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不焦慮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靜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751454
- 條形碼:9787504751454 ; 978-7-5047-5145-4
- 裝幀:8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不焦慮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靜心 本書特色
【靜心禪語】 無生無滅的境界,源自于無我之心; 自在自為的生活,是因為心無掛礙。 一旦心量洞開,人生中無處不精彩; 心靈上的纏縛,要靠般若智慧解開。 斷妄想、破妄相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我們這今生今世百十年也只不過是一個很短的片段,短到只是那么一瞬間而已。但是,這百十年的人生對我們而言卻是意義重大。在我們看來,這一生一世才是*真實、*確定的,縱然有前生后世,可到底今生今世才是我們更應該把握住的。 其實,我們不妨就把那前生后世當作是存在的吧,因為這樣去想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心胸放開,放長遠地去看,不論是前生還是今世,它們都是平等的。我們如今所做的事業是暫時的,我們愛的那個人也是如此。不論今生是貧富還是貴賤,一樣都是暫時性的存在。如此去想,你還會對物質產生執著嗎?你不執著,當下一刻心靈便從以往的桎梏中解脫出來。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剛經》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在你看來,如果有人用能夠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種珍寶,全部都用來布施,你覺得這個人因此獲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很多,世尊!為何這么說呢?因為這種世俗層面所說的福德,其實它們并非是根本上的福德,在世俗意義上,如來才說這福德很多。” “如果有人,能夠信守這部經書,哪怕只是奉持其中的四句佛偈,并向他人宣說,那么這個人所得的福德果報,就比之前的那位要多得多。為什么呢?須菩提,因為所有的佛以及他們所具有的無上正等正覺法,都是從這部經書中發源。須菩提,所謂的佛法不過是一種方便法門,從根本上來說,其實并不存在絕對的佛法。” 《金剛經》五千余言,其實所講的道理無非是讓我們識破世間萬事萬物的“相”,打破心頭妄念,熄滅心中煩惱。要想生活得自在安樂,不僅要從外部破除那個“相”,而且更要把內心的“妄念”給斷除掉。如此,才能真正達至一種靜心的狀態,我們的生活才能真正地有所改變。 那么,《金剛經》是如何教給女性“破相”(破除外相,斬斷煩惱)的智慧呢? 在《金剛經》里佛陀告訴須菩提,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的人,要想降伏自己的妄心,就要先從破除“四相”開始,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多次了,因為破除對外相的執迷,這對我們來說真的很重要,這不僅需要對空性智慧有所領悟,而且還要有持之以恒、磨煉心性的意志。 這四相便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菩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內心沒有對這四種相狀的執著念頭,他們的心頭自然也不會有什么煩惱生起。執著了“我相”,便生出對自己的執著,認為世上一切都該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唯有自己才是那真正度眾生的人;執著了“人相”,便有了對“自己”與“他人”的分別,因為這樣的分別,就會減少了那份慈悲和寬容;執著了“眾生相”,就會在內心生起對眾生貴賤高低的分別,這樣就會產生傲慢的心理;執著了“壽者相”,就會產生希望通過救度眾生而延長自身壽命、增加福德的想法,這其實是把原本無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降低到一個有限的程度。 所以,佛陀才一再告訴須菩提,要破除掉這四相,才算是真正地證悟到無上正等正覺。 有些女人,她們心頭的妄想實在很多,因此控制欲也很強,煩惱隨之增多,便難以靜心安心地生活。她們恨不得天天都讓愛人在她們的視線范圍內活動,如果愛人一旦走出她們的視線,她們便會認為對方做了什么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她們也見不得有人背著她們交談,她們總覺得那些人做出如此行為,一定對自己心懷不滿,于是她看到那些人總是要擺出一副臉色來。 其實這些事情都是這些女人自己臆想出來的。這些臆想出來的畫面卻比現實生活更使她們身心煩亂。看看這多可笑啊!明明是不存在的事情,明明是自己想象出的畫面,竟然能把自己搞得如此這般的心煩意亂。末了,為了安撫焦灼不安的心靈,還要到處找大師求教“安頓心靈的法則”。這難道不是一種顛倒的生活嗎?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為**,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金剛經》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認為證得須陀洹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認為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位?” 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為什么呢?須陀洹的意思是入流,但實際上卻沒有什么可入的,不執著于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法界,因此才可以稱作是須陀洹。” “須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認為證得斯陀含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認為已經證得了斯陀含果位?” 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為什么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來,但實際上又是無所往來的。心中沒有了往來與否的分別,所以才能叫做斯陀含。” “須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認為證得阿那含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認為已經證得了阿那含果位?”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但實際上又是無所不來的,心中沒有來與不來的分別,所以才能叫做阿那含。” 佛陀繼續問:“須菩提,你意下如何?你認為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修行者,是否可以自認為已經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 須菩提說:“不可以,世尊!為什么呢?因為實際上沒有什么法叫做阿羅漢。如果阿羅漢產生‘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的想法,那么就會黏著于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這些外相了。世尊,佛說我已經達到了寂然平等的無諍三昧境界,是修行*高的人,是徹底斷絕了欲念的阿羅漢。但我自己不會認為自己已經證得了這樣的境界,如果我自認為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世尊就不會說我是處于寂靜、樂于清靜修行的阿羅漢了。正是因為須菩提已經徹底舍棄了分別執著的種種念頭,也不執著于自己的一切功德,所以才把須菩提稱作是樂于在寂靜處的修行者。” 我們天天都在向別人求教“安心的法則”,但我們卻忘記了自己腦中的妄念才是制造出混亂人生的“罪魁禍首”。我們始終達不到須菩提長老那樣的修行境界——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位,依然還能不執著于這個果位。可是,須菩提的這個果位也是他自己安心修行才證得的啊,而不是別的什么神靈“賜予”他的。 寫到這里,我忽而想起一則禪宗故事,想必許多朋友也曾讀過它吧。 在古時候,有位年輕僧人名叫慧可,他為了能得到菩提達摩的真傳而在雪地里站立了好幾天。這位僧人為了證明自己求道的決心,還揮刀砍斷了一條手臂。菩提達摩終于被其感動,便問他有哪些困惑要解除。 慧可便說:“弟子我內心著實煩亂,日夜不寧,希望您能慈悲我,幫弟子安定這顆心。” “哦?那你就把這不安的心拿出來給我,我現在就讓它變得安穩。”菩提達摩如是說道。 慧可當時是怎么想的,我們現代人實在難以想象出來,但我們可以猜想一下:他一定是滿臉驚詫,然后小心翼翼地說:“我的心?我找不到它啊!” 那么菩提達摩又是如何回答的呢?根據歷史上的記載,菩提達摩很平靜地告訴慧可:“你看,我幫你把這顆心安好了。” “自心自度,不假外緣”便是由這里來的。有些女性其實本來是冰雪聰明之人,這個道理自然一點就通,當然,如果只是在道理上明白也算不錯了,若能在現實生活中也能隨處安穩自心,那更了不得啊!不過,我們只有先接受這個道理,想明白、想通透,才能在心上破除那些妄念,屏蔽一切妄想。心若一變,人生境界、生活境遇便有了極大的不同。 【靜心禪語】 自心上的煩惱,只有自己解得開; 不對外界攀緣,心上自然無牽絆。 妄想顛倒的生活,無非是我們自作纏縛; 超越生死的束縛,徹悟世間的一切真相。 第二課 修心,先從觀察情緒開始 不知道是哪位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發脾氣的女人是*丑陋的!”可見,女性*美麗的時刻應當是遠離憤怒嗔恚、安住于平靜之中時,此時自內心煥發出一種祥和喜悅的美麗,想來世上無人能對這樣的美麗有抵抗力。 可是,我們生活在現實之中怎么可能沒有脾氣?我們又怎么可能時時刻刻都保持著好情緒呢?自然,這世間也有一類女性,她們能掌控自己的情緒,讓自己保持著喜悅安樂,而一旦自己出現負面情緒時,總能及時覺察到并做出調整,讓自己恢復到喜悅安樂的狀態。 這樣的女性無疑是智慧而幸福的。因那種時刻保持清醒的狀態,她們在處理繁忙的事情、身處忙亂之中時也總會游刃有余,并且散發出女性獨有的靈敏活力。 所以說,要想做一個靜心、清心、時刻都安樂的女性,我們首先要從觀察自己的情緒開始做起。當然,觀察情緒還只是開始,觀察情緒是為了時刻保持一種喜樂平和的心態,因了這樣的心態,我們才能創造出更加美好幸福的人生。 是什么誘發你的不良情緒 首先,我們這里所說的“不良情緒”其實可以理解為“因無名而生的煩惱”。我們的各種煩惱無非是自心所生,同時又從自心而滅。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執太重。 旁人說了一句什么話,你聽后很心煩,因為這話讓你覺得不順耳;身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覺得郁悶,因為它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困擾;愛人的某個舉動,你看不慣,因為這不對你的心思…… 你希望世間的一切都能符合你的心意,可是,為什么世上的一切都一定要順遂你的心愿呢?這沒有道理呀!很明顯,有這樣的想法,也是“我執”太重的表現。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金剛經》第十品《莊嚴凈土分》) 佛陀又問須菩提:“你現在意下如何?如來在往昔時在燃燈佛那里,是否得到了佛法呢?” “沒有,世尊!如來以往在燃燈佛那里并沒有得到佛法。” “須菩提,你現在是怎么想的?菩薩有沒有讓這個世界更加清凈莊嚴?” “沒有,世尊!為什么呢?因為所謂的莊嚴清凈佛土,實際上如同虛幻中的事情,因為沒有佛土等待菩薩去莊嚴,只是有這么一個名稱,叫做‘莊嚴佛土’罷了。” 佛陀說:“所以,須菩提,諸位大菩薩都應該像這樣生起清凈心,不應該把心念執著在事物相狀上,也不應該把心念執著在聲、香、味、觸、法這些外境上,菩薩應該對于存在的一切都不執著,他們的心念應該是自由流淌的。須菩提,比如有人的身體像世界上*高大的山,你意下如何?他的身體是不是真的很高大?” 須菩提說:“確實很高大,世尊!為什么呢?因為那是個虛幻的身子,只是有身體高大這樣的名稱而已。不過是個假借的說法,稱之為身體高大罷了。” 不良情緒,或者說煩惱,是從我執而來。我執太重,那就只能永遠生活在自己設置的牢籠里,而我們所偏執的,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假相。說的直接些,我們的偏執,都是因為我們不明白,所謂的“自我”本來是個假相而已! 我們要做的就是從腦海中抹去那個假想的自己。所謂“我”,也不過是五蘊和合而成,是一個假名而已。正如《金剛經》中所說:“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所謂的“心”,不管是清凈心、平等心,還是慈悲心,那也都不過是個假名。當別人贊嘆你有一顆慈悲心時,你當然可以很歡喜,但是也沒有必要因為這句話而執迷。你一執迷,那慈悲心就沒有了,就會生出那驕傲心和自負之心。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不焦慮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靜心 內容簡介
都說心里焦慮很普通,但這種心病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嗎?精神抑郁,情緒多變,渾身乏力,甚至對人生開始保有敵視的心態。也許你會說,這不過是生活壓力大的表現。殊不知,您正在被焦慮煩惱重重圍困,你的內心不得安寧,你的生活也難有快樂。對于一個女人來說,若是能放下妄念執著,頓悟生命的真諦,那么即便她身在煩惱中,也能保持心靈的自在自為,她的生命質量自然也要比尋常人高。若我們對《金剛經》有多了解,便會領悟到,時間紛紜萬象,不過是因緣聚合、剎那生滅,其本意上是一種“空性”,也并非是生命的真相,因此我們沒必要執著,更無須焦慮。
不焦慮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靜心 目錄
不被外境干擾,靠的是智慧3
生活中,處處是道場10
所謂修行:專心做好眼前的事20
斷妄想、破妄相29
第二課修心,先從觀察情緒開始
是什么誘發你的不良情緒41
做智慧女人,從“觀心”做起50
對治不良情緒,不要依靠別人56
第三課要靜心,就要降伏心頭雜念
用《金剛經》熄下妄念67
轉念覺悟,這并不神奇82
雜念的源頭,是你自己88
第四課以一顆慈悲心面對世界
唯有放下“我”,才能得到“靜”99
用慈悲化解掉生活中的矛盾104
真正的慈悲,便是放下自我109
慈悲的力量,總是平和而溫柔的115
第五課修行便是修一顆心
平等心:你與眾生沒什么兩樣120
放下分別,世間妙不可言126
不著外相,得無限安寧130
隨心自在地過那本然的生活134
第六課面對壓力,《金剛經》怎么說
讓我們行走在無限可能性之中141
境隨心轉,這不是神話145
《金剛經》說,壓力來自虛妄的念頭150
重壓之下,誰人能夠“如如不動”154
第七課唯有正見,能夠讓你靜心
正見,帶你走出顛倒生活161
掙脫心靈的枷鎖166
我們所依賴的,真的可依賴嗎171
《金剛經》告訴你的人生實相174
第八課“靜”的力量
紛亂世間,學會讓自己靜下來180
在任何時候,都要讓自己學著平靜182
放空心靈,你才會安靜189
心不靜,就意味著生活理不出頭緒193
你所迷戀的,并不值得迷戀197
第九課《金剛經》的世界里沒有焦慮
作為女人,你為何焦慮205
當你踐行“不執著”時216
其實你可以沒那么多壓力222
第十課智慧女人,不會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心向菩提,一念成覺233
讀懂《金剛經》,然后努力去踐行236
心安處,便是大自在242
不焦慮的女人:女人唯有放下:才能得到靜心 作者簡介
靜柏心然,原名:馬超。淡然笑對世間的都市修行者,當初由于對佛學的喜愛,選擇了佛教哲學作為研究生?進修專業。生活在塵世,自有一顆調心、治心的方法。現為專職作者,希望通過文字帶給讀者心靈的平和與安寧。
- 主題:靜心的力量
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慣了以喧嘩、噪雜驅散內心的寂寞,但同時我們卻又忘記,內心的寂寞是永遠無法驅散的,——如果我們學不會享受寂寞,在寂寞孤獨中認識到沉靜的力量,那么,無論我們身處何地何時,也依然彷如無根的飄萍,身無依靠、心無歸宿。 可到底,我們還是可以有所依靠的,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都能夠找尋到一種終極的歸宿,或許這與信仰無關,但一定與智慧相關。記得以前讀《金剛經》時,里面說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初次讀時只覺得道理很是玄妙,但經過了人生中的四季輪轉,嘗過了命運賜予的苦辣酸甜,才算對這句經文了解到了一二卻道不出個三四,只是覺得,任憑外境如何輪轉變遷,唯有此一心是我們可以掌控的。只是,太多的人不懂得如何掌控,只是被自己那紛繁雜亂的心念困擾成一團。 或許,說“掌控”也不完全對。為何,我們不能與自己的心念和平共處?或者說,我們為何不能與自己好好地相處。很多時候,我們想知道的是該如何與這個世界、與他人相處,我們唯一忘記的便是自己。看起來,我們做的每一件事,吃飯穿衣、學習工作、戀愛結婚等等都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美好、活得更幸福,可到底,我們還是忘記了自己的那顆心。 太多的時候,我們容易沉陷在對過去的追悔中,又容易迷失在對未來的期待中。每一次追悔或期待,都會成為一條看不見的繩索,捆綁著我們的自心。 自心上的這種捆綁該如何掙脫?聰明的女人會這樣問。但智慧的女人卻從來不問別人,因為她們知道,自心上從來就沒有任何纏縛,——這纏縛既是自己造成的,那也可以由自己解開。要解開這纏縛,就要先破除外相。《金剛經》五千余字,其實講說的道理便是破除對外相的執著,進而破除心頭的掛礙,然而這并非是解脫境界,真正的解脫大抵上應該是染凈無分、紅塵凈土皆一般的那種狀態吧。 沒有執著,沒有掛礙,心頭留下的唯有一片空、靜。這是一種沉寂的力量,自己不再與自己較真兒、作對,在一片寂靜中,我們與自己達成了和解。從此,我們的身與心不再分離,我們與大千世界也是圓融一片。至少,我在讀完《金剛經》之后會覺得它能帶給自己這種力量。并且,我由衷地認為,女人需要這種靜的力量。 在《不焦慮的女人》一書中,筆者寫道:“世間最深厚的力量永遠不是武力脅迫,而是謙卑溫和。”靜是一種力量,它總是在無聲息處醞釀。當這種力量充盈心間時,我們不急不躁、不煩不惱,每一天都活得飽滿充實又平和恬淡。我們于安靜中體會生命怒放時的精彩,體會人生之盛大壯美。 《金剛經》所說的不執著,是要我們放下觀念中的偏執和自心中的偏見。所謂執著,可以看作一個中性詞,于生活態度來說,執著一點未必不好,如果這種執著能夠帶給我們無畏與勇氣,那么存于心內未必就會成為掛礙。 我們必須領悟到的是,不論以何種態度面對人生,這生命都不過是一個自然流淌的過程。而我們的心念也不過是這過程中變化最快的那一個。既然過去心不可把握,未來心把握不住,那就好好地活在當下吧。過去的心念影響了現在,現在的心念又會影響到未來。因而,唯有當下這安寧靜寂的心念才最難得,正因為它不動也不搖,所以在面對未來時才不畏亦不懼,而我們,終將會與那個愛糾結、愛焦慮、想不開的自己和解,比如在讀完一段《金剛經》之后。 —— 此篇書評本人曾發在豆瓣網上,豆瓣id 妖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