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文化民生論 本書特色
《文化民生論》圍繞文化民生主題,梳理現代漢語文化精神內涵,辨識紛亂的文化現象中對于文化的種種錯覺和誤解,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的實踐經驗與理論支撐,提出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認同難題及其解決路徑。
文化民生論 內容簡介
《文化民生論》分為“文化精神論”、“決策咨詢篇”、“生活體驗說”和“人文隨筆錄”四個部分,輯錄作者近年來參與上海市及部分區縣一些重大文化咨詢調研的方案策劃和經驗體會,尤其是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剖解社區文化民生建設中的是非與得失,努力尋求現代化從作為奮斗目標,到只能作為一種方式手段的轉換軌跡,積極思考如何實現國家有主張、人民有尊嚴的文化民生理想。
文化民生論 目錄
檢討我們的文化觀念
文化的前提是科學的有限性
文化是人性的有效傳遞
文化存在方式的特殊性
文化的三個基本范疇
文化具有賦予意義的功能
時間是文化的坐標
文化,有時也是致命的
現在我們距離文化有多遠
現代化只能是手段,不能是目的
剔除“軟實力”概念中的霸權意識
中同現代化進程中的幾個文化問題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文化民生與文化軟實力
走出“送文化”的誤區
第二輯決策咨詢篇
建立文化軟實力指標體系的可行性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文化工作脈絡
建立城市雕塑的公共文化保障機制
關于建立城市文化預警機制的對策研究
關于“藝術銀行”項目的可能性報告
對莫干山路50號蘇州河藝術倉庫的調查報告
關于發展朗誦培訓業的可行性研究
與“群眾文化”相關的若干概念分析
放大“城市*佳實踐區”的社會效應
閔行文化資源調查報告
加快城區文化發展,增強閔行軟實力建設
召稼樓古鎮開街儀式策劃建議
國內汽車文化及相關活動情況分析
積極倡導汽車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提案
……
第三輯生活體驗說
第四輯人文隨筆錄
后記避免工作中的文化短板
文化民生論 節選
第三類科學叫做博物學,實際上是一種*古老原始的科學類型,它表達了人和自然內在的、神秘的關聯,因為人本身是出自大自然的,所以他本能地要認識周圍的事物,比如什么是可以吃的,什么是有毒的,什么是可以治病的,這就是博物學知識,這些知識在所有的文明社會都是*基本的知識。這些博物學知識一直到近代早期仍然起支配作用,只是隨著第i類科學,即筆者稱謂的試驗科學(近代科學)的出現,才慢慢消失了。過去的博物學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全部包含在內,但是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都統統以這樣那樣的方式被納入了實驗科學的范圍,成為專門的學科領域。博物學在今天反而成了一種業余愛好。
近代中國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應對來自西方列強的侵略。先進的中國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科學和民主就被認為是洋人的“長技”。在這個語境之下,“科學”其實更多情況下指的是現代西方的技術,是導致“堅船利炮”的東西。在現代漢語中,“科學”經常被讀成“科技”,原因就在這里:中國人其實更關心的是“技術”,對“科學”并不熟悉,也不太關心。
中國人對科學的理解常常是單一的、片面的,我們缺乏一個健康的文化生態。西方的科學家有相當一部分自主性很強,追求那種希臘式的自由科學理想。在中國則幾乎沒有科學家可以獨善所處的環境,既難以持守希臘理性精神,也失去了博物學精神。西方宗教、文學、哲學很多都對科學并不太友好,比如教會總是要說幾句達爾文進化論的壞話,文學藝術也經常挑科學的刺,哲學也經常性地反省科學,要解構科學的權威。其實,這些都是健康的文化生態的一部分,并不影響科學自身的發展,相反,這樣一種相互制約使社會不會走偏,不會出很大的問題。而我們呢?南于缺乏傳統文化的支撐,缺乏多元科學觀的支撐,現在一講科學就只有一種功利主義的現代實驗科學。這種單一化的思想其實也是中同傳統思想中比較糟糕的一部分,所謂“大一統”,“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都是很糟糕的。
文化民生論 作者簡介
朱鴻召,文學博士,曾任《解放日報》主任記者、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現任上海《閔行報》總編輯、上海市決策咨詢專家,長期致力于延安時期社會歷史文化研究、現代城市文化研究,相關著述有《延安文人》、《延安曾經是天堂》、《延安締造》、《延安有星辰》、《上海文化發展探索與研究》等,主編《紅色檔案:延安時期文獻檔案匯編》60卷。已在我社出版圖書《延安日常生活中的歷史》。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