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8-2 中國預算績效管理探索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134162
- 條形碼:9787514134162 ; 978-7-5141-341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8-2 中國預算績效管理探索與實踐 內容簡介
《中國預算績效管理探索與實踐》全面介紹了國外績效預算管理的成熟做法,系統總結了近年來我國預算績效管理的具體實踐,并就進一步推進預算績效管理需要破解的深層次難題作了初步思考,供各級財政和預算部門的同志們學習和參考。
8-2 中國預算績效管理探索與實踐 目錄
**章 西方國家績效預算概述
**節 績效預算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績效預算的產生和發展
第三節 績效評價體系和主要方法
第二章 績效預算的理論基礎
**節 新公共管理理論
第二節 委托一代理理論
第三節 公共產品理論
第三章 部分國家績效預算實踐
**節 美國績效預算
第二節 英國績效預算
第三節 加拿大績效預算
第四節 澳大利亞績效預算
第五節 新西蘭績效預算
第四章 西方國家績效預算經驗及啟示
**節 西方國家績效預算改革的主要特點
第二節 西方國家實施績效預算的經驗總結
第三節 對我國推進預算績效管理的借鑒與啟示
我國理論與實踐篇
**章 預算績效管理的基礎理論
**節 預算績效管理概述
第二節 加強預算績效管理的背景和意義
第三節 預算績效管理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內容
**節 績效目標管理
第二節 績效運行監控
第三節 績效評價實施
第四節 績效評價結果應用
第三章 我國預算績效管理實踐
**節 預算績效管理工作的進展
第二節 成效、經驗和問題
第三節 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工作
領導講話篇
監察部部長馬馼在政府績效管理試點工作推進會上的講話
監察部副部長王偉在政府績效管理試點工作動員會上的講話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全國財政廳(局)長座談會上的講話(摘編)
財政部副部長廖曉軍在全國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財政部副部長王軍在政府績效管理試點工作推進會上的講話
規章制度篇
財政部關于推進預算績效管理的指導意見
財政部關于印發《預算績效管理工作規劃(2012-2015年)》的通知
……
評價案例篇
8-2 中國預算績效管理探索與實踐 節選
一、公共產品理論的發展 早在19世紀末,奧地利和意大利學者就將邊際效用價值論運用到財政學科研究上,論證了政府和財政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合理性、互補性,形成了公共產品理論。對于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瑞典經濟學家林達爾于1919年提出了理論模型,西方經濟學家稱之為“林達爾均衡”,是公共產品理論*早的成果之一。 林達爾認為,公共產品價格并非取決于某些政治選擇機制和強制性稅收,恰恰相反,每個社會成員都面臨著根據自己意愿確定的價格,并均可按照這種價格購買公共產品總量。如果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按照其所獲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邊際效用的大小,來支付自己應當分擔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資金費用,則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就可以達到*佳或高效率配置,這種狀態被稱為“林達爾均衡”。這個理論有兩個假設:一是每個社會成員都愿意準確地公布自己可以從公共產品或服務的消費中獲得的邊際收益,而不會隱瞞或低估其邊際收益從而逃避自己應分擔的成本費用。二是每個社會成員對其他成員的偏好以及收入狀況十分清楚,甚至清楚地了解任何一種公共產品或服務可以給彼此帶來的真實邊際收益,因此不會有隱瞞個人邊際收益的可能。由此可見,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關鍵在于消費者按自己從公共產品消費中獲得的邊際效用水平真實地表達自己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從而相應地承擔公共產品的成本。 薩繆爾森在1954年、1955年分別發表的《公共支出的純粹理論》和《公共支出理論的圖式探討》提出并部分解決了公共產品理論的一些核心問題,進一步發展了公共產品均衡理論。薩繆爾森所論述的公共產品的供給均衡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是在對比私人產品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假定只存在一種公共產品的情況進行分析。此時,由公共產品的個人需求曲線縱向加總得出社會需求曲線,與公共產品的供給曲線共同決定了均衡的公共產品供給量和價格。但是,此時公共產品的個人需求曲線與私人產品的個人需求曲線不同的是,它需要假設每個人都準確地說出其為公共產品的產出所愿意支付的成本。由于公共產品消費中存在的免費搭車,事實上每個人不愿意透露自己對公共產品的偏好和愿意支付的成本,因而薩繆爾森把這些個人需求曲線稱為虛擬需求曲線。 薩繆爾森利用邊際分析方法,得出了純公共產品的有效定價規則,即個人價格的總和等于邊際成本。薩繆爾森局部均衡模型揭示了公共產品的效率條件不能通過分散化的市場來滿足的關鍵,即公共產品消費中的免費搭車行為導致公共產品的個人需求偏好得不到準確表達,而這正是現實財政部門所面臨的問題及實質。模型提供了一個將個人需求加總的機制,即將個人對公共產品的“虛擬需求曲線”縱向相加得到公共產品的總需求曲線。 1956年,蒂鮑特在《一個地方支出的純理論》的論文中提出,一些公共產品只有居住在特定地區的人才能享用,因此個人可以通過遷居,來選擇他消費的公共產品。隨后,出現了大量關于地方公共產品的文獻。1973年,桑得莫發表了《公共產品與消費技術》的論文,著重從消費技術角度研究了混合產品(準公共產品)。20世紀70年代以后,公共產品理論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設計機制,保證公共產品的決策者提供的效率原則。公共產品理論的新發展方向之一就是公共選擇理論,它成為現代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突破。 ……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