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3113337
- 條形碼:9787313113337 ; 978-7-313-1133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14-中國企業發展年度報告 內容簡介
《中國企業發展年度報告(2014)》重點闡述了2013年中國企業發展總體概況;聚焦討論了2013中國企業發展的幾個熱點問題,包括并購潮、地方債、互聯網金融、企業跨界、中國樓市等;列舉了2013中國企業新聞摘要。 《中國企業發展年度報告(2014)》讀者對象為企業家、企業高管,全球商學院的教師、學生,以及對企業管理感興趣的其他人士。
2014-中國企業發展年度報告 目錄
第二篇 熱點聚焦
“雙11”背后的搏殺
“地方債”沉重的經濟壓力
“烏龍指”暴露的監管缺陷
“并購潮”帶來的戰略思考
“攻堅戰”提出的深刻問題
互聯網企業強勢進軍金融業
民營企業發展的艱難、曲折與希望
企業跨界擴張的豪情、張揚與憂慮
抑制“三公”消費下的中國餐飲業
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熱點
“錢荒”背后的中國銀行業眾生相
潮漲潮落的中國樓市與房地產企業發展
第三篇 2013年中國企業新聞摘要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后記
2014-中國企業發展年度報告 節選
作為全球*大的工程承包公司之一,中國中冶本身的核心業務為專業設計和建設冶金工程承包。在鞏固、發展傳統工程承包業務的同時,公司也開始拓展其他業務領域,包括資源開發、裝備制造及房地產開發等業務。因受鋼鐵行業宏觀調控影響,中冶公司近年來大力推進業務多元化,希望以此提高非冶金工程業務的收入比例,增加資源開發及房地產開發等非工程承包業務對公司業績的貢獻。然而,一方面,由于歷史遺留原因和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引發上游對冶金工程需求下降,主業面臨較大經營壓力;另一方面,海外項目拓展并不順利,中國中冶澳洲項目成本高企,使得其盈利能力大幅削弱。在內外壓力并施的過程中,中國中冶2012年巨額虧損69.52億元,成為僅次于中國遠洋的虧損榜“探花”。在其披露的《2012年度業績報告》中顯示,在四個主營業務構成中,中國中冶2012年只有房地產業務實現了營業收入的實際增長。其中,工程承包業務收入1750億元、裝備制造業收入113億元、資源開發業務收入28億元,同比下降分別為3.13%、20.55%、45.16%。雖然房地產業務實現了營業收入的增長,但是房地產業務實現的增長相比企業的虧損只是杯水車薪,而且中冶涉足地產業務較晚,已錯過了房地產黃金10年,地產業務在公司內也獨木難支。在這樣的情況下,僅憑房地產業務實現了收入的實際增長,就繼續進行房地產領域的擴張,*終會引發更嚴重的問題,經營還是難以運行下去的。 對于此次地王被收回的事件,有輿論表示“這很可能是地方政府在暗地里幫助中冶減輕負擔,中冶虧損嚴重,資金難以周轉,政府暫時以拆遷、規劃等理由收回,讓中冶恢復元氣。按照南京的慣例,國土局不會主動收回剛成交不久的地塊,中冶應該是無法承受項目開發所帶來的巨大資金壓力而主動退地。”且不論這樣的推斷是否正確,中冶的巨虧是不爭的事實。企業的經營發展不能孤立來看,結合國際國內的經濟發展形勢,宏觀經濟進入下行周期,許多企業希望通過多元化經營來度過企業發展的寒冬,如“養豬”等非鋼產業也成了武鋼抵御寒冬的重要支撐。但是多元化經營究竟該如何進行?本身就值得企業仔細研究。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做決策,盲目的多元化,不看清楚局勢,將戰線拉得太長,管理混亂,*終將導致巨虧,多元化的救贖變成了負擔。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央企深化改革,央企多元化經營應成為改革考慮的問題之一。企業改革,應該關注企業結構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升級,在走多元化道路時,能結合自身的實際的情況,而不是盲目擴張。 一般來說,在不景氣的時期,企業會在業務線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和收縮,逐漸退出與主業關聯度低、扭虧無望的業務。但是中冶等央企在經營上不完全需要對投資者負責,而是需要完成國資委提出的目標,這使得央企在經濟下行周期中逆勢擴張,試圖做大做強。一旦遇到下行周期出現巨虧,非但無法完成任務還會適得其反。四、民企與央企矛盾持續 國企的弊病,國企呈現的問題使得2013年國企改革呼聲不斷。其中,很大一部分聲音認為,應該打破國企的壟斷地位,這又必然牽涉到民企與央企的矛盾。2013年,民企與央企的矛盾仍在繼續,也正是因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更加劇了改革的呼聲。民企與央企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什么方面?國企的改革又該如何處理這些矛盾?國企與民企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國企改革,不能讓民資成為墊腳石。國企與民企*主要的矛盾表現在資源的分配上。隨著改革的深人,市場的發展,經濟環境的變化,國企的優勢在減弱。因此,國企改革,在處理國企與民企的關系時應更為謹慎。 2013年民企與國企矛盾爆發*為典型的例子應該是云南白藥股權案。2009年9月,云南紅塔與陳發樹簽訂《股份轉讓協議》,雙方約定陳發樹以33.54元/股的價格,購買云南紅塔手中的6581.39萬股云南白藥股份,股權轉讓總價超過22億。然而,如今股權已升值20多億,但相關股權紅塔方面遲遲未能過戶,至2012年1月17日,中國煙草總公司稱“為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不同意本次股份轉讓”。至此,在等待超過800天后,陳發樹的云南白藥股權轉讓合同被正式拒絕。陳發樹僅相當于做了無息存款的投資,損失慘重。2012年12月28日“云南白藥股權糾紛”案在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正式宣判。審判法院除了確認《股份轉讓協議》合法有效外,原告方陳發樹的其他請求均被駁回。中煙為何原先同意交易后來又拒絕交易,除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這個理由之外,沒有更多的解釋。紅塔、中煙等相關企業應該主動將合同履行情況告訴陳發樹,能履行就履行,不能履行合同說清情況,并承擔相應的責任。但相關國企收了22億交易款之后,一直保持沉默。2009年的山西煤改也讓民資很受傷。這場“政府意志牽頭、國企收編中小煤礦”的運動,一夜之間就讓民資出局。類似的還有2003年陜北政府強制將民營油井全部收回事件。如果沒有相應的法律保護民資權益,民資甚至有可能成為國企改革的墊腳石。國企的強勢不無道理。截至2012年底,百余家歸屬于國資委的央企資產總額達30萬億元,與全國1000萬戶私營企業資產總額相當。“中央隊”呈現出“以一敵十萬”的強悍實力。盈利方面,僅五家國有銀行全年利潤就相當于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的凈利潤總和的兩倍。懸殊的實力差距使民企在與國企的合作中很難獲得平等地位,即使出資人股國企也很難獲得話語權。部分國企的政企不分也導致民企遭遇“非常”待遇。既不平等又無保障的合作只能令民企望而卻步。 國企與民企的矛盾一方面提高了改革的呼聲,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改革的困難。首先應明確國企與民企的關系。國企與民企不應該是“你死我活”的關系,無論民營還是國有,都是中國企業,它的標簽上都寫著“中國”兩個字。即便國企和民企有一定的互相競爭的關系,但更多的應該是互為補充的關系,像中國移動,一家中國移動帶動了中小企業1000多家,包括華為和中興,都與中國移動帶動有關。政府在處理國企與民企關系時也應該更為客觀;第二,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詳見表4)。從各國的國企改革路徑看,都遵循引入非國有企業,激活競爭,提高企業活力的模式。對于國外的經驗,不能照搬照用,但在考慮國情的情況下,還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
2014-中國企業發展年度報告 作者簡介
王方華,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特聘顧問、中國企業發展研究院理事長。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中國企業發展研究院院長。 主要研究方向為市場營銷、戰略管理、企業發展理論。在國內外管理學、經濟學的刊物上發表了200余篇文章,出版了40多本專著和教材。2002年獲國務院突出貢獻專家津貼,2004年被亞洲人力資源協會評為“商學院領導成就獎”,2005年被CCTV評為“推動中國MBA發展人物”。 兼任國務院學位辦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市場學會副會長、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副理事長、上海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兼《上海管理科學》主編、上海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副會長、上海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創意產業協會副會長。
- >
莉莉和章魚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