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銀行宏觀審慎監管的基礎理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968579
- 條形碼:9787504968579 ; 978-7-5049-685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銀行宏觀審慎監管的基礎理論研究 本書特色
在金融危機后的金融監管改革中,宏觀審慎監管是*核心的內容之一。與微觀審慎監管針對金融機構個體風險不同,宏觀審慎監管針對系統性風險。但目前對系統性風險的內涵、起源、表現形式和計量方法等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還處于非常初步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宏觀審慎監管針對金融系統的風險”的含義就不清楚,一定意義上甚至是同義反復。隨著宏觀審慎監管實踐的豐富,相關基礎理論和實證研究急需加強。謝平等編著的《銀行宏觀審慎監管的基礎理論研究》將致力于這一目標。 目前對宏觀審慎監管的理解主要從與微觀審慎監管的差異進行,但這個角度容易割裂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的聯系。突出例子是,目前宏觀審慎監管工具主要包括針對順周期性的逆周期資本緩沖和針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附加資本要求 (baselⅲ),都屬于資本充足率監管,而資本充足率監管自。 basel i起就是微觀審慎監管的核心工具。 改進方法有兩種。**種是從上向下的方法(a top down approach),先定義什么是系統性風險,再定義什么是宏觀審慎監管。這種方法的出發點是宏觀審慎監管的基礎概念— —系統性風險,但如果系統性風險不能被準確計量,則宏觀審慎監管的定義可能失之寬泛。第二種是從下向上的方法(a bottom up approach),是從微觀審慎監管和宏觀審慎監管的聯系出發,研究如何改進微觀審慎監管工具及使用方法,以達到促進金融系統穩定的目的。這種方法建立在微觀審慎監管方面堅實的基礎研究上,有很好的拓展性。在系統性風險計量發展完善前,這種方法很可能是宏觀審慎監管的主流。 《銀行宏觀審慎監管的基礎理論研究》采取第二種研究方法,綜合使用理論建模、計量經濟學分析和案例實證等方法對銀行宏觀審慎監管基礎理論中的重點問題進行專門研究,以深化對相關基礎理論的認識。本書由九章組成。 **章是導言,目的是說明本書研究出發點、與現有文獻的關系、計劃研究的問題、使用的研究方法、邏輯結構以及主要創新等。 第二章綜述金融危機后微觀審慎監管和宏觀審慎監管方面的主要改革措施,目的是為后續分析做好鋪墊,也劃定本書的討論范圍 (scoping the:issues)。 第三章是金融監管的一般理論與宏觀審慎監管之間的缺口分析 (gap analysis),是全書樞紐。“缺口分析”在本書中的含義是:在研究宏觀審慎監管的基礎理論時,金融監管的一般理論中哪些思想可以采用,除此外還需要進行什么研究工作?我們提出按以下路線圖(roadmap)研究銀行宏觀審慎監管的基礎理論。首先,選擇金融外部性的分析框架,關注銀行的三種主要外部性— —信用風險的外部性、流動性風險的外部性以及信貸供給(主要對貨幣、物價和經濟增長)的外部性,并嚴格界定外部性的兩個屬性— —內在規模 (intrinsic magilitlide)和外在影響(external impact,)。其次,在外部性存在的情況下研究中央計劃者的效用*大化問題,證明對銀行施加關于外部性內在規模的限額約束(quota),能使銀行行為滿足中央計劃者效用*大化要求,指出主要微觀審慎監管措施均與某種限額約束等價。*后,研究外在影響參數在不同機構以及不同時點上存在的差異以及對監管限額的影響,由此給出宏觀審慎監管的數學表述,證明宏觀審慎監管相對微觀審慎監管的福利改進。這一章提出了五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對這五個問題的研究依次構成第四章到第八章的內容。 第四章從宏觀審慎監管視角分析銀行的三種主要外部性:信用風險的外部性、流動性風險的外部性以及信貸供給量的外部性,討論了三種外部性的作用機制以及內在規模和外在影響的度量方法,特別指出了不同機構以及不同時點上外在影響存在的差異。 第五章研究針對銀行信用風險的宏觀審慎監管,證明了中央計劃者可以通過對銀行破產概率施加限額約束來管理銀行信用風險的外部性,而該限額約束等價于資本充足率監管。考慮到不同銀行以及不同時點上信用風險的外在影響有差異,應對不同銀行以及在不同時點上采取不一樣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標準。這就支持了baselⅲ 針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附加資本要求以及逆周期資本緩沖的經濟學合理性。進一步分析表明,baselⅲ逆周期資本緩沖有兩個效果:一是在降低銀行破產概率方面,相當于把資本充足率提高l%;二是降低baselⅱ對信貸供給約50%的順周期影響。 但:baselⅲ逆周期資本緩沖主要應對企業信用狀況引發的信貸順周期性,應對資產價格引發的信貸擴張的效果可能有限,應發揮貨幣政策的逆周期調控功能并與逆周期資本監管相協調。 第六章研究針對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宏觀審慎監管,證明了中央計劃者可以通過線性的流動性約束來管理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外部性,并且在:baselⅲ流動性風險監管工具(包括流動性覆蓋比率 lcr和凈穩定融資比率:nsfr)中,如果各監管參數均等于相應資產負債表項目對流動性危機概率的邊際貢獻,那么就與線性的流動性約束等價。因此,baselⅲ流動性風險監管工具在經濟學上有合理性,但監管參數設置應滿足一定條件。我們認為,針對流動性風險的宏觀審慎監管是可行性的,應該在lcr和nsfr中引入宏觀審慎監管因素:在跨機構維度上,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應根據其對系統性流動性風險的貢獻,相應提高lcr和nsfr的*低要求;在時間維度上應引人逆周期的流動性風險監管,lcr和nsfr 的*低要求應在經濟上行期提高,在經濟下行期降低。 第七章研究針對銀行信貸供給量的宏觀審慎監管,證明了中央計劃者可以通過存款準備金約束來管理銀行信貸供給量對貨幣、物價和經濟增長的外部性,并從理論上支持了差別準備金率動態調整的經濟學合理性。但對1995年至2010年我國銀行業的實證分析表明,存款準備金約束對信貸增速沒有顯著影響。如果這一情況在未來也成立,那么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對信貸的調控作用將是有限的。 第八章研究金融安全網和資本質量的宏觀審慎監管功能。我們提出,金融安全網措施可以分成兩類: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支持措施(liquidity support sc}lemes),主要由中央銀行的*后貸款人職能衍生而來;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損失分擔計劃 (loss sharing schemes),能提高金融機構的清償能力。對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損失分擔計劃,發現有的措施主要是在持續經營條件下 (going con— cern)降低違約概率,有的主要是在非持續經營條件下(gone con. cern)降低違約后損失,但總的來說,相關救助成本與金融機構清償能力的改善程度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對資本質量的分析表明,資本在持續經營條件下吸收損失,指降低金融機構違約概率;在非持續經營條件下吸收損失,指降低違約后損失。因此,金融安全網與資本質量在宏觀審慎監管功能上有等價關系,資本質量相當于用私人部門資源起到金融安全網對銀行的穩定作用。鑒于金融安全網不是“免費午餐”,不能無限制使用,要通過合理設計資本吸收損失的機制,讓金融機構將私人部門作為外部股權融資的首要來源,先讓或多讓私人部門股東和除一般存款人外的債權人承擔損失,降低對公共部門救助的依賴。 第九章總結全書,并提出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總的來說,本書的主要工作是建立一個研究銀行宏觀審慎監管基礎理論的新范式,說明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的區別不在于監管工具,而在對監管標準的把握上;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既有對立,更有統一。這個新范式不僅能解釋目前已提出的主要的銀行宏觀審慎監管措施,也能用來開發新的宏觀審慎監管工具。
銀行宏觀審慎監管的基礎理論研究 內容簡介
在金融危機后的金融監管改革中,宏觀審慎監管是*核心的內容之一。與微觀審慎監管針對金融機構個體風險不同,宏觀審慎監管針對系統性風險。但目前對系統性風險的內涵、起源、表現形式和計量方法等的理論和實證研究還處于非常初步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宏觀審慎監管針對金融系統的風險”的含義就不清楚,一定意義上甚至是同義反復。隨著宏觀審慎監管實踐的豐富,相關基礎理論和實證研究急需加強。
銀行宏觀審慎監管的基礎理論研究 目錄
**章 導言
**節 選題背景和意義
第二節 宏觀審慎監管基礎理論研究綜述
一、金融危機前的觀點
二、金融危機后的觀點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節 本書邏輯結構、研究方法和主要創新
一、邏輯結構
二、研究方法
三、主要創新
第二章 金融危機后微觀和宏觀審慎監管改革綜述
**節 金融監管改革概述
第二節 微觀審慎監管改革措施
一、資本充足率監管
二、流動性風險監管
第三節 宏觀審慎監管改革措施
一、順周期性及應對措施
二、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及應對措施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從金融監管的一般理論到宏觀審慎監管:缺口分析
**節 金融監管的必要性分析
第二節 宏觀審慎監管基礎理論研究的路徑選擇
一、選擇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二、選擇金融外部性的分析框架
三、選擇針對金融外部性的限額約束作為分析工具
四、對金融外部性和限額約束相關概念的說明
第三節 宏觀審慎監管的數學表述以及相對微觀審慎監管的福利改進
一、宏觀審慎監管的數學表述i
二、宏觀審慎監管相對微觀審慎監管的福利改進
第四節 小結以及需要進一步研究的五個問題
第四章 從宏觀審慎監管視角看銀行的三種外部性
**節 從宏觀審慎監管視角看信用風險的外部性
一、作用機制
二、內在規模的度量方法
三、外在影響的度量方法
第二節 從宏觀審慎監管視角看流動性風險的外部性
第三節 從宏觀審慎監管視角看信貸供給量的外部性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針對信用風險的宏觀審慎監管
**節 基礎理論研究
一、模型設置
二、銀行破產概率的計量
三、中央計劃者對信用風險的外部性的管理
四、資本充足率與對破產概率的限額約束之間的等價
關系
五、針對信用風險的宏觀審慎監管的經濟學合理性分析
第二節 對baselⅲ逆周期資本緩沖的效果的實證分析
一、研究方法說明
二、對企業信用狀況和經濟周期的關系的分析
三、對銀行風險權重的風險敏感度的分析
四、各種資本監管機制下銀行破產概率和信貸供給的比較
五、baselⅲ逆周期資本緩沖的局限性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針對流動性風險的宏觀審慎監管
**節 基礎理論研究
一、模型設置
二、銀行流動性危機概率的計量
三、中央計劃者對流動性風險的外部性的管理
四、baselⅲ流動性風險監管工具的經濟學合理性分析
第二節 針對流動性風險的宏觀審慎監管的可行l生分析
第三節 小結
第七章 針對信貸供給量的宏觀審慎監管
**節 基礎理論研究
一、模型設置
二、中央計劃者對信貸供給量的外部性的管理
三、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的經濟學合理性分析
第二節 對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的效果的評估
一、研究方法
二、對數據、變量和計量模型的說明
三、計量分析結果
第三節 小結
第八章 金融安全網和資本質量的宏觀審慎監管功能
**節 研究方法
第二節 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支持措施的宏觀審慎監管功能
第三節 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損失分擔計劃的宏觀審慎監管功能
一、資產方措施
二、負債方措施
三、股東權益方措施
第四節 資本質量的宏觀審慎監管功能
一、應急資本
二、自救債券
三、如何理解資本吸收損失的能力
第五節 金融安全網與資本質量在宏觀審慎監管功能上的等價關系
第六節 小結
第九章 總結和下一步研究計劃
**節 全書總結
第二節 下一步研究計劃
參考文獻
附件定理證明過程
后記
附錄 “中國金融四十人·青年書系”簡介
銀行宏觀審慎監管的基礎理論研究 作者簡介
謝平,現任中國投資公司副總經理。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顧問。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中國人民銀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非銀行金融機構司司長、湖南省分行行長、研究局局長、金融穩定局局長,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 鄒傳偉,北京大學統計學學士、經濟學碩士,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博士。現供職于中國投資公司。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