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098168
- 條形碼:9787100098168 ; 978-7-100-09816-8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 本書特色
王洪君編著的《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精)》從語言層面的角度觀察,語言演變既有音系、語法(詞法、句法)等單一層面的變化,也有跨音系一語法層面的變化。本書只討論與音系演變相關的理論和個案,包括單一音系層面的,也包括跨音系一語法層面的。純音系層面的演變與跨音系一語法層面的演變,性質上不盡相同,演變規(guī)律也不盡相同。本書的研究和編排,就是以單個語言系統(tǒng)自身的演變方式和演變規(guī)律是怎樣的,不同語言系統(tǒng)相互接觸而引發(fā)的語言變化的方式和規(guī)律又是怎樣的;如何區(qū)分演變與接觸,又如何建立描述演變與接觸并行不悖和相互交織的語言演變模型,作為研究的觀察角度和章節(jié)編排的主要線索。
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實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重建漢語方言音韻史的方法及個案研究》的結項成果。本書以單個語言系統(tǒng)自身的演變方式和演變規(guī)律是怎樣的,不同語言系統(tǒng)相互接觸而引發(fā)的語言變化的方式和規(guī)律又是怎樣的;如何區(qū)分演變與接觸,又如何建立描述演變與接觸并行不悖和相互交織的語言演變模型,作為研究的觀察角度和章節(jié)編排的主要線索。本書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歷史語言學各家重要理論和研究方法之外,還不斷結合漢語方言音韻的個案研究做新的理論探討。
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 目錄
0 導言0.1 語言變化與社會0.2 本書的研究對象和主要觀察角度0.3 本書的具體編排0.4 余論**單元演變論**章 演變論一:歷史比較法——連續(xù)式規(guī)則音變與離散型空間差異1.1 歷史比較法總覽1.2 比較法工作程序之一:確定語言同源和同源成分1.3 比較法工作程序之二:確定對應規(guī)則和初定演變階段先后1.4 比較法工作程序之三:確定原始語字音的音類及音類分合的演變次序1.5 比較法工作程序之四:確定原始語各音類的音值1.6 層級擬測、跨級擬測和遠程擬測1.7 歷史比較法的理論依據(jù):音義結合任意性、語音規(guī)律無例外、連續(xù)式音變1.8 借用和語法層面的類推——語音規(guī)律例外的原因1.9 漢語方言比較程序與古代文獻材料的運用1.1 0歷史比較法的成效與局限1.11個案研究:中古人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1.12個案研究:《中原音韻》知莊章聲母的分合及其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兼論語音史研究中的音位處理問題1.13個案研究:也談古吳方言覃談寒桓四韻的關系第二章 演變論二:音系結構論、鏈移、空格2.1 結構主義的語言共時系統(tǒng)說2.2 音位理論與“音系性音變vs.語音性音變”2.3 區(qū)別性特征理論、音移與“語音性音變vs.音系性音變”2.4 音系聚合結構平行對稱說與語音演變2.5 拉鏈與推鏈2.6 起變的探討:保護對立原則、兩種省力的矛盾2.7 內部擬測法與空格2.8 空格與漢語上古音擬測2.9 空格在漢語上古韻母擬測中的運用2.1 0空格擬測的功效和局限第三章 演變論三:詞形歸一擬測法——語音詞法的共時規(guī)則與歷時演變3.1 兩種相關理論——內部擬測法和生成音系學3.2 索緒爾對印歐語詞根末喉音的擬測和詞形歸一擬測法的雛形3.3 生成音系學——共時深層形式、語音詞法規(guī)則與歷史形式與規(guī)則3.4 印歐語中常見的兩種語音詞法——ablaut與umlaut3.5 漢語中常見的兩種語音詞法之一——分音(變形重疊)3.6 漢語中常見的兩種語音詞法之二——合音3.7 詞形歸一擬測法的成效與局限3.8 從空間差異看同一語音詞法的歷史演變和若干語音詞法的歷時相對先后
第四章演變論四:詞匯擴散說——擴散式音變與單系統(tǒng)自發(fā)的異讀4.1 提出詞匯擴散理論的背景4.2 語音規(guī)律無例外說所假設的音變過程4.3 詞匯擴散說假設的音變過程4.4 詞匯擴散說的價值4.5 詞匯擴散早期理論所引發(fā)的新研究4.6 單系統(tǒng)自發(fā)的擴散式音變的特點4.7 單系統(tǒng)擴散式音變不同階段的不同變化速率4.8 個案研究:紹興方言宕江效三攝主元音的擴散式音變(o~a又讀)4.9 余論第二單元接觸論第五章 接觸論一:擴散波模型和方言地理學——連續(xù)型空間差異5.1 語言的擴散和波浪說5.2 方言地理學5.3 方言地理學派觀念上的局限及其對于歷史比較法的價值5.4 個案研究:韶山一線方言的音變擴散波5.5 兼顧歷史音變和計量信息的方言地理研究5.6 余論第六章 接觸論二:借用、語言替換、語言聯(lián)盟、混合語、混合現(xiàn)象6.1 引言:社會接觸與語言接觸6.2 少量的詞匯借用6.3 語言替換、雙語競爭與底層殘留6.4 語言聯(lián)盟與音系感染6.5 地方語的通語音韻層次與漢語文白異讀6.6 親緣后代語的混合現(xiàn)象與無條件分化6.7 洋涇浜與混合語6.8 小結及其他專題研究簡介
第七章 接觸論三:音韻層次——疊置式音變與文白異讀7.1 引言7.2 聞喜方言的文白異讀7.3 文白異讀與系統(tǒng)的疊置7.4 疊置式音變7.5 多層疊置與分層重建7.6 個案研究:聞喜白讀層與宋西北方音7.7 文白異讀與疊置式音變總結7.8 文白異讀中文讀音和外來層次的幾個問題7.9 字音層次區(qū)分的一些困難第三單元綜合論第八章 綜合論一:同源與接觸的判定——無界有階論和階曲線模型8.1 漢藏語系同源判定的主要分歧和特殊困難8.2 漢藏語言譜系判定的主要分歧和分歧背后不同的分類原則8.3 漢藏區(qū)域的人文歷史、基因遺傳學資料8.4 語言學研究成果:聲調、單音節(jié)、無形態(tài)等特征是后起的類型相似8.5 鑒別同源詞的詞族對應法和語義比較法8.6 陳保亞的“無界有階論”和“階曲線模型”8.7 個案研究:北京話清入歸調的層次與階曲線判定法——兼評《基本詞匯與語言演變》(汪、王2004)
第九章 綜合論二:有序異質模型——社團內差異與進行中音變的方式9.1 語言的均勻同質模型和有序異質模型9.2 有序異質語言模型和變異理論(共時)9.3 變異理論和有序異質模型(歷時)9.4 有序異質模型、社團內差異和三種音變方式9.5 有序異質模型的價值與局限第十章 綜合論三:析層擬測法——文白雜配與原始語擬測10.1 引言:理論、方法與材料10.2 漢語層次離析對歷史比較法提出的新問題10.3 層次離析是運用歷史比較法擬測原始音類的前提10.4 聲韻調分項析層的必要性——原始閩語擬測之檢討10.5 我們的析層擬測工作程序10.6 余論10.7 個案研究: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10.8 個案研究:從開口一等重韻的現(xiàn)代反映形式看漢語方言的歷史關系第十一章 綜合論四:整階與層次以及層次的配整11.1 引言11.2 近期的演變整階與內外層次及其各個層次的配整——山西祁縣曾梗例11.3 較早期的演變整階與內外層次及其各個層次的配整——吳語止合三例11.4 小結11.5 關于“支微人魚”
第十二章 綜合論五:斷階與層次——擴散式音變與疊置式音變的交叉與區(qū)別12.1 斷階與層次——以吳語蟹開—二(哈泰皆佳)為例12.2 個案研究:紹興方言中蟹攝一等哈泰韻的分合
第十三章 綜合論六:原始語擬測應如何鑒別及處理借用成分和平等混合造成的無條件分化13.1 原始閩語擬測與歷史比較法_E古中古音與閩語的關系及剔除后期借用13.2 個案研究:原始閩語中的清弱化聲母和相關的“第九調”13.3 原始語擬測應該如何鑒別及處理借用成分和平等混合造成的無條件分化——閩北方言“弱化聲母”新探
第十四章綜合論七:兼顧演變、推平和層次的漢語方言歷史關系模型14.1 引言14.2 關于語言歷史關系已有的主要模型和理論14.3 關于漢語方言分區(qū)或歷史分類的已有研究14.4 真實的漢語方言音韻史——論方言歷史分類不能僅僅根據(jù)共同創(chuàng)新14.5 我們提出的漢語方言音韻史新模型及其主要特點14.6 余論結語參考文獻語料來源
展開全部
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 作者簡介
王洪君,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研究員、《語言學論叢》編輯部主任。現(xiàn)任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國家語委普通話審音委員會主任委員。 1979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yè)本科,1983年7月獲北京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86年1月獲北京大學碩士學位(導師徐通鏘教授)。之后一直在北大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工作,其中1990—1991年度赴美國哈佛燕京學社做訪問學者。1997年獲聘教授,1998年起擔任博士生導師,2009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11月起擔任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副主任,2007年4月至2012年11月任該中心主任。 專業(yè)特長為語言學,特別是歷史語言學、音系學、漢語方言學、現(xiàn)代漢語詞法。 代表性成果為專著《漢語非線性音系學——漢語的音系格局與單字音》,論文集《基于單字的現(xiàn)代漢語詞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