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新書--大學講義:漢語詞匯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518236
- 條形碼:9787547518236 ; 978-7-5475-1823-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大學講義:漢語詞匯史 本書特色
該書全面介紹了漢語詞匯發展歷史及其演變規律。語言簡練,內容豐富翔實。是學習漢語詞匯史的入門讀書。
新書--大學講義:漢語詞匯史 內容簡介
本書為“大學講義”系列的一種。漢語詞匯史是研究漢語詞匯發展歷史及其演變規律的一門學科。漢語有文獻的歷史長達三千多年,自古以來方言就很復雜,歷代累積下來的詞匯以數十萬計,而詞匯的系統性又遠不像語音和語法那樣容易把握,一部《漢語詞匯史》當如何寫? 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運用什么樣的材料和方法? 本書即是對漢語詞匯史的一個全面概述,詳細介紹了我國漢語詞匯史的發展進程和特點,并從方□□的角度向作者展示了如何研究漢語詞匯的具體思路和方法。每章□后的思考題是本書的亮點之一,讓讀者讀書之余能做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新書--大學講義:漢語詞匯史新書--大學講義:漢語詞匯史 前言
我 □009 年到浙江大學工作,次年開始給研究生開設“漢語詞匯史”課程,每年一次,屈指已經講過十一輪了。浙江大學是每學年四學期制(春、 夏、秋、冬),這門課每周四學時,講八周,一共三十二課時,講不了太多內 容。雖然每次講課都會對講稿做些修改補充,但是一直沒能騰出時間來進 行較為全面徹底的修改,自己對這個講義并不滿意。承蒙張榮總編不棄, 希望把它列入“大學講義”系列中出版,以便更多無緣聽課的青年學子們有機會學習了解,我雖然答應了,但是卻由于忙而一直拖延著,直到現在才勉強交稿。雖然經過了全面修改,但仍然是不滿意的,有愧于張榮先生的信任。全書各部分存在不平衡的問題,有些章節因為有筆者的研究作基礎,寫得稍微深入一些,篇幅也大些;有些章節則以介紹為主,自己的東西不多。友生胡波博士搜集了□015年之前與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相關的論著,博士生戴佳文、趙川瑩把這個目錄增補到了□0□0年。這為本書第三章的撰寫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初稿承蒙友生胡波、張航、葉雁鵬、戴佳文、楊望龍提出意見或建議,修改時多有吸收。謹此統致謝忱。書中的問題概由筆者負責。十分感謝責任編輯郎晶晶女史為本書付出的辛勞。為使行文簡潔,人名后一般不綴“先生”等字樣,敬請諒解。
作者 □0□0年1□月□9日定稿于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
新書--大學講義:漢語詞匯史 目錄
一、 漢語詞匯史的內容和寫法
二、 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意義和詞的關系
一、 概念化和詞化
二、 同義異詞
三、 同詞異義
四、 詞義的引申
五、 詞的誤解誤用義
六、 詞的“同一性”問題
第三章 基本詞匯的演變
一、 基本詞匯的穩固性和延續性
二、基本詞匯的可變性和時地差異
三、基本詞匯演變的類型
四、 基本詞匯演變的原因
五、 基本詞歷時更替研究的工作程序
第四章 歷代特色詞匯描寫
一、 上古漢語的特色詞匯
二、 中古漢語的特色詞匯
三、 近代漢語的特色詞匯
第五章 外來詞匯的借入和吸收
一、 東漢以降的佛教詞匯
二、 元代和清代的阿爾泰語系外來詞
三、 明清以來的印歐語系外來詞及日源詞
第六章 構詞法的發展
一、 單音詞的構詞法
二、 復音詞的構詞法
第七章 同義詞和反義詞的發展變化
一、 同義詞的發展變化
二、 反義詞的發展變化
第八章 漢語詞匯演變的總體趨勢和基本規律
一、 漢語詞匯演變的總體趨勢
二、 漢語詞匯發展的基本規律
參考文獻
附錄 幾篇相關的文章
關于漢語詞匯史研究的一點思考 張永言 汪維輝
漢語史研究的對象和材料問題 ——兼與刁晏斌先生商榷 汪維輝
漢語史研究中的語料使用問題 ——兼論系詞“是”發展成熟的時代 汪維輝 胡 波
漢語史研究要重視語體差異 汪維輝
論詞的時代性和地域性 汪維輝
論詞的“誤解誤用義” 汪維輝 顧 軍
說“日”“月” 汪維輝
語文學的功底 語言學的眼光 ——研治漢語詞匯史的一點心得 汪維輝
后記
新書--大學講義:漢語詞匯史 節選
詞是音義結合體,詞與意義的關系錯綜復雜,在研究詞匯史之前,有必要先對相關問題做一些基礎性的討論。
一、 概念化和詞化①
詞義從何而來?詞義是概念化的結果。就大部分實詞而言,詞義主要是概念義(或稱理性義)。
人類是通過“范疇化/概念化”的方式來認知客觀世界的:對世界上的事物、動作、性狀等進行分類,歸納成一個個范疇,形成概念。概念進入語言層面,如果一個概念是用一個詞的形式來表達,那么這就是“詞化”。 概念也可以不用詞而用短語來表達,比如“木本植物的表皮”這個概念,英語用bark來表達,是詞化,漢語用詞組“木皮/樹皮”來表達,就沒有詞化。
如何把客觀對象概念化和概念是否詞化,不同的語言是不同的,一種語言的不同歷史階段或不同地域也會存在差異。蔣紹愚(1999)《兩次分類——再談詞匯系統及其變化》一文講的□□次分類,其實就是概念化的不同,比如《論語·雍也》:“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個“水”是江河湖海的統稱或者任指,“水”的這個義位(概念)現代漢語中還保留著,如“水上居民”,但是要翻譯成英語就很困難,因為英語中沒有這樣一個上位概念,也就是說,說英語的人不把這些對象范疇化為一個概念。同樣的例子像“筆”和“桌子”都是。還有像“羊年快樂”這句話,沒法翻譯成英語,因為英語沒有一個表示上位概念“羊”的詞,sheep、goat 等跟漢語的“羊”都不對等。② 反過來,英語的 wear 在現代漢語里也沒有一個對當的詞,在上古漢語里它相當于“冠”“衣”“履”(均用作動詞)三個詞,現代漢語則要用“穿”“戴”兩個詞來對應它,但是中古漢語里卻有一個大致相當于 wear 的詞——“著”。③ 斯瓦迪士(Morris Swadesh)的 100 核心詞(head word /coreword),有不少在漢語中找不到嚴格對應的詞,如hair跟“(頭)發”就不對等,mountain、feather 等在漢語里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對等詞。④像“小馬”“打水”“下雨”這樣的概念,在古漢語里是詞化的——“駒”“汲”“雨(去聲)”,現代漢語卻沒有詞化,而要用短語來表示。虛詞也有同樣的現象,
比如文言虛詞“或”和“莫”是一對特殊的無定代詞,在現代漢語里都沒有對應詞,肯定性無定代詞“或”要翻譯成“有人/ 有什么”,否定性無定代詞“莫”要翻譯成“沒有誰/ 沒有什么”。也就是說,無定代詞這一范疇在古漢語里是詞化的,在現代漢語里則沒有詞化。 由此可見,由于概念化和詞化的不同而導致的詞義不對等現象,無論是在不同的語言之間,還是在一種語言的不同歷史階段或不同地域之間,都是普遍存在的。弄清楚這些關系,在研究漢語詞匯史的時候對一些詞匯現象就可以有比較正確的理解和科學的認識。
①關于“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和“詞化”(lexicalization),請參看蔣紹愚(□007,□015:117-146)等。 請注意,學界對“詞化”這個概念有不同的定義,本節所說的“詞化”是筆者的理解。史文磊(□014: 6-10)對“詞化”與“詞匯化”有過詳細的辨析,可參考。
②參看張志毅、張慶云(□005: 67)。
③參看汪維輝(□000/□017::10-118)“衣、冠、服/ 著(著、箸)、戴”組。
④參看汪維輝(□018a:3-4)。
新書--大學講義:漢語詞匯史 作者簡介
汪維輝,男,1958年3月生于浙江寧波。華中師范大學文學碩士(1986),四川大學文學博士(1998),南京大學博士后(1997-1999)。先后任教于寧波師范學院(1986-1995)和南京大學(1999-□009),任中文系副主任、文學院副院長。現為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漢語史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韓國延世大學客座教授(□00□-□003),受日本學術振興會之邀赴愛媛大學從事短期合作研究(□008)。主要學術□□有:中國語言學會理事、浙江省語言學會副會長、教育部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漢語史研究集刊》編委、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東方語言學》編委、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等。入選□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