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考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749630
- 條形碼:9787509749630 ; 978-7-5097-496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考察 本書特色
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基礎問題是課程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張磊著的《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考察》一書聚焦于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基礎,有助于人們認識科學課程設置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對探索解決一些深層次問題有一定啟發。作者在闡釋科學課程性質的基礎上,論證了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基礎,一方面反思和批判了實證主義的科學課程設計,并通過論察科學課程設計的發展歷程,剖析了傳統科學課程觀、結構、方法等方面的偏差;另一方面以“可檢驗性”為主論依據,揭示了科學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論,提出“科學課程即研究假設”的課程觀,采用任務驅動的評價策略,能自成一體,尤其關于科學課程的性質以及新的課程設計等方面的論點有新意和創見。
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考察 內容簡介
人們每天同自然界和社會中的各種事物與現象打交道,同它們發生實際的相互作用,通過自己的觀念、思維反映它們,認識它們。科學課程是學校教育幫助學生建立并完成這些認識的重要手段,因而,科學課程設計不能不關注人們認識的基本規律,并接受認識論的指導。 認識是對客體的永恒的、沒有止境的接近,以達到對客體愈益精確的反映。認識論的任務是要揭示認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及這一過程借以實現的結構、形式和規律,揭示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不斷地達到一致的辯證的途徑和邏輯。
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考察 目錄
引論
一 問題的緣起
(一)基于教育系統內部的觀察
(二)著眼于人類生存環境的思考
(三)課程設計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二 理論及實踐基礎
(一)理論研究
(二)實踐探索
(三)基本共識
(四)存在問題
三 立場確立
(一)基于“理性”的認識
(二)“兩種文化”的融合
(三)論證及解決問題
四 基本概念界定和框架結構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二)框架結構
**章 科學課程的性質
一 科學是一種文化過程
(一)人是文化的存在
(二)科學的起源
(三)科學發展的文化過程性
二 科學課程的文化屬性
(一)科學課程作為文化的重要方面
(二)科學課程對文化的傳承
三 科學課程的價值訴求
(一)國際上科學課程的目標定位
(二)我國科學課程的目標定位
第二章 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基礎
一 認識論作為科學課程設計的思想基礎
(一)以認識論為基礎設計科學課程的必要性
(二)認識論對科學課程設計的指導作用
二 實證主義對傳統科學課程設計的制約
(一)實證主義的基本思想
(二)實證主義的影響
三 可檢驗性作為新的認識論基礎
(一)可檢驗性思想的確立
(二)可檢驗性給予科學課程設計的啟示
第三章 科學課程設計的歷史考察
一 西方科學課程設計簡要回顧
(一)西方科學課程形成的思想基礎
(二)西方科學課程的形成
二 我國科學課程設計簡要回顧
(一)我國科學課程形成的思想基礎
(二)科學課程形成及新課程改革前的發展
三 中西方不同設計思想的歷史透視
(一)對待研究方法的態度不同
(二)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三)課程目的期望上的差別
第四章 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偏差
一 科學課程觀的褊狹
(一)科學主義的局限性
(二)科學課程的科學主義傾向
二 科學課程結構的線性邏輯特征
(一)科學課程對學科基本結構的強調
(二)學科基本結構的線性邏輯發展
三 科學課程實施方法的局限
(一)接受式學習方式易使學生成為知識被動的接受者
(二)學科基本結構的發現式學習機制不夠清晰
(三)建構主義學習方式的微觀機理不夠明確
四 科學課程評價的重結果化傾向
(一)評價依據的唯一性
(二)評價方式的單一化
第 五章 科學課程設計的基本觀念
一學科、學生與社會發展需求的辯證統一
(一)超越科學主義
(二)課程設計不同理論取向的整合
(三)注重學習者理論取向的課程設計
(四)社會文化需求理論取向的優先性
二 科學課程作為研究假設的課程觀
(一)科學課程作為研究假設的含義
(二)對“課程即研究假設”觀點的超越
三 批判性思維為核心的目的觀
(一)“真”“善”“美”的和諧與統一
(二)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現實可能性
(三)批判性思維是超越意識形態的力量
(四)批判性思維指向教育中*終的解放
四 基于觀念轉變理論的方法論
(一)觀念轉變理論的基本精神
(二)觀念轉變理論的方法論意義
第六章 基于問題的科學課程及其設計
一 基于問題設計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一)基于問題設計的必要性
(二)基于問題設計的可能性
二 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課程結構
(一)科學探索中永恒的變量——問題
(二)以問題為中心的動態生成結構
三 科學課程實施方法的探究性特征
(一)探究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二)探究式教學實施策略
四 科學課程評價的重過程性
(一)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與多元化
(二)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
(三)基于“任務驅動”的過程性評價策略
附錄
附錄1 學生理科課程觀調查問卷
附錄2 教師理科課程觀調查問卷
附錄3 學生問卷統計
附錄4 教師問卷統計
附錄5 《pssc物理內容》
附錄6
附錄7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后記
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考察 節選
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基礎問題是課程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張磊著的《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考察》一書聚焦于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基礎,有助于人們認識科學課程設置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對探索解決一些深層次問題有一定啟發。作者在闡釋科學課程性質的基礎上,論證了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基礎,一方面反思和批判了實證主義的科學課程設計,并通過論察科學課程設計的發展歷程,剖析了傳統科學課程觀、結構、方法等方面的偏差;另一方面以“可檢驗性”為主論依據,揭示了科學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論,提出“科學課程即研究假設”的課程觀,采用任務驅動的評價策略,能自成一體,尤其關于科學課程的性質以及新的課程設計等方面的論點有新意和創見。
科學課程設計的認識論考察 作者簡介
張磊,1964年生。山東聊城人。1984年本科畢業于聊城師范學院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2001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獲教育學厲害士學位;2013年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獲教育學博士學位。現為山東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研究,已在該領域出版著作1部,參編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1部,在《當代教育科學》《教學與管理》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40余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