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與路徑選擇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34093
- 條形碼:9787010134093 ; 978-7-01-01340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與路徑選擇 本書特色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作為擁有典型的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的經濟體,中國實施了“合身”的銀行制度,支撐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穩健運行。這本陶士貴的《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與路徑選擇》研究了中國銀行業制度演進的路徑和軌跡,進而揭示了銀行業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和特征,并從產權視角觀察到,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的軌跡實際上也是銀行產權不斷健全和完善的過程。同時,提出建立中國特色的金融國策,實施內外均衡的銀行業開放戰略,扶持誘致性銀行制度變遷主體,使政府資本有序地從銀行業中退出等。
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與路徑選擇 內容簡介
本書稿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項成果。作者從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的背景、事件、主要內容及影響幾個方面,結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及財稅體制改革歷程,提出了銀行制度變遷的五階段論。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中國實行的“大一統”的銀行體制可以視為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的初始階段。改革開放的三十年,可分為四個階段:**階段(1978-1984),二元銀行結構的構建階段;第二階段(1985-1994),多層次銀行體系建立健全階段;第三階段(1995-2001),銀行業商業化制度變遷的全面推進階段;第四階段(2002至今),銀行業產權制度的變革階段。據此,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的鮮明特征可以清晰地凸現出來,銀行制度演進的特征和邏輯更多地契合了中國經濟改革的特色與模式。沿此思路,作者旨在:探究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的路徑與機理,挖掘存在的深層問題,為未來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提供新的思路;期望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轉軌國家金融改革與穩定發展提供可供借鑒的樣本;力圖為西方發達國家進一步完善其金融體系提供新的參考。
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與路徑選擇 目錄
前言**章 理論基礎 **節 制度的范疇與一般理論分析 第二節 交易與交易費用理論框架分析 第三節 制度變遷及其理論框架分析 第四節 產權理論、國家理論與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第二章 中國銀行業制度演進的路徑研究 **節 改革開放前中國銀行業“大一統”的銀行體系 第二節 中國二元銀行結構的構建 第三節 中國多層次銀行體系的建立健全 第四節 中國銀行業商業化制度變遷的全面推進 第五節 中國銀行業產權制度的變遷第三章 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的特征與內在邏輯分析 **節 強制性銀行制度變遷 第二節 漸進性局部推進式銀行制度變遷 第三節 跟從并滯后于整體經濟制度變遷的銀行制度變遷 第四節 移植式與創設式兼收并蓄的銀行制度變遷 第五節 體現“卡爾多一希克斯”效應的銀行制度變遷第四章 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動態演化過程的產權制度分析 **節 國家效應函數約束下的國有銀行產權與銀行制度變遷 第二節 地方政府介入下的銀行產權安排與銀行制度變遷 第三節 外資銀行產權的引入與銀行制度變遷 第四節 民營銀行產權的弱化與銀行制度變遷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第三節 對策建議參考文獻主題索引后記
中國銀行業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與路徑選擇 作者簡介
陶士貴,1966年11月出生,江蘇連云港東海人,法學博士。現任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金融系主任,教授,江蘇省國際金融學會理事。曾在中國人民銀行連云港市中心支行、國家外匯管理局連云港分局、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等多個單位和部門工作,具有豐富的銀行從業和金融管理經驗。現主要從事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學和金融制度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項、省部級社科規劃三項;參編《國際金融》、《金融學》等教材;在《財貿經濟》、《中國軟科學》等期刊發表論文百余篇,多篇被轉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