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士元談故宮-文化中國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846556
- 條形碼:9787535846556 ; 978-7-5358-4655-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單士元談故宮-文化中國叢書 目錄
(一)數字的比較
(二)營建的四個時期
(三)午門與太和門
(四)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五)文華殿與武英殿
(六)故宮內廷
二 故宮是怎樣建成的
(一)明代營建北京的前前后后
(二)明代北京皇城
(三)景山和雁翅樓
(四)元故宮的拆毀
(五)明代北京皇宮的營建
(六)明代北京皇宮的規劃和布局
(七)備料和施工
(八)營建北京宮殿的勞動力
(九)著名建筑匠師
三 故宮史跡雜抓選編
(一)明清王朝的乾清宮
(二)皇宮中的檔案庫與清軍機處檔案
(三)皇宮中的圖書館
(四)故宮御花園的堆秀山水法
(五)宗教勢力在皇宮
(六)外國使節進皇宮
(七)帝后一餐飯,農民數年糧
(八)水源與采暖
(九)內務府與造辦處
四 故宮博物館
(一)溥儀出宮前夕的奢華生活
(二)故宮博物院成立
單士元談故宮-文化中國叢書 節選
三座大殿都是金鑾寶殿,是皇權的象征。除大朝外,這里還是舉行殿試的地方。原來殿試都在太和殿的廊廡舉行,清代則主要在保和殿進行。所謂殿試,就是封建社會*高級的科舉考試,屬于國家大典,因而要在*高殿堂進行。
明清兩代科舉考試大致分為三級。縣級考取秀才稱為進學,省級考取舉人稱為鄉試,中央一級考取進士。中央級的考試分兩次舉行(兩榜):秋季考試稱為會試,考中則稱貢士,在來年春天再參加殿試。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是統治階級選拔、任用知識分子和培養官僚集團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則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因此在殿試中由皇帝親自出題,提出有關當時政策和策略性的問題。應考者針對考題提出對策,叫做策論。
殿試實際是會試的復試,一般說來不會再有淘汰,只不過是經過皇帝親自甄試后,重新安排一下名次而已。殿試結果通常在兩三天后發榜。與考者分為三個等級:一甲為進士及第,照例只有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發榜前禮部官員會在保和殿唱名(宣布名次),然后捧黃榜率進士出東長安門。這些考中者從此跨入龍門,身價百倍,成為統治集團的成員。
科舉考試是三年一科(例如鄉試為子卯午酉,會試則錯開一年為丑辰未戍)。一個讀書人由童生、秀才、舉人、貢士到成為進士,要經過層層篩選,只有極少數人能取得殿試資格。這一類由正途爬上來的士大夫,憑借這種資格,即可進入統治集團之中。
三殿還有一項重要用途——宴會。皇室每年要舉行若干次宴會,按規模有所謂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之分。僅大宴一年就有三次固定的,即元旦、冬至和皇帝的生日。派將出征、宮殿落成、大封功臣等時候也常舉行宴會。至于會武宴、恩榮宴、中秋、重陽、立春、端午以及接待使臣等宴會,更是名目繁多。在三殿舉行的多是大宴,凡賜宴,文武官員以上及諸學士、武臣都督以上都坐在大殿里;經筵官、翰林講讀、尚寶司卿、六科給事中及文臣五品堂上官、武臣都督指揮以上官則坐在中左、中右門出;而翰林院、中書舍人,左右春坊、御史、欽天監、太醫院、鴻臚寺官及五品以上官員就坐在丹墀(殿前的臺階)上。
明代政府有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三殿及所屬宮門容納不下這么多人。賜宴之日,官階較低俸祿微薄的官員無法全部列席,就發放節錢代替。這樣大的宴會究竟能容納多少人?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但從明代光祿寺(專門供辦皇宮膳食和宴會的機構)的編制可以推測,據載,光祿寺的寺額(即每年用度)是白銀24萬兩,在正德年間甚至達到了36萬兩,還不夠用。嘉靖時期皇宮廚役有4100名,英宗統治初期,曾經削減光祿寺膳夫4700余人,由此看來,皇宮的廚師通常是保持在4000人左右,那么,大宴的規模不會少于萬人。
……
單士元談故宮-文化中國叢書 相關資料
★今天,我國正處在飛速發展的新時期,了解過去的優秀文化,正是為了創造未來的新文化。這對于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對他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是百年大計,千秋功業。
——任繼愈
★我們太需要了解我們的祖國——中華民族這個文明古國的歷史了,只有繼承才能發展,歷史與現實社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現實就是歷史的繼續和發展。這套書,每本雖然都不厚,可都是老知識分子的心得,應該是用精華哺育后生了。
——啊茲全
★中國悠久的歷史、輝煌燦爛的文化,需要年青一代很好地學習繼承。“文化中國叢書”是一套深入淺出的大家之作,包含著老一代學者的研究成果,每本書側重不同的方面解讀中華文明的進程。真誠希望這套書有益于中華文明的傳承,成為青少年讀者回望歷史、開創未來的良師益友。
——寧欣
單士元談故宮-文化中國叢書 作者簡介
單士元(1907—1998),中國明清史專家、檔案學家和古建筑學家。北京人。青少年時期在北京大學學生會主辦的中學讀書,并在北京大學史學系聽課。1924年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宮,單士元隨文學院教授沈兼士等進清室善后委員會參與點查文物。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成立,賡續在院任職。1929年考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研究生,治中國歷史及金石學,主攻目錄學和明清史。因有外國人說“中國人無本領研究自己本國的建筑文化”,頓生義憤之情,從此又同時投身古代建筑史的研究。
1930年受聘于中國營造學社,任編纂。同年始,在中國大學、中法大學、師范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等公私院校講授《中國通史》《明清歷史》。建國后,歷任故宮博物院建筑研究室主任、副院長、研究員。為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先后撰寫發表《整理清代實錄記》《論中國建筑史研究領域》《檔案名稱淵源》等有關明清歷史、檔案史和古代建筑史的數十篇重要論文,均為所涉學科的導航之作。參與編輯發行的故宮博物院《史料旬刊》《文獻叢編》《掌故叢編》以及中國營造學社《營造匯刊》等,已成為學術界的重要遺產。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